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习近平“两山论”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
——以江西省为例

2018-04-11 10:36杨宪苓
关键词:两山论银山样板

姜 韦, 杨宪苓

(东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提出 “两山论”,奏响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强音。2016年,习近平在关于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批示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1]393。“两山论”自提出以来,在社会各方面起到巨大指导作用。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两山论”的意义需进一步阐发。鉴于此,笔者意欲从哲学、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阐述其内涵,并以江西省为例,说明其实践意义。

1 “两山论”内涵的三个层面

1.1 “两山论”阐述了人的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之间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写道:“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2]60人的自然存在是指人就其起源和存在而言是自然的一部分,需要依赖于自然。但人与自然物的区别在于人还是社会的存在,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人与之打交道的大多是社会产品,即使自然也必须经过劳动的改造成为社会产品才能进入人的生活。就此而言,人作为社会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自然。

“两山论”中的“绿水青山”体现了人的自然存在,“金山银山”体现了人的社会存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关系。“绿水青山”是人的出生地和生活场所,它表明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不能脱离自然。“金山银山”是人通过劳动改造“绿水青山”得到的结果,它是体现了人的社会存在,或者说,人要生存就必须改造自然,因为人只能活在一个由自己建造起来的世界里,这个世界就是“金山银山”的世界。这里我们要对“金山银山”做广义的理解,即它不仅指经济财富,而且指人类通过改造自然而获得的一切成果。但绝不可因此把劳动绝对化,把人的社会存在抽象化。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劳动很重要,但是“自然界本身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例如森林、矿山等。劳动只有在具备相应的对象和资料的前提下才能创造使用价值,从而成为财富的源泉。”[3]349

因此,“两山论”凸显了人的这样一种存在状态:人是一种既离不开自然又必须超越自然的存在物。人对自然是一种既依赖,又不得不斗争的关系。而且这两种关系相互融合和制约。即是说,人是在依赖自然中与之斗争,同时又在与自然斗争中依赖它。人类为了存在不懈地与自然斗争,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业文明进程中,这种斗争发生了异化。斗争本是为了生存,但在资本逐利的驱动下,斗争成了人逐利甚至显摆的方式,造成人类在自然面前的狂妄自大,忘记人在与自然斗争的同时还要依赖于它。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两山论”蕴含着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扭曲了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意在让人类遵循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从异化了的发展观中走出来。

1.2 “两山论”指明了发展与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

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时,我们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1]394-395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当下遇到新的问题的根源在于发展方式。“两山论”正是在旧的发展方式不可再持续的关键时期提出。

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处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过去的发展主要是以牺牲“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在这种模式中,“两座山”的关系是完全对立的。如果说“绿水青山”体现的是人的自然存在,“金山银山”体现的是人的社会存在,那么,旧的发展方式是以不断挤压自然存在拓展社会存在。如前所述,人对自然是一种既斗争又依赖的关系,旧的发展方式过度强调了人对自然的斗争性,而忽略了依赖性。显然,“两山论”对这种发展模式持否定态度。“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其言外之意在于,如果“两座山”是熊掌与鱼,不能兼得,那么还是要选择“绿水青山”。然而,按照“两山论”的逻辑,“两座山”的不可兼得不是绝对的。两者的对立是因为旧的发展模式片面强调人对自然的斗争性,因此,要让“两座山”相互统一必然要求一种新的发展方式。

那么这种新的发展方式应该具有怎样的特征呢?如果说旧的发展方式过度强调了人对自然的斗争性,挤压了人的自然存在,那么新的发展观必须克服这一弊端。“两山论”蕴含的发展观拒绝“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1]395。具体言之,发展不能无条件、无限度地挤压自然生存空间,要为发展设立禁区。

设立禁区,让发展有度,这是新发展观的一个方面。“两山论”对发展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统一起来。“绿水青山”既是发展的禁区,同时又是发展的资源。牺牲“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很容易,保护“绿水青山”,放弃“金山银山”也不难做到,但具有挑战的是,既保护好“绿水青山”又要获得甚至加倍获得“金山银山”。“两山论”对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不仅在于把保护的维度注入到发展中,而且也让保护本身成为发展。2013年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判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发展与保护辩证统一起来,大大拓展和深化了发展的内涵,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最新论述,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进程中的又一创新。

