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贵,庄瑶瑶
(辽宁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言语社区(speech community)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概念,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相似的生活方式、在交际过程中遵守相同言语规则的一群人。该社区成员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灵活使用其活用言语知识库中的言语变体与其他成员进行交流,以便得到他们的认同。尽管社会语言学领域有不同流派和分支,但众多国内外学者都将言语社区视为开展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首要对象和基本单位。对言语社区的概念界定,社会语言学界存在一些争议。徐大明先生在总结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后指出,社区是第一位的,语言是第二位的,语言存在于社区之中。一个言语社区不一定就对应着一种语言,但是频繁的言语互动往往是产生和保持一种语言变体的基本条件。因此,历史悠久的言语社区一般都拥有一种标志性的语言。与此同时,稳定的双语社区也普遍存在。言语社区由人口、地域、互动、认同、设施五大要素组成[1]20-21。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日新月异的今天,语言的资源属性和战略价值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界和政府的重视。科学的语言规划有助于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语言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让语言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享有国际盛誉的语言规划、语言教学、希伯来语专家伯纳德·斯波尔斯基(Bernard Spolsky)提出,语言规划由语言行为、语言意识和语言管理三方面构成[2]。这三方面内容都与言语社区息息相关:言语社区既是语言行为发生的场所,又是语言意识形成和传播的领域,还是语言管理的实施对象[3]20。因此,言语社区应作为语言规划的重点对象进行研究。本文基于言语社区和语言规划理论,从“互动”、“认同”两个维度重点介绍和分析意大利的言语社区规划,并结合我国目前言语社区规划存在的问题,尝试总结意大利的言语社区规划对我国言语社区规划的启示。
意大利是欧洲语言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意大利目前有20~35种活跃方言[4]。各方言区历史悠久、结构稳定,是较为成熟的言语社区。相对而言,标准意大利语是从托斯卡纳大区的佛罗伦萨方言发展而来的,是标准化较低的语言。意大利政府根据本国发展需要,制定调控政策,通过提供更多的工作和受教育的机会,引导国内的人口合理流动[5]265,从而构建起涵盖各方言区的共同语社区,使标准意大利语的使用地域由托斯卡纳大区扩展到整个意大利。
随着共同语社区的建立,标准意大利语有了更多的使用人口。在推进意大利语标准化、规范化的过程中,意大利政府重点强化“互动”、“认同”两大言语社区要素,逐步构建起双言(多言)多语的言语社区。在树立和维护标准意大利语作为国家语言至高地位的同时,兼顾到各大区方言的使用和海外意大利语的传承,从而保证了国家语言的多样性,保护了国家的语言资源,并利用双言(多言)多语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逐渐形成了国内国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意大利民族语言的良性循环。
“互动”这一要素本质上是指语言在言语社区中使用域的大小[3]22。一种语言在官方领域(政府和学校)、社会场所和家庭的使用域会直接影响该语言的发展与传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各方言区间的人口流动和融合使人们迫切需要一门共同语来沟通,这种需求促进了共同语的普及。意大利政府通过对“互动”因素(即语言使用域)的规划,使标准意大利语从一种97.5%的意大利人都不会说的大区方言[5]277发展成社会的主流语言,也使外来语入侵、“新移民”语言使用等问题逐步得以解决。
1.标准意大利语从大区方言发展成为国家语言
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曾说过,佛罗伦萨方言是整个半岛唯一标准化较高的方言,更适合发展为国家语言[5]250。为提升标准意大利语的使用率,意大利政府通过制定不同领域、不同时期的法律法规,树立标准意大利语在各领域的官方地位。一是在学校教育领域,19世纪60至80年代,意大利宪法规定标准意大利语是意大利唯一的教学用语;二是在社会生活领域,19世纪70年代,政府开始对用外语书写商标的店铺征收更高的税金;三是在文化事业领域,20世纪20至40年代,政府提出了三个民族主义运动的主要目标:镇压方言、反对使用少数语言群体、通过移除外来词语来净化民族语言,并命令人们使用选定的被认为是“最意大利式”的方式表达,同时规定标准意大利语是官方和新闻界的唯一用语[5]301。通过上述法律法规的调控和引导,标准意大利语在整个意大利迅速普及,发展为社会的主流语言。
2.言语社区从单言社区发展到双言(多言)社区
20世纪50至60年代,随着意大利各大区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标准意大利语从书面用语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中,形成了标准意大利语与各大区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融合共生的发展趋势。意大利政府顺应社会发展需要,从限制、禁止使用方言转而开始积极构建双言(多言)社区。
