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高校转型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2018-04-11 10:46:49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发文应用型期刊

叶 冲

近年来,随着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已成为当前深化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任务.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变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让一批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含应用技术大学、学院)发展模式.”[1]地方高校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把握当前形势与政策,找准方向,精准发力,推动转型发展.为了全面、系统、客观的梳理地方高校转型研究的现状,本研究拟从地方高校转型研究的期刊分布、研究学者、研究机构和关键词等几个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统计分析,全面解析和把握当前我国地方高校转型的研究热点和规律,以期为地方高校转型相关研究的深化拓展和实践的提供借鉴、参考.

1 研究设计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的期刊数据库为来源库,以主题“地方高校转型”或含“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检索项,选择来源类别为“全部期刊”,时间跨度为2007至2016年,按精确检索方式,共检索出875篇相关文献.为提高研究样本的信效度,对文献进行预处理,通过人工方式,剔除会议通知、政策文件、期刊征文以及与地方高校转型等主题无关的文献后,共得到有效文献757篇.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计量和共词分析等方法对地方高校转型的期刊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用数据来描述或解释文献的数据特征和变化规律.以检索得到的有效文献为样本,运用Excel、Bico mb、Ucinet和SPSS等工具对论文的期刊分布、研究学者、研究机构和关键词等进行定量统计分析,并根据相关文献研究指标进行定性分析,从而揭示地方高校转型研究的主题与热点.

1.3 数据录入与使用

根据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收录的与地方高校转型相关的学术论文,本研究选择文献为自定义的导出格式,保存有效文献包括来源库(Src Database)、题名(Title)、作者 (Author)、单位(Organ)、文献来源(Source)、关键词(Key wor d)、第一责任人(First Duty)、发表时间(Year)、基金(Fund)等的全纪录.在数据使用过程中,针对出现的特殊情况本文将做出具体说明.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地方高校转型相关论文的数量变化情况

本研究以检索获得的有效文献的发表年份为分类依据,统计出2007-2016年间以地方高校转型为主题的论文数量,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2007-2016年,地方高校转型的发文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共发文757篇,年平均发文量为75.7篇.其中,2007-2013年,论文年发文量不超过10篇,刊载量变化幅度不大;2014-2016年,论文发文量出现迅猛增长,从115篇增长至322篇,说明从2014年开始,地方高校转型问题掀起了研究热潮,这可能与国家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引导地方高校转型的文件有关.

图1 2007-2016年地方高校转型发文量统计

2.2 地方高校转型期刊分布分析

经统计分析,757篇地方高校转型的相关文献刊载在352种期刊,平均发文量为2.15篇,其中,涉及教育类核心期刊28种,仅占期刊总数的7.95%,教育类核心期刊共刊载论文127篇,占总篇数的16.78%;刊载论文数量排名前五的期刊《职业技术教育》、《教育教学论坛》、《职教论坛》、《中国成人教育》、《高教学刊》(见表1),发文量均在14篇及以上,分别占总数的2.91%、2.11%、1.85%、1.85%、1.85%,发文量为5篇及以上的期刊总计刊载论文244篇,占总数的32.23%,而发文量仅有1篇的期刊占总数的55.97%.综合来说,目前关于地方高校转型的研究成果刊发较为分散,核心期刊的刊载量较少,缺乏高质量、有学术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且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稳定的学术聚焦.

2.3 地方高校转型主要研究人员分析

对检索获得的757篇有效文献进行分析,独立作者署名的论文有448篇,占所有刊载论文总数的59.18%;署名为两位作者的论文有169篇,占22.32%;而署名为三位作者及以上的论文只有140篇,仅占总篇数的18.49%.由此可见,我国地方高校转型研究主要以个人研究为主,合作研究相对较少.统计分析第一作者或独立作者的发文量可知(见表2),发表论文在3篇及以上的仅有7人,这7位学者共发表与地方高校转型相关的论文共计24篇,仅占总数的3.17%;发表过2篇论文的有48人,只发表过1篇论文的达637人,这两者共计685人,占全部作者总数的98.99%.这说明,一方面,在地方高校转型研究领域绝大多数研究者都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尚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核心作者群和学术团队;另一方面,研究较为零散,缺乏持续性、系统性,研究成果也没有形成合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地方高校转型研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增强了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表2 地方高校转型研究作者发文量统计(≥2篇)

