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路径探索

2018-04-10 02:58葛秀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主动学习小学语文

葛秀

摘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日益成为当今语文教学中所关注的一个热点,学生蓬勃的学习热情,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在课堂上应构建开放的学习情境,创造独特的体验活动,引导深入透视失败,提供勇于表达自我的机会。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动学习;自主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2A-0111-04

去过海南的人,大多数都有这样的经历,亲眼看着椰子小贩上树采摘、凿洞、插管,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和直接买成品完全不一样。以文本比喻,后者像读一篇完成了的文章,前者却是在观众面前一幕幕上演的舞台剧,前因后果,历历分明。在小学语文课堂,无疑后者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因为看见,因为整个事件发生在我面前,因为第一手经验,我们便感动。”[1]教师在课堂上应紧抓体现“学习,正在发生”的四个步骤,引导学生主动去学。四个步骤依次为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学习情境,给学生一次自主的体验机会,给学生一股直视失败的勇气,给学生一些表达自我的空间。课堂教学应该以激发学生主动学的兴趣,教给学生主动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的勇气,开掘学生主动学的潜能为主线。开放的学习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学生的动机往往和兴趣相关,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乐此不疲。有了兴趣,教师就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可以在自主体验中运用掌握的学习方法,更好地去体会自己所学习的内容。在学生自主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可能多多少少会遇到一些挫折、失败,这时,如果给予学生直视失败的勇气,学生也许会比一次性取得成功获得更多的东西。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给学生自我表达的空间,使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勇于坚持自己的想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学的潜能会时不时地闪现。

一、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学习情境

现在的部分语文课堂似乎陷入了一种困境,枯燥无味的氛围,记不完的字词,讲不完的分析,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全无兴趣,语文学习水平也难以提高。这与新课标中所提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观点似乎相距甚远。

在此种情况下,构建适用于本班学生、教师的开放的课堂问答情境,很有必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的一般做法是: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展示图画创设情境,实物演示创设情境,角色表演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再现生活创设情境。在案例一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展示图画的方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问答情境。

笔者执教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卫宣利所写的《“番茄太阳”》时,由于是第二课时,所以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精彩的语句。要求:默读课文,不动唇,读得通顺流利有感情为棒;读时能把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画下并写一两句感受为非常棒。

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努力获得“棒”,争取获得“非常棒”,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形成了开放性的课堂。杨若瑄同学举手说:“我正在品味的是这句话‘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我用彩色笔将‘追圈了出来。”“请继续。”“明明的笑声难道有魔法?一个‘追字让人感觉到明明的生机勃勃!并且我给这段话配上了一幅自己画的‘阳光下的风铃图。”(投影展示给全班)。其他同学也不再停留于“棒”,纷纷朝着“非常棒”奋进,课堂教学的氛围也达到了高潮。

学生这种在课堂的创造力,以及这种团队的协作力量,令人感动。学生的童年需要开放的课堂问答情境,语文课堂也需要这种开放的课堂问答情境。其实,也许每一个学生,最初都是喜欢语文,喜欢表达自己的。教学中日复一日的重复,可能会吞噬语文教育者最初的本心,教学越来越范式化,思维也逐渐刻板,这样的语文课堂,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沉默。每一节课,在抱怨学生“呆”“不配合”等之前,教师更应该反思自己,是否给学生构建了开放的课堂问答情境,有时,教师无须多言,只需倾听、引导即可。

二、给学生一次自主的体验机会

读书只求记忆,没有研究的方法,实验的机会,那就不会切合人生,丝毫没有用处。[2]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高效紧凑的学习环节,放开手,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去自主体验,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为下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

笔者在执教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第二课时时,主要环节有三个。第一个环节,浏览课文第2小节和第13小节,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第二个环节,小组合作,自由读课文3—12小节,组内交流,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的哪一件事最有趣?(建议:1.选择一件有趣的事;2.找出有趣之处,交流为何有趣;3.组长分配小组成员发言;4.组长总结;5.当某一小组发言时其他小组应倾听,结束后可以进行补充。)第三个环节,思考这些事物的自由和童年生活的自由是否有联系。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主体验园子中事物的自由、童年生活的自由,以及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延伸到本课的重难点,指导学生掌握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其中二、三环节尤为体现了给学生自主体验机会的重要性。比如,第二环节,杨思旋小组发言,他们小组认为最有趣的是4—11小节,我和祖父的铲地部分,李恒怡说,她小时候也有类似经历,陪奶奶在菜场卖菜,明明奶奶卖的是菠菜,她却吆喝卖青菜,奶奶哭笑不得。周雨彤說,今年回老家,爸爸教她认识韭菜,结果爱劳动的她,趁大人不注意,摘了一大捧青草回家,爸爸只好回家通过网络教她如何区别韭菜和青草。杨大力说,课文中的小萧红,把狗尾巴草当成谷穗,还不承认自己错了,祖父没有指责批评,而是宽容、耐心地教导。最后杨思旋和王佳琪,上台表演这一段落,杨思旋演出了小萧红的顽皮,王佳琪演出了祖父的慈祥。该小组赢得了全班的掌声。

这一环节完全是让学生自主体验,他们由书本中内容,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再由自己的生活回归书本,切身的体验启发了他们主动地去学。再比如第三环节,学生们居然自己联想到曾经学习的《早》这一课,题目是早,故事也是早,那课文为何用那么多的笔墨写梅花?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梅花也是开得早,是东风第一枝,作者借物喻人,想告诉我们要学习鲁迅,学习梅花,做时时早事事早的人。学生们推测这里也是一种写作手法,水到渠成,引出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并适时给学生表达展示的机会。站在儿童立场的教学,体验性的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可以在自主体验中运用掌握的学习方法,更好地去体会自己所学习的内容。