(1)方言被看作语言权利和资源。1948年实施的《意大利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保护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20世纪70年代,意大利政府将方言教育纳入中学教育规划[6]120中,提倡教师使用标准意大利语和方言进行双言教学;1985年,时任政府又将方言教育纳入小学教育规划[6]121中,规定儿童应同时接受标准意大利语和方言教育以培养口语交际技能;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北方联盟(意大利语:Lega Nord)为代表的部分政党致力于方言保护,推动将方言纳入官方用语的立法。
(2)方言回归家庭和社会用语。由于政府的强制干预,意大利的方言经历了被排斥、被歧视、被禁止的黑暗时期,一度处于消失的边缘。鲁菲诺(Ruffino)的调查显示,意大利政府的语言管理政策影响了社会的语言选择。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中的方言标记被全部清除,甚至在一些家庭中父母会责骂使用方言的孩子。现如今,随着时代变迁,意大利人跟家人或同一方言区的朋友交谈时可以自由选择使用地区方言或标准意大利语。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意大利人,特别是新一代的意大利人,已从“单言”意大利人变成掌握标准意大利语和地区方言的“双言”意大利人。由于各大区间的交流互通,很多意大利人掌握了多个大区的方言,成为“多言”意大利人,双言(多言)社区的建立有效激发了方言的活力,保护了国家的语言资源。
(3)社会语言使用从外来语入侵到多语种各安其位。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使得大众媒体中大量使用的外来语持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英语在各领域的广泛使用,大有取代意大利语的官方地位之势。伴随科技进步,新词不断涌现,外来词大量涌入。意大利政府根据新形势调整了言语社区规划:一方面推动意大利的语言文字改革,以适应新的世界形势;另一方面以新媒体为媒介规范意大利语的使用。
(4)英语的迅速传播和广泛使用引起意大利政府和学界的关注。一是教育体系中英语地位突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英语在意大利外语教学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凸显,不同类型的英语课程不断涌现。二是在社会语言的选择中英语占很大比例。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各行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激增,英语在意大利迅速普及。意大利的一些学者提出了英语作为世界语言对语言多样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并没有得到政府的足够重视。与此同时,意大利方言的活跃度大幅下降,对少数民族语言和邻国语言的重视程度也大大降低。2001年意大利的人口普查说明被翻译成包括英语、汉语、阿拉伯语等在内的12种语言,没有一种是意大利的少数民族语言或邻国的语言[7]。
(5)鉴于外来语入侵的风险不断加剧,意大利政府对这一问题逐步重视,并系统分析外来语入侵的原因。通过调查分析,意大利政府认为,英语在意大利的广泛使用有两个原因。一是受全球化的大力推动。人们认为学习英语可以更容易适应其他地区的语言和文化,英语自然而然地就成了一种国际语言。二是由于英语本体的优势。一方面,英语的词汇丰富。卡达诺(Dardano)指出,对高级层面而言,英语丰富了意大利语的文化词汇和技术术语;对中级和低级层面而言,大部分的新造词短暂地出现在报纸、广告和青年俚语中,[8]对意大利语产生了干扰。另一方面,英语的“适应性”在经济领域更占优势。相对于复杂的意大利语翻译,英语的信息传达更简洁易懂,因此英语在传媒业和商业中得以快速传播。
(6)意大利政府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规范外来语的使用。在吸收和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意大利政府以宪法为依据,维护意大利语的至高地位,明令禁止私人团体建立各种形式的全英文学校,强化国民的语言主权意识。政府通过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统筹,一方面不断优化改进意大利语言文字,便于民众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意大利语;另一方面推进外语的多语种教学,弱化英语在外语教学体系中的优势地位。
与此同时,意大利政府开始加强意大利语的国际传播,明确意大利语水平在接收留学生审核中的评估比重。一是在19世纪90年代意大利政府建立了自己的语言传播机构——但丁协会,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意大利语言文化。二是在20世纪70年代,意大利政府建立了专门机构来指导意大利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建设和对外传播。通过十年的努力,在20世纪80年代成立了由佩鲁贾外国人大学和锡耶纳外国人大学组成的委员会,在政府支持下开展语言研究,制订发展计划,组织教师培训等一系列工作,以保证意大利语作为外语的教学和学习质量。三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意大利政府将外语教学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予以保障[5]298,提供包括英、法、德等多语种在内的外语教学,为社会培养多元化的外语人才。自此,外语教学中各语种均衡发展,也逐渐削弱了英语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
