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归传统之美

2018-04-12 00:54亦安冉
现代苏州 2018年7期
关键词:星洲国学苏州

记者|亦安冉

重归传统之美

记者|亦安冉

话说某日,在太湖畔,看着燕雀掠过晚霞的绮丽美景,有人呆呆地看着,茫茫然不知如何措辞;有人面对此情此景脱口而出:落霞与孤舞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有人张口就是一句:哇,这么多鸟儿,这么漂亮的晚霞,真的好美啊!——所以说有时候,意思表达没毛病,但是总感觉和文盲的区别并不大!

书到用时方恨少,到该用知识的时候,你会发现最能摆得上台面的,仍然是传统的那些学识。这些学识不仅仅包含诗词歌赋,还有我们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宝贝绝活。而我们身在苏州,放眼望去,都是“非遗”,尽是传统,苏州的教育也越来越给传统文化留足了位置。

从国学中来

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建校时间不长,却儒雅气十足,这里的“三国演义”别样出新意:国学(国学进课堂),国艺(国画、陶笛、古筝),国术(星洲少年拳)。

《慧文雅集》,是星洲学校的校本教材。从一年级至六年级,每一学年都有一本。翻开《慧文雅集》,你会发现每一学年都有不一样的板块内容,像二年级的雅集包含了蒙学微诵、古诗日诵、趣味识字、亲子共读四个部分,而六年级的则包含了国学今读、古文初读、古诗再读、日有所读四部分。六本雅集汇集了传统经典,启蒙又启智,每一本都根据学生发展特点,选取相对应的国学经典,从三字经,到千字文,到小古文,再到《增广贤文》等等,覆盖了国学经典。

吟诵经典固然极好,但也不能太增加学生负担。为了这套校本教材,星洲学校特别成立了校内编委组,语文学科骨干参与,将校本教材的国学知识和国家教材相融合,当内容相一致的时候,语文老师就会把校本教材穿插到国家教材中,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拓展了学生学识的深度和广度。

在星洲学校,每周都会排一节语文课专门上国学课,每节语文课的前三分钟也会学习国学内容。每学期还有国学考级,每年级对应一个国学级别,学得好的,学校里还会颁发“嘉奖令”:状元、探花、榜眼,仿佛穿越回了登科时代。

星洲学校还有个公益学堂叫德善学堂,也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传统文化的大门。每周五下午16:00到17:30,学生自愿报名,学校老师和外聘专家共同承担课程,带领孩子们体验经典传统文化:剪纸、笛乐、昆曲等等,每次德善课都有不同的主题,每次课程也都有爱心家长参与记录。德善学堂的上课地点更是特色十足,教室前半部分,是可以坐着诵读的课桌,后半部分则是活动的场地,学生和家长可以把这里作为一个舞台,自己做道具写剧本演话剧……

在学校的日常当中,点点滴滴,都是国学传统的浸润。

苏州的教育也越来越给传统文化留足了位置

在梨花诗会

梨花纷飞,诗歌与春光相应和。

前一阵子,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幼儿园到初二的孩子们来到树山,体验自然风光,更在第二届梨花节诗词会上赏花吟诗,极是诗情画意。苏科外高年级的孩子们着古装、奏古乐,赛诗、诵诗、唱诗,在梨花纷飞中展现了少年最儒雅的一面。

苏科外校长张彤介绍:作为国际化学校,苏科外依然注重传统文化的积淀,我们培养未来走向世界的在1995年大儒中心小学就组建了大儒行知艺术团“小昆班”,让学生学习古老的昆曲艺术,陶冶情操,增加修养。这么多年下来,“小昆班”可谓是风生水起,艺术之花已在校园姹紫嫣红绽放。

左图:让传统文化浸润每个苏州孩子的成长之路右图:让传统文化浸润每个苏州孩子的成长之路

历史文化遗迹

“清桂来时遥闻,冰梅生生醉”这首以“十六英华”为主题的古风歌词,出自十六中英华班四位12岁的女孩子之手,一时间成了校园里的流行曲。国际公民,但他们每一个都应该始终秉承着华夏根基的精神命脉。

为了更好地丰富孩子们的文化积累,苏科外为孩子们量身打造了“国风雅韵”成长阶梯。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通过古典诗词、晨读对韵、童谣儿歌、诗歌美文、国学经典等多种形式,不断感受传统文化最丰厚的滋养。博慧女班的姑娘们更是走进传统文化,体验刺绣与核雕的传统魅力。

让传统文化浸润每个苏州孩子的成长之路。

“不到大儒校园,怎知秋色如金……”在百年古银杏前,苏州市大儒中心小学的小昆曲演员们,把昆曲《游园》唱词做了新编,打动了好多听者的心。早

重视传统文化,采用实地探访的形式寻访苏城传统文化,也许是造就出诗词小能手的缘由。

从2015年开始,苏州十六中进行课程改革,首次推出了“寻访类”课程:“苏城寻芳”。一开始是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方式,组织学生走读苏州,寻找古城遗迹,探访古迹背后的故事。

寻访古迹的过程,也是与历史对话的过程,更是品读古人品性的最好方式。一次次寻访之旅,让苏州的历史文化在学生们面前次第展开,对于这座生活的城市,越深入了解越心生喜爱。

两年多下来,“苏城寻芳”已趋于体系化,如今除了全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采用这样的课程,还有两个试点班每周一次“寻访课程”,一次寻访,一次研讨。内容也形成系列:苏州状元调查的人物篇;围绕苏州园林开展的各学科探究;诗意中的苏州;苏州古宅探访等等。

在十六中英华班,每天的必修课包括读《论语》以及古诗词,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热情,班级里还自设了古诗词争霸赛等闯关游戏活动。毛笔字、陶艺、刺绣、民族器乐,这些传统的文化艺术,也在熏陶着十六中的学子们。

怀揣着传统,才能越走越踏实

走进学校课堂

木工课成为外国语学校的必修课?你确定这不是技校的课程吗?答案是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的。

在苏州工业园区外国语学校,有一间全国最大、体系最完整的木工教室,这里开设了别开生面的乐木课堂:木工课。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穿上围裙,戴上口罩、护目镜,拿起锯子、凿子、锉刀等工具,在木板上仔细地计算、切割。

木工,这个听起来不那么高大上的粗活工种,却不是谁都能做得来的,建造了紫禁城的大名鼎鼎的苏州香山帮,就以木匠领衔。校长葛翠兵介绍说,要做好木工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数学、物理等多种学科知识的相互配合。为了引领孩子们做好木工活,乐木课堂特别配置了一名具有30年经验的老木匠、两名物理老师、一名美术老师,还有一名漆画老师。

当然不是为了培养木匠,在粗活的表象下,创造性和动手能力才是学校真正想要教会学生的。除了木工课,学校还开设有烹饪、家政等课程,教育学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手工活,才是真生活。其实苏州的许多学校早有类似的课程。早在2014年,盘溪中心小学校的学生们在开设“第二课堂”时段,分别参加由苏州民间艺人任教的剪纸、棕编手工艺学习,传承民间手工技艺,感受传统文化。

每一项“非遗”背后,都是苏州文化的厚重凝结。

就在近日,田家炳基金会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所合作进行“中小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成功案例与课程开发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为重点,探索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方法和路径。

种种迹象表明,教育,在回归传统的路上越走越典雅。

怀揣着文化自信与深厚底蕴,才能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越走越踏实。向传统回归,说白了,其实也是为了更好地向未来前进。

猜你喜欢
星洲国学苏州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垂”改成“掉”,好不好?
香煎豆腐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