“两山论”对发展的新要求是在适当的历史时期提出的。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大大提升的同时,人的生活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发展要转型,归根到底是因为需求发生了变化。就此而言,“两山论”实际上包含着对人的需求的辩证认识。

1.3 “两山论”指明了人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

发展以满足人的需求为目的,需求是发展的指挥棒。改革开放之初,社会对物质财富需求居压倒性地位,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所以大力创造物质财富成为发展的中心任务。如今,随着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们开始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精神需求越来越凸显。正是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新的判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着眼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两山论”在更高的意义上反映了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辩证关系。要讲清这层关系,必须对“金山银山”做更深刻和更广阔的理解。“金山银山”可以做狭义和广义的理解。狭义上,它主要指社会物质财富,GDP的增长。但在广义上,它还可以指能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非物质产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语境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仅指更加高效、更加智慧地把自然资源转化成物质财富,而且还指让“绿水青山”成为一种精神财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在此意义上,“绿水青山”本身就是财富,它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4]162,满足了人的精神需求。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和精神文化的传承紧密相连。习近平在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一段讲话深刻反映了这一点:“城镇化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住乡愁,就是要记住本来,延续根脉,传承几千年来深藏于我们文化基因中的家风祖训、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

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远非单纯的经济发展问题。“绿水青山”不仅是需要保护好的自然环境,还是承载人类历史文化的符号。与此相应,“金山银山”不仅代表丰盛的物质财富,还代表富有内涵的精神财富。如果我们结合前面内容,便发现“两山论”所体现的三组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内在关联的,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通过转型实现发展和保护的辩证统一,以满足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从而实现人的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这正是马克思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5]81。“两山论”传承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衔接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的需要。

2 江西省践行“两山论”取得的成效

2016年初,习近平在视察江西时强调要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指出更加明确的方向。这几年来,江西全省上下齐心协力践行“两山论”,加大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不断将其变成“金山银山”,取得了较大成绩。尤其在生态农业、生态扶贫和生态文化建设方面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1 “两山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与惠民巧融合

江西作为农业大省,历来重视农业的现代化转型,通过做好“护绿”、“产绿”、“唱绿”三篇文章推动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江西省绿色农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围绕八大优势产业进行规划,提出到2020年“三品一标”总数达到5 000个以上,占各类农产品总量的80%以上的目标[6]67。

为保护好农业的“绿水青山”,江西投入大量精力做好“护绿”文章,治理农业生产污染,保护改善农村产地环境,致力于2020年达成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全国一流的目标。在“护绿”的基础上,江西推行标准化种植的现代农业,创建绿色生态基地,发展绿色生态产品,打造绿色生态品牌,做好“产绿”、“唱绿”文章,力争到2020年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的50%以上,打造300个左右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不仅如此,江西还深入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增加农民获得感。通过发展有机农业,提升农产品利润空间,突破传统农业效益低、增收难的瓶颈。江西省宜春市的绿色有机农产品数量占到江西省40%。其中,万载县有机农产品实现了全覆盖,成为农民增收的顶梁柱。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流转租赁土地,把农民的土地变资金,资金变股金。带动村民就业创收,为创业的村民提供全方位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江西万年贡米集团的带动下,不仅解决了当地人员就业问题,而且推动万年县农业形成以订单为导向的生产模式,推广优质良种种植,既保护环境,又保障粮农收益。

2.2 “两山论”指引生态扶贫创佳绩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把江西建设成为生态扶贫共享发展示范区。江西深入践行“两山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研制生态补偿机制,推动保护性扶贫,把生态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让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实现脱贫致富梦。