总而言之,意大利政府通过摆正外来语在社会语言选择中的位置,丰富各级学校外语教学中的外语种类,推动意大利语的海外传播,使外来语和意大利语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构建了意大利和谐的语言生活。
3.意大利语在意大利新移民社区从“鲜为人用”到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语言
20世纪末,意大利从移民输出国转变为移民目的国,大量移民来到意大利,“新移民”带来的语言问题愈发突出。其一,“新移民”不使用或很少使用意大利语。相对于融入意大利社会,新移民更愿意组成自己的母语团体,甚至在团体内使用母语出版报刊。其二,各国移民语言使用习惯不同,难以统一规划。移民的语言使用问题具体表现在:菲律宾移民大多使用英语;中国移民与其他使用英语的亚洲移民团体不同,由于家庭联系紧密等原因保留着中国的传统和价值观,也保留了其语言,特别是方言的继承[5]268。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意大利各地市政当局和各政党积极寻求移民团体的合作,陆续出台了自己的相关政策。一是携手移民团体,共同打造和谐社区。例如,2007年罗马市政府同当地的中国团体签署了协议,中国移民同意在进口商品上标注和完善意大利语标签且将意大利语标注在汉语的上方[6]117。而相应的,罗马市政府会帮助中国移民的生活,并通过开展意大利语课程来促进中国移民与意大利社会的融合。二是规范外语在广告中的使用。佛罗伦萨市政当局规定,公共牌匾如果用外语书写,展示内容中应含有意大利语注释,两者所占空间至少要保持一致。三是将意大利语水平纳入移民和商业活动的审核。例如,2009年意大利开始对“新移民”实施居留积分制,2010年北方联盟提出有意在意大利经商的非欧盟国家移民需要先通过意大利语测试等。四是将“新移民”的子女教育问题纳入政府近期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中。由此可见,意大利政府逐渐规范了意大利社会中的外来语使用,使意大利语从鲜为“新移民”所用发展到成为各移民社区的第二语言,有效扩大了意大利语的使用域。
徐大明提出,认同和归属意识是言语社区最重要的特性之一[1]21。丹尼斯·埃杰(Dennis Ager)认为,一种语言是否能够得以延续最终取决于个人的好恶,取决于语言规划能否将语言形象提高为高声望[3]23。社区成员在频繁的互动中对所在社区也会逐渐产生归属感,语言认同对社会成员的身份认同作用往往大于语言能力。由于一战时期意大利部队中不使用标准意大利语,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部队的调度和管理,甚至影响到士兵的身份认同[5]273。此后,意大利政府引以为戒,更加重视对言语社区中“认同”要素的规划。通过多年、多层次的努力,意大利共同语社区的语言认同感逐年提升,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了意大利国内和海外社区的意大利语传承问题。
1.意大利人从不愿使用标准意大利语到引以为傲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英语作为世界性语言地位的巩固,意大利民众开始倾向于使用英语以彰显身份。首先,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更多的意大利人开始为孩子寻求额外的英语教育,人们认为英语在传媒、歌曲、广告和商店橱窗中的使用是社会解放的标志,代表着现代化和效率,也是孤立和地方主义终结的象征[5]299。其次,在意大利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被认为是上层生活和社会威望的象征,将子女送到国外(特别是英国)接受英式教育,是通向未来成功的“敲门砖”,甚至部分新晋精英认为,意大利应该鼓励开设沉浸式的英语学校。最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意大利涌现出大量以英语命名的商铺和产品。以标准意大利语的发源地佛罗伦萨为例,就业中心的职位名称更多以英语命名,进口电影名称直接使用英语,店铺名称多为英语或英意混合名称等。
针对上述问题,意大利政府设立专门机构,以营造和谐语言生活为目标,深入宣传国家语言文字相关法规政策,积极引导民众树立科学的语言观。2001年,意大利克鲁斯卡学园(意大利语:Accademia della Crusca)成立了当代意大利语语言咨询服务中心,旨在号召本国民众关注和反思当代意大利语,以保持意大利语的活力及同化外来词的能力,帮助国内和国外的意大利人更好地学习本民族语言,了解目前意大利语的新变化,从而更好地掌握意大利语,提升对意大利语的认同感。
同时,意大利政府积极提升意大利语在欧洲乃至全球的形象。经过多年的努力,意大利词汇已经在艺术、饮食等领域产生了国际影响力,“意大利式生活”也在英语国家的年轻人中得到广泛认可。很多以英语为母语的年轻人在日常用语(如打招呼时)中常常会使用意大利语,并以此作为一种时尚。
2.意大利语在海外意大利移民社区从难以为继到本土化传承
二战后,海外的意大利语传承问题一度十分严峻,这严重影响了海外意大利人的身份认同。针对这一问题,有意大利学者提出,海外的意大利移民社区应加强对标准意大利语或者大区方言的推广,而不是英语。意大利政府开始重视意大利语在海外意大利人社区的传承。为了帮助意大利移民子女在未设有意大利语课程的国家学习意大利语,政府派出由意大利学校直接管理的意大利本土教师进行意大利语教学,同时,出版意大利语刊物、播出制作精良的意大利语电视节目等,使得在国外的意大利移民也能更好地学习和传承意大利的语言和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与意大利一样,也面临着外来语入侵、汉语的使用域和认同感不断受到冲击等诸多影响。由此看来,我国的言语社区规划问题不容忽视。
随着英语的强势入侵,汉语的使用域不断被压缩,具体表现在如下两方面:
1.教育领域的“重英轻汉”
