据国家安监总局有关通报,2017年全国共发生工贸行业有限空间较大事故13起,死亡49人,分别占工贸行业较大事故总量的44.8%和45.4%。其中,从行业分,轻工行业8起、建材行业4起、冶金行业1起;从重点领域分,发生在企业附属污水处理系统的7起。突出表现在部分企业有限空间作业辨识不到位,未真正落实有限空间作业制度。部分企业作业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对作业危险性认识不足,心存侥幸心理,长期习惯性违章作业,使有限空间作业各项措施形同虚设。同时,盲目施救问题依然突出。2017年13起有限空间较大事故全部涉及盲目施救,因盲目施救死亡35人。
有毒有害气体:有限空间容易积聚高浓度的有毒有害物质。有毒有害物质可以是原来就存在于有限空间内的,也可以是作业过程中逐渐积聚的,比较常见的有:
硫化氢,如清理、疏通下水道、粪便池、窑井、污水池、地窖等作业容易产生硫化氢。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无刺激性的气体,有爆炸性,是最常见的有害气体。接触一氧化碳的工业有冶金炼钢、炼铁、炼焦以及锻造和铸造;化学工业中合成氨、甲醛、甲醇、丙酮及草酸等。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主要表现为急性脑缺氧引起的损害症状;少数患者可有迟发性神经精神症状。一般轻度中毒会出现剧烈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全身乏力、精神不振等,重度一氧化碳中毒可导致浅、中和深度昏迷,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苯、甲苯、二甲苯,如在有限空间内进行防腐涂层作业时,由于涂料中含有的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溶剂的挥发,造成有毒物质的浓度逐步增高等。
窒息性气体:窒息性气体是导致人体缺氧而窒息的气体。根据它对人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两类:一类称为单纯性窒息性气体,其本身无毒,但由于它们的存在对氧的排斥,而造成机体缺氧,如氮气、甲烷和二氧化碳则属于这一类;另一类称为化学性窒息性气体,其主要危害是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的化学作用,使氧的运送和组织利用氧的功能发生障碍造成组织缺氧,这一类的物质有硫化氢、一氧化碳、氢化物等。
易燃易爆性气体:空气中存在易燃、易爆物质,浓度过高遇火会引起爆炸或燃烧。
除了气体,有限空间内还可能存有工业生产过程中残留的有机溶剂。有机溶剂是指能溶解油质、蜡、树脂、橡胶和染料等物质的有机化合物。工业生产中经常应用的有机溶剂约有百余种。如苯、甲苯、二甲苯、汽油、煤油、甲醇、乙醇、醋酸乙酯、醋酸丁酯、丙酮、二硫化碳等。
有机溶剂的种类多,用途广,几乎各种类型的工业都可接触到有机溶剂。有机溶剂在常温下容易挥发,因此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经呼吸道吸入。此外,还可经皮肤进入,经常接触脂溶性的溶剂引起皮肤脱脂或刺激。有些溶剂可透过皮肤屏障而被吸收进入血液,从而对机体引起全身毒性作用。
为谨防在有限空间犯“无限错误”,要掌握有限空间作业“三不进入”原则:
进入有限空间内作业,必须提前一天办理好进入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
1.在缺氧、有毒环境中,佩戴隔离式防毒面具,必要时栓带救生绳,方便应急时拉出操作者。
2.在易燃易爆环境中,穿戴防静电工作服、工作鞋,使用防爆低压照明灯及不发生火花的工具。
3.在酸碱腐蚀性质介质环境中,穿戴好防酸碱工作服、工作鞋、手套等防护用品。
4.在产生噪声的环境中,应佩戴耳塞或者耳罩等防噪声用品。
5.工作中自始至终戴好防毒面具,不得擅自摘下。
1.现场应安排专人进行作业安全监护,监护人不能少于2人。
2.作业监护人应熟悉作业区域的环境和工艺情况。
3.作业监护人应配备便携式有毒有害气体和氧含量检测报警仪器、通讯、救援设备。
4.监护人员和作业人员必须熟知紧急状况时的逃生路线和救护方法并约定好联络信号。
5.在风险较大的有限空间作业,应增设监护人员,并随时保持与有限空间作业人员的联络。
6.监护人员严禁脱离岗位,并应掌握有限空间作业人员的人数和身份,在作业前后对人员和工器具进行清点。
7.作业人员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向作业监护人员发出信号,迅速撤离。
8.作业人员应服从作业监护人员指挥,如发现作业监护人员不履行职责,立即停止作业,迅速撤离。
(本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