三、給学生一股直视失败的勇气

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不爱举手,这一问题,估计令很多的教师感到苦恼,许多学生不是不想举手发言,只是觉得没有思考得很完善,担心说出来不完美。其实学习正如打球。打球有什么要紧,不论输赢,重在参与。赢了,日子要过;输了,不也一样要生活吗?[3]再说没有被拍打过的皮球,不算皮球;没有经历过打击的人生,也不是人生。所以,平时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言行中就应该将这样的学习态度传达给每一个学生,长期坚持,学生们会渐渐张开嘴发言的。鼓励,能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鼓励,能使学生由懦夫变成勇士。

在执教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装满昆虫的衣袋》这课时,生字检查环节,李赟不会读“鸟栖虫居”的“栖”和“鼓鼓囊囊”的“囊”。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笔者很不理解,因之前已经预习过,且五年级的学生在读音这块的问题应该不大。但看到李赟由于惭愧而低下的头,又不忍指责,于是,只是简单地认为学生错了,得纠正,让李赟坐下来,带全班读了两遍。

其实难道这两遍读完后,全班真的就会读了吗?很显然,不会读的大有人在,包括李赟。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有重点,而这里的重点就应该是这两个字的读音,不应只是简单地带读,重点应做到透视。对于错误,不应不了了之。错误,有时更加有价值,许多优秀的教师就是善于利用这样的错误资源,才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了别样的收获。也许课可以这样上,先让李赟说说自己为何这样读这两个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当小老师进行指导,最后教师总结:“栖”,提醒学生不要当半边字先生,只读“西”,加上木字旁,应该读“qī”;“囊”,有两个读音,在“行囊”这个词语中应该读第二声,而本课应读第一声。这样处理,李赟会不会因为自发的认识错误而对失败充满感激,其他的学生也是不是会对失败有新的认识?

允许学生犯错,是因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因不完美而真实,宽容学生的一切,因为有时候我们只是朝着最为理想的姿态去要求尚在成长阶段的学生,却忽略了他们成长过程中最为需要的情感——尊重、理解、呵护、包容、鼓励。[4]作为教师得原谅学生的失败,学会静待花开,并鼓励学生直视错误,自我修正。

四、给学生一些表达自我的空间

现在的部分学生过多地依赖教师,将教师的一切答案奉为真理,在这过程中却失去了自我,所以,他们开始察言观色,尽可能地给教师期待的答案,或者干脆置之不理,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放弃中,他们变得不会思考了,更别说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与教师教育学生的初衷是相悖的。

在执教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所写的《荷花》时,鼎鼎大名的“调皮大王”刘锦豪正低着头,在桌肚里捣鼓自己的小陀螺,笔者认为有必要给他一个小小的提醒,于是喊他的同桌李淑仪来品一品自己喜欢的语句,班级学生的目光都集中在他们座位上,结果刘锦豪果然放下了手上的小陀螺,开始听李淑仪回答问题。

等李淑仪回答完,笔者让刘锦豪起来说一说,刘锦豪说到这句话“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本以为他要回答的是打比方或者画家是谁,但出乎意料的是,他说:“我把‘大这个字圈出来了,我觉得这个字写得好。”顿时班上炸开了锅,全班哄然大笑,都觉得这么简单的一个“大”字,有什么好的呢?“老师也觉得这个‘大字写得非常好,说说你的想法,我来听听,是不是跟我不谋而合?”他吞吞吐吐地说道:“如果叶老先生写的是一幅画、一小幅画,那……我……我脑海中就无法想象出这幅画到底有多大,同时也体现不出画家的本领有多大。”的确,以他这个思路作为切入点来理解这段话,更有针对性,更能与学生产生共鸣。当把他的名字写到“今日之星”的表扬榜上时,他的身体坐得笔直,平时一再强调的“身正、肩平、足安,小脑袋要离桌面远远的”,此时,无须多言,他已经能够自觉地做到了。

有时教育就像一个模型,儿童是一种物质,教师总是试图将他们塑造成理想中的样子,可这真的是他们想要的?其实,学生是有自己的见地的,对于每一个问题,通过独立思考,然后自觉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会让他们变得灵心彻悟,即知即行。这样,教育才会实现真正的功效。也许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5]在这样的自我表达中“学习,正在发生”。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多一点文艺气息,做一位教育中的“迟子建”。正如苏童所说:她(迟子建)在中国最北端的雪地里长大,漠河、北极村、木头房子、冰封的黑龙江、雪泥路上的马车,我每次看到电视里播放如此的风光或专题片时,我会想,迟子建以前竟然住在那样的风光里![6]也许我们,我们的学生,本应该都在那样的风光里。

参考文献:

[1]张晓风.细数那些叫思念的羊[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3:12.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0.

[3]林清玄.有情菩提[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2:68.

[4]王蕾.教育,为了遇见更好的世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17.

[5]李镇西.教育的智慧[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4:25.

[6]苏童.关于迟子建[J].当代作家评论,2005(1).

Path Analysis of Guiding Students to Study Actively

GE Xiu

(Nanjing Zhushan Primary School, Nanjing 211100, China)

Abstract: Guiding students to study actively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n current Chinese teaching. Students strong enthusiasm about learning needs teachers guidance. Teachers should construct open learning contexts in class, create unique experiencing activities, guide them to deeply confront their failures, and provide them with the opportunities of expressing themselves.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active learning; autonomous experiencing

猜