2.4 地方高校转型研究机构分布分析

根据第一作者或独立作者进行统计,757篇论文作者分布在319个研究机构中,平均发文量为2.37篇,其中许昌学院等30个研究机构刊文在6篇及以上,共计发文263篇,占总发文量的34.74%,这30个研究机构均为省属地方高校,其发文量排名前三的机构分别是许昌学院(25篇)、钦州学院(15篇)、湘南学院(12)篇,具体见表3.通过对319个研究机构进一步分析可知,在研究机构的类型上,省属地方高校发文量最多,占总发文量的77.94%,是地方高校转型研究的主要阵地和学术载体.在研究机构的区域分布上,与地方高校转型研究相关的文献涉及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平均每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发文26.1篇,其中,河南、湖南、江苏、广西、湖北的发文量最多,五省发文量之和占总发文量的42.54%;内蒙古、宁夏、山西、新疆、海南的发文量较少,均不超过5篇.可见,我国地方高校转型研究力量的分布较不均衡,且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专业研究机构明显偏少.

表3 地方高校转型研究机构发文量统计(≥6篇)

2.5 地方高校转型关键词分析

本研究通过BICOMB2.0软件对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提取、统计,在统计过程中,合并意义相同的关键词,如“地方高校”、“地方本科院校”合并为“地方高校”;“转型”、“转型发展”合并为“转型”;“应用技术型大学”、“应用技术型高校”合并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等.通过对757篇论文中的2972个关键词进行排序,提取词频≥7的32个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它们基本代表了我国地方高校转型的研究热点(见表4).

表4 地方高校转型高频关键词统计(≥7)

根据表4可知,除去主题检索词“地方高校”与“转型”外,居于前10位的高频关键词为:人才培养(86次)、应用技术型大学(83次)、应用型大学(61次)、新建本科院校(53次)、应用型人才(52次)、对策(50次)、教学改革(42次)、实践教学(42次)、校企合作(26次)、职业教育(21次).这10个核心高频关键词基本代表了我国地方高校转型的研究热点,同时也反映出目前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地方高校如何转?怎么转?等问题的探讨上.

2.5.1社会网络分析

在高频关键词确定之后,通过BICOMB2.0软件对32个高频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生成32×32的共现矩阵(见表5所示).再利用Ucinet软件和Netdraw软件绘制高频词共词网络(如图2所示),从而清晰地描绘出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知识网络中所处的地位.该网络由节点和连线组成,结点表示高频关键词,其大小表示高频关键词的影响力;连线表示高频关键词直接按的共被引关系,其粗细则表示高频关键词之间的亲密程度.[2]

表5 地方高校转型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部分)

图2 地方高校转型高频关键词共词网络图谱

从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可以看出,论文主要围绕“转型”与“地方高校”这两个核心关键词建立连接,其中“转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应用型大学”“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型大学”“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等关键词位于网络的中心,且都与“转型”和“地方高校”密切,说明它们是地方高校转型研究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对策”“高等教育”“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应用技术型人才”“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等关键词虽然不处于网络的中心位置,但都位于网络的中间位置,与众多的研究相关联,说明这些关键词是我国地方高校转型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方向.而“产教融合”“青年教师”“培养”“民办高校”“问题”“高职院校”“创新”“困境”“改革”“建设”“产学研合作”“办学定位”“教学模式”“专业设置”等关键词则位于网络的边缘位置,说明它们已逐渐进入学者的视野,具有潜在的发展空间.