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做好“显山露水”文章,旅游业无疑是最佳的题材。目前江西形成昌九、大赣西、赣东北、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罗霄山脉集中连片贫困区域等5个乡村旅游聚集区,各地大力支持扶贫龙头企业,通过土地和林地流转、景区务工、销售特色农产品等方式带动贫困户,进一步增强了旅游扶贫的实效性。2017年,江西省乡村旅游产生68万个就业岗位,助推45万农民致富增收,带动了3.3万建档立卡贫困户、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本着这一理念,江西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不仅在省内主要河流流域全部实施生态补偿,而且落实东江源省际生态补偿,推动生态资源的消耗者对生态资源的保护者进行补偿,让保护者不负“绿水青山”,就得“金山银山”。江西生态补偿资金筹集力度非常大,首期统筹补偿资金20.91亿元,中央财政和赣粤两省每年安排东江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资金5亿元。

此外,江西积极开发生态公益性岗位,实施生态保护性扶贫,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业,致力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贫困群众变成保护森林和河流的卫士,既保护了生态又实现了脱贫。2016年,江西在全省24个重点贫困县选聘7 000名贫困户为生态护林员,每人年均管护费10 000元。2017年,新增3 500名生态护林员,增投天然林管护资金1.2亿元。

2.3 “两山论”推动生态文化建设新高度

前面讲到,“金山银山”不仅指物质财富,也指精神财富。与此相应“绿水青山”不仅是物质财富的源泉,而且也可成为精神财富的载体。“两山论”始终秉持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之间达成一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辩证关系。仔细研读习近平的系列讲话,不难发现,精神的维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据重要位置。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这句话的蕴意非常深刻,它告诉我们,民生、幸福不只是物质的充裕,能提升人们的人文素养,给大家带来精神愉悦的也是财富,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鉴于此,江西省除了将江西的“绿水青山”变成物质财富,增加民众的获得感,还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让“绿水青山”成为历史和文化的承载者、传递者,从精神层面增加民众的宜居感和幸福感。近年来,江西加大力度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通过保护古树木、古村落等,重新发现和挖掘地方村规民约,复活传统民间故事,将道德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融入生态文化建设。一方面,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把“绿水青山”变成能够唤起乡愁的精神财富,提升了居住环境的人文感;另一方面,提高了大众的人文水平和素养,增强了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一种保护自然的自觉性,以及与自然相依相伴而生的生活状态,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软实力。截至2017年底,江西已有32个生态文化村获批“全国生态文化村”[7]145。

3 “两山论”对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指导意义

3.1 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内涵

习近平提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之后,江西省委省政府立即做出回应,提出要在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业、创新生态文明制度和增进生态福祉四个方面打造“江西样板”[8]。同年8月,江西成为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文明试验区实施方案从四个方面定位江西的生态文明建设,即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样板区、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先行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创新区和生态扶贫共享发展示范区。“四个区”显然是对四个“江西样板”的深化。

我们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内涵:保护、发展、制度和福祉。着眼于“两山论”,这几个关键词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保护是对“绿水青山”的保护,发展涉及如何把“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制度是促进保护与发展融合统一的保障,最后,福祉是把“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最终诉求。就此而言,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是深刻践行“两山论”的结果。同时,我们也可以对照“两山论”,为未来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指明更清晰的方向。

3.2 “两山论”对打造“江西样板”的启示

理清“两山论”对打造“江西样板”的启示,必先参照“两山论”找准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江西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发展不足仍然是江西的主要矛盾,欠发达仍然是江西的基本省情,相对落后仍然是江西的最大现实”[9]46。因此,发展对于江西仍是一个硬道理。但是,江西要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必须在发展问题上特别谨慎。

那么“两山论”能为解决这一瓶颈提供怎样的启示呢?如前所述,“两山论”的根本诉求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经济发展和文化生活方面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鉴于江西的瓶颈和“两山论”的本质,江西在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过程中可在三方面大力作为。

第一,继续发挥农业和旅游业的优势强项。江西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省。这个历史现状对于走纯工业化道路是一个弱势,然而对于走绿色崛起的道路却是一个优势。所以,江西不宜走纯工业化的路子,以自己短处比别人长处,而应该走农业现代化的路子,以长补短。结合现况,江西至少应在两方面加大力度。