李宇明指出:“母语是本,外语是用,一点都不能含糊。”[9]60然而在我国,从幼儿园到大学,英语的学习可以说贯穿教育的始终。在求职等职业发展方面,英语也成了必备的条件之一,对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教学体系中英语显然更受重视,占有更大的比重。相比之下,大学语文课却显得可有可无,这类“重英轻汉”的现象比比皆是。
2.公众语言使用的“英语优先”
母语在社区成员形成的社会场所以及在家庭场合的使用域,直接影响着该语言的传承。目前,汉语在社会场所的使用呈现出大有被英语取代之势。通过调查发现,以大型商场中的专柜名称为例,一是外来品牌不使用汉语标记名称。如在大连某知名商场几十个服装品牌专柜中,专柜名称仅有一家将中文名称标注在英文名称下方,其余全部使用英文标注。二是本土品牌名称不断“洋化”。例如,某国内知名品牌为扩大品牌的影响力,提升品牌的国际感,选择用英文作为专柜名称,仅在包装袋上将中文名称标注在英文名称的下方。此外,从企业名称到楼盘名称、从大众媒体用语到网络中语言的应用,“一半英语一半汉语的杂交词不断出现,在有现成说法的地方没有恪守民族的语言传统,民族语言同化外国语言词语的能力萎缩了”[10]。英语的滥用与误用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第一,丧失了城市的个性;第二,阻断了文化的传承;第三,破坏了城市的语言生态[11]。虽然目前我国的移民社区语言使用问题尚不明显,但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和外籍人员来到中国学习和工作,部分大城市将逐渐形成移民社区,“新移民”的语言使用问题也在逐渐显露。
汉语互动频率的下降会导致汉语认同感不断经受考验,语言主权意识的淡薄也会影响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1.文化自信不足,西方价值观冲击中国的文化认同
(1)汉语使用能力下降。语文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石,但目前我国青年学生的语文水平相对以往反而呈整体下滑趋势,母语学习不得要领,学生词不达意,欧化现象严重。过分推崇英语教学,使得部分学生对西方价值观高度认同,而对汉语和中华文化不够重视,甚至排斥,以至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汉语文字功底单薄,并最终导致语言主权意识淡薄。
(2)汉语传承意识不足。儿童的语言习得与所在言语社区,特别是家庭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密不可分。我国儿童的汉语习得未得到足够重视,幼儿的母语氛围不浓,直接影响到了汉语的传承。高品质的中文儿童读物和动画的缺乏,不少图书和动画的汉语使用甚至有明显的错误和不合适之处,这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儿童对汉语的习得和使用,也使家长们转而选择国外进口的品质较高、语言较为规范的儿童读物和动画。国外读物的理解需要借助西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如果儿童从小所听所看更多的是英语,理解并接受了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反而对优美的中国传统神话、传说、故事缺乏感情和认知,这就容易导致下一代缺乏对中华语言文化的认同感。
(3)家庭语言生活选择错位。许多家长只注重培养孩子的英语能力,忽视了对承载民族文明精华的母语能力的培养。目前,社会上不少英语培训班的生源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家长往往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让孩子去双语甚至全英文国际学校,期望孩子从小接触英语、学习英语;在家庭的语言生活中,家长更重视对孩子英语能力的培养,对汉语缺乏足够重视,长此以往将会严重影响汉语和中华文化的传承。
2.中国语言资源活力下降,濒危语言不断出现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的使用率也在不断下滑,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语言资源的整体发展减慢甚至停滞;第二,部分方言在与普通话并存的模式下逐渐让位;第三,大量弱势方言萎缩衰亡,出现濒危现象;第四,各方言自身发展趋向停止,逐渐转变为带有普通话特色的方言;第五,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趋向停止,使得某些跨境语言使用地区出现了文化倒灌现象,也影响到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语言归属感。
3.海外华文教育断层,汉语教学质量良莠不齐
海外华人华侨的华文教育发展滞后,质量得不到保证,直接影响到了海外华人华侨及其子女对汉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目前,我国的海外华文教育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第二,缺乏本土化适用教材;第三,班型多以周末补习班为主,教学环境较差,生源、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意大利政府在推动言语社区规划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应对外来语冲击、加强我国言语社区的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1.提高汉语教学在各学科中的地位