2.5.2聚类分析

利用SPSS20.0的cosine系数将共词矩阵转化为相异矩阵,对相异矩阵进行聚类分析,采用“组间连接”的聚类方法,以“平方Euclidean距离”为区间,进行标准化处理,最终得到地方高校转型高频关键词共词聚类树状图(如图3所示).在聚类树状图中,若关键词距离越近,表明他们之间越相似.[3]

根据聚类分析树状图分析,可以将我国地方高校转型研究分为以下四类:

种类1:地方高校如何向应用技术型大学或应用型大学转型.该种类包括转型、地方高校、对策、问题、应用技术型大学、困境、建设、高等教育、应用型大学、创新等10个关键词.目前,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应用型大学是地方高校转型研究的核心,宏观上,主要从政府与高校的关系、现代大学制度、高校办学目标、高校办学自主权、高校分类设置、分类拨款和分类评估制度等方面进行研究,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激发地方高校的办学活力和转型动力;[4]微观上,主要从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等方面开展研究.[5]

图3 地方高校转型系统聚类分析树状图

种类2: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研究.该种类包括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办学定位等6个关键词.该主题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层面,在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背景下,地方高校转型要以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地方性”“应用型”“特色性”办学定位,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提升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6]二是教学层面,要加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注重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培养目标与资质认证对接,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7]

种类3:地方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该种类包括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型人才、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青年教师、培养等7个关键词.教师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转型的重要环节,一方面,要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吸引企业优秀技术人员、管理人才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要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学校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锻炼等,增强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与教学能力.[8]

种类4:地方高校教学改革研究.该种类包括实践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改革、民办高校、应用技术、专业设置、高职院校、本科院校等9个关键词.总的来说,该主题主要侧重于院校设置、学科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研究,如围绕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特色专业集群建设,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提升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力度.[9]同时还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与中职、高职的有机衔接,创新职业教育模式.

3 研究结论与反思

本研究利用知识图谱可视化技术,从研究论文数量、载文期刊、研究作者、研究机构、研究热点等方面分析了地方高校转型的研究现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研究论文的数量来看,随着国家关于地方高校转型的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其研究成果愈来愈多,呈快速上升趋势,尤其是2015年《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引领学者们继续保持对地方高校转型等问题的高度关注,并将产生更多丰硕的研究成果.从核心作者来看,许青云、唐博、汪大喹发文最多,是地方高校转型研究的核心力量,但目前尚未形成一支稳定的核心作者群和学术团队,绝大多数研究者都是单兵作战,作者间的跨机构、跨学科的合作研究较为缺乏,研究较为零散,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

第二,从载文期刊分布来看,核心期刊载文较少,尤其是在高层次权威期刊上的发文量更为稀缺,核心期刊中以《职业技术教育》的发文量最多,研究成果刊发较为分散,研究质量和影响力也不高,这明显与当前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的实践探索不相符.

第三,从研究机构的分布来看,省属地方高校的发文量最多,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地方高校转型研究的主要阵地和学术载体,民办高校、研究型大学对地方高校转型的关注度也较高,而高职院校对其的关注度最低,且研究机构的地域分布也不均衡,东中部地区研究成果丰厚,而西部地区研究成果较为匮乏.目前亟需加强地方高校与民办高校、研究型大学、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机构间的协同创新能力,提高地方高校转型研究的水平.

第四,从研究热点来看,地方高校转型研究主要围绕:应用技术型大学、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职业教育、创新、师资队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专业设置、办学定位等问题展开,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我国地方高校转型研究的趋势,同时也说明地方高校转型研究既具有明显的问题意识,又具有强烈的政策导向.其研究内容较为全面,宏观和微观意义上的研究均有涉及,但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相对不足,研究深度有待拓展.如何向应用型或应用技术型转型,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根据地方经济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实行课程改革,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学校文化建设、生态建设,是学者目前需要密切关注和深入探讨的.