首先,以旅游业推动农业功能多样化发展。江西是农业和旅游大省。这两方面都有利于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统一。因此,江西应该加大两者之间的衔接与沟通,通过打造有机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等,推动农业发展旅游化,让农业既是绿色有机农产品等物质财富的生产者,也是带给人们体验乡愁和愉悦心情等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其次,以农业为依托促进工业绿色化发展。江西大发展离不开工业化。但江西作为美丽中国样板的打造区,其工业化必须抛弃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模式。应当深入挖掘农业优势,创建以农产品深加工为核心的绿色工业产业链。相比于重污染产业,农产品深加工可以在生产源头上确保更大程度的绿色化,大幅降低甚至免除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更好呵护“绿水青山”。同时,也可在销售和消费端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其市场价值,营造绿色消费风气,实现农产品生态价值,创造更多“金山银山”。

第二,利用定位特色和区位优势助推发展绿色化。发展有三种方式:损耗“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不耗“绿水青山”获得“金山银山”,保护“绿水青山”获得“金山银山”。在第一种方式中,我们只能通过转型,不断把对自然的损耗降到最低。相比而言,第二、三种方式能够更好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统一,例如旅游业、养老业、不损害森林资源的特色林下经济等。所以,就发展而言,“两山论”的指导意义在于,江西应该在后两种发展方式上投入更大力气,以突破“欠发达地区谈绿色崛起为时过早”或“要发展就会损害生态环境”这些陈旧观点的束缚。

此外,江西可以尝试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定位和交通区位来寻找机会,把周边省份的优势利用进来。江西是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被列入试验区。中部省份的经济发展都强于江西,但环境污染都重于江西,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江西作为中部省份的代表被纳入试验区,其任务正是要探索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的路子。另外,江西西接内陆省份,东临沿海发达地区,区位优势非常突出,而这些地方的经济都要比江西发达。所以,江西可以放眼整个中部和沿海地区,错位发展,按照“后花园”的理念把自己打造成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区域,为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统一创造更好条件。

第三,推动生态文明制度保障和生态文化建设支撑双管齐下。发展绿色化不仅需要生产技术和工具的不断革新,同时也需要制度方面的保障。制度作为指挥棒必须把发展指向绿色化的方向,鼓励政府、企业等社会主体有意识建立以绿色为中心的角色定位。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可以将社会的各方面、各要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将它们打通,形成一个内在勾连的有机整体,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然而,制度的保障是一种硬性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性,还需要软性保障,即整个社会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2016年9月,鹿心社在《求是》上发表题为“以绿色发展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文章。特别提出了“培育弘扬生态文化,凝聚绿色发展共识”[10]22。这是对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内涵的重要补充。

如果生态文明建设是一棵树,那么生态文化就是土壤。树要生长,需要土壤源源不断地为之提供养分。生态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或许不像绿色产业或制度那样直接,但是一旦形成,所产生的作用远远超越前两者。

此外,生态文化建设对于重新认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对发展的理解受到资本主义逻辑的挟持,即认为发展即物质财富的增长。这种观点久而久之就把发展的含义窄化了,甚至遗忘了发展的初衷。发展可以增长物质财富,但这不是目的,满足人类需求,实现幸福生活才是目的。就此而言,培育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就是重新认识幸福的内涵。

中央实际上在这方面也在有意识地引导。人民日报多次发文推荐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提倡放弃过度的物质追求,获得最大的精神自由。当人们认识到“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体会到一种宁静和谐之美的时候,大家或许不再把幸福简单定义为开豪车、住别墅、高收入、高消费等纯粹以物质为标准的生活。主张怎样的发展观,取决于怎样定位我们的需要,需求变了,发展的方向和标准也就变了。江西作为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打造之地,不一定非要按照发达地区的眼光来理解发展,我们完全可以拥有一种新的幸福观,从而对发展有一种新的诠释和定位,这就需要在打造生态文化“江西样板”方面付出更多心思。

猜你喜欢
两山论银山样板
打造辣椒种植“样板田”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人大样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样板:不成熟的台州
读懂习近平在安吉首倡的“两山论”
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的理论依据及现实路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论“两山论”的现实意义和哲学意蕴
RIGIDITY OF COMPACT SURFACES IN HOMOGENEOUS 3-MANIFOLDS WITH CONSTANT MEAN CURV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