李宇明指出,在发展外语教育以进行国际语言交流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保护、发展母语和本土语言[9]26。意大利政府历来重视维护意大利语的官方地位,通过立法等多种途径,提升民众对意大利语的认同感,这些举措值得借鉴。近年来,我国政府也意识到教育体系中汉语与英语的比重失衡问题,对高考政策进行了相应改革,适当增加高考语文的分值,使人们逐渐意识到汉语的重要性。汉语学习应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始终,改革高考政策只是维护汉语母语地位的第一步。今后应进一步改革各阶段学科和课程设置,提升汉语教学在各学科中的地位,同时调整企事业单位招聘的能力考查侧重点,将汉语能力也纳入考核之中。
2.规范外来语在我国言语社区中的使用
规范外来语在公共领域的使用,使汉语成为社会语言使用中的第一选择,这有利于稳固汉语的主体地位。从意大利言语社区规划中不难看出,规范外来语的使用,自上而下的语言管理必不可少,因此法律法规的完善和监管力度的加大势在必行。目前,我国政府已意识到维护母语地位的重要性,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范外来语的使用:一是规范大众传媒用语。例如,2014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通知要求在主持人口播、记者采访和字幕中,不能再使用诸如“NBA、GDP、WTO”等外语缩略词,以此规范外来词的使用,要求外来语进入汉语后应规范使用。二是规范商标、企业名称和广告的语言文字使用。如,企业名称申请登记原则中规定企业名称不得含有外国文字、汉语拼音字母、阿拉伯数字等。今后,应进一步细化此类政策,同时加强宣传国家的语言文字相关法规政策,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切实感受到汉语在我国的语言使用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广大民众对汉语的重视和认同。
我国政府还应吸取意大利的成功经验,多措并举,扎实开展全民汉语学习的宣传引导,营造汉语学习的社会氛围,切实提升国民的文学素养和汉语水平。
1.营造良好的汉语学习氛围
一是应规范儿童和青少年图书的出版工作,推动承载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土青少年读物的创作和普及;二是应推动学生教材和课程改革[12]:修订中小学学生教材,推动高校开设传统文化必修课,在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让汉语学习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始终,从而提高国民的汉语使用能力。
2.规范媒体和网络语言使用
当今社会,随着网络发展日新月异,一些“自媒体”以及网络语言层出不穷,这必然会催生更多的新词新语,丰富汉语言词汇,进一步增强汉语言的表达能力。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个别媒体和网络语言中出现的不规范表达方式,也会影响正常的语言使用,甚至会对青少年的汉语学习造成一定的干扰。因此,政府有必要对媒体和网络语言使用进行规范和引导,以避免给我国传统民族语言的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
3.提供高品质电视节目和栏目
2013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汉字听写大会》、河南卫视与爱奇艺联合举办的《汉字英雄》,2014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中国成语大会》,2015年河北电视台的《中华好诗词》,2016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陆续播出,在全社会引领了汉字、成语和诗词学习的新风尚。2017年2月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更是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再次掀起人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潮,引导人们重温经典,再享诗词盛宴。目前,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节目进一步促使人们感受汉语魅力,提升汉语表达能力。此类节目的播出有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也助推了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提升了人们对汉语的自豪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我国是当今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随着经济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一些承载着地方特色文化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趋于濒危,语言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值得庆幸的是,我国政府已意识到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的重要性:第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方言展开调查并整理存档;第二,自2006年起,围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推动了方言保护进程;第三,2016年5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厅共同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的通知》,这标志着由国家统一规划、地方和专家共同实施、鼓励社会参与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工作,正式以规范化、科学化、社会化、协同化的模式推进[13]。今后,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的保护应采取更加多元的形式:第一,通过抢救少数民族歌谣、史诗,来抢救濒危少数民族语言[14];第二,推动大众媒体中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的合理使用;第三,培养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的传承人,推进“双言”、“多言”人才的培养。