4 研究展望

基于以上的研究结论,本文认为未来我国地方高校转型研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深入探索:

一是,构建学术共同体.学术共同体是指将具有相同或相近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内在精神以及某种特殊专业技能的人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群体,他们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追求共同的价值理念或目标兴趣.[10]目前我国地方高校转型研究领域的学术组织发展还较为薄弱,缺乏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专业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因此,要依托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应用型大学联盟,加大对地方高校转型研究团队的培养力度,强化联盟成员间的科研合作,重点加强对新建本科院校、民办高校转型问题的深入研究,[11]通过举办专题学术研讨会,开展相关议题的联合研究或学术交流,实行校际间的教师流动,创新区域间科研团队的联动研究机制等,吸引更多研究者从中观和微观角度对地方高校转型的政策制度、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设置、文化建设等问题展开融合研究,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学科综合、协同创新、开放融合的学术梯队,并形成一批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政策体系和理论体系,引导全国地方高校科学合理转型,促进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协调发展.[12]

二是,强化院校研究.美国学者乔·索普(Joe Saupe)认为院校研究是围绕某一所院校开展的研究,它通过数据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为学校规划、政策及决策提供支持,主要侧重于数据与信息的提供.[13]地方高校转型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命题,其主体主要涉及政府决策、市场导向、高校联动等问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研究体系.目前,研究者多从宏观层面探析地方高校转型的内涵、本质、问题、对策等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而对一些深层次的转型规律以及典型区域和高校试点案例尚未进行深入研究,甚至有些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从这个层面来说,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厘清应用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然后根据区域的不同特点,找准转型方向,整合教育资源,立足“地方性”这一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地方高校转型研究.通过对试点高校的案例研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中总结试点经验开展示范推广,最终实现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这也是地方高校转型研究的初衷.[14]

三是,提升研究影响力.学术影响力是学科研究和评价的重要内容,它能反映出该研究在学科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15]目前,关于地方高校转型研究总体是朝着良好的态势发展,但缺乏高水平成果和高级别项目,学科分布不平衡,学术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较弱,研究团队的凝聚力不足.因此,要增强地方高校转型研究领域的总体实力,引导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一线教师等积极参与学校转型改革,鼓励高层次的学术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和应用研究,主动对接行业企业承接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有影响力的地方高校转型研究中心和基地,创新优质学术资源的深度融合,打造地方高校转型研究的新型智库,加大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加强高级别项目的集体联合攻关,强化产学研用合作,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同时,还可以通过多元化、多维度、多方面的学术研究大协同,搭建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沟通的桥梁,完善研究成果的送达、转化和效果的全程跟踪管理机制,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提高研究质量和科研服务水平,提升研究的决策咨询和支撑能力,形成学术成果的集群效应,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发展服务,促进地方高校转型研究向着纵深方向发展.[16]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7-07-26].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 ml.

[2]钟柏昌,李 艺.社会网络分析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应用——基于教育类核心期刊刊文的评述[J].教育研究,2013(9):25-32.

[3]郭文斌.知识图谱理论在教育与心理研究中的应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100-101.

[4]胡天佑.应用技术大学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高校教育管理,2014(6):21-24.

[5]陈 星,张学敏.依附中超越: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1):46-56.

[6]陈光磊,张 婕.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用型高校的转型路径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7(3):66-72.

[7]涂宝军,王 峰.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发展[J].江苏高教,2016(5):84-87.

[8]丁 奕.转型地方高校发展的路径依赖与锁定效应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163-168.

[9]顾永安.应用本科专业集群: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J].中国高等教育,2016(22):35-38.

[10]张福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术共同体的构建[N].中国民族报,2016-12-30(07).

[11]夏美武,徐月红.社会建制视角下应用型高校联盟的生成逻辑及价值意蕴[J].青海社会科学,2015(6):83-92.

[12]郭 康.应用技术大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探析——兼论地方高校转型应用技术大学[J].高教探索,2016(6):25-29.

[13]刘献君,张俊超.中国院校研究的特点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73-76.

[14]陈 锋.加快探索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道路[N].中国教育报,2015-11-30(09).

[15]邵瑞华,沙勇忠,李 亮.机构合作网络与机构学术影响力的关系研究——以图书情报学科为例[J].情报科学,2017(3):42-44.

[16]周绍森,张 阳.适应新常态 大力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5(19):28-29.

猜你喜欢
发文应用型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08-14 01:10:16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期刊问答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