提升汉语在国际语言使用市场中的地位,有助于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12]。汉语在国际语言市场上地位的提升,有利于提升国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学习第二种语言(或外语)是一种经济投资,语言的经济价值有高低之分[15]。李宇明指出,语言规划要有经济意识,经济规划也要有语言意识[16]。虽然语言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但语言的使用情况与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第一,从自然生态的层面看,当代世界的语言格局在语言系统的两端呈现出大语种和濒危语言双向极化的状态,语言濒危的模式也已呈现自然生态型向社会经济型转变的趋势;第二,从社会经济的层面看,当代世界的语言格局呈现出单极多元的态势,单极即英语[17]。可以说英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是促使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的最根本因素之一。
文化除了传统的意识形态和教化功能外,也出现了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的现象[1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保持较高增速,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各国政府和民众普遍认识到,要想实现本国乃至个人更好的发展,就要搭上中国发展的“高速列车”,学会与中国人打交道、做生意,为此必须掌握汉语[19]。随着汉语经济价值的提升,汉语的国际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当前汉语传播的主要动因是经济[20]。只要中国的经济保持持续较高增长,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就会不断增加,汉语成为世界普遍使用的语言也指日可待。
意大利政府十分重视意大利语在海外意大利人社区的传承,通过多种方式提升海外同胞的语言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我国有五千万华人华侨生活在世界各地,随着近年来海外移民数量的不断攀升,海外华人华侨的语言文化传承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我国政府应从以下三方面促进海外华文教育的健康发展,做好“留根”工程:
1.优化海外的汉语学习环境
应充分利用家庭语境,营造良好的课堂语境,适当利用社区语境来创设适合华人学生的汉语学习环境[21]。让华人华侨及其子女能够体会并学习到原汁原味的汉语,亲身感受到汉语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保持并提高华人华侨及其子女对汉语的兴趣,从而有效激发华人学生学习汉语的动力,培养华人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并增强华人华侨及其子女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同时应着力制定华文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教育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等)对海外华文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协调好孔子学院与学校的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经费、师资培训等方面逐步加大对华文教育工作的投入,充分利用国内教育资源支持海外华文教育。
2.切实加大对海外华文教育的支持力度
现阶段应集中力量解决目前海外华文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第一,加强对本土华文教师的培训,同时积极向海外派出华文教师或华文教育志愿者;第二,要加大本土化汉语教材的研发力度;第三,推动和完善海外华人社区的汉语教学发展。
3.加强海外华人社区文化普及和交流
积极举办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青少年夏令营、冬令营以及诵读和书写中华经典的交流活动,增进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的了解,让他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12]。
综上所述,言语社区作为语言的存在方式及语言研究单位,正日益受到重视。通过对意大利言语社区的演进模式进行探讨,有助于认清意大利言语社区的发展阶段,识别现实的言语社区,从而为我国的言语社区进行语言规划提供有益的参考。对现实的言语社区进行调查研究,不仅有助于充实和发展言语社区理论,而且有利于科学规划言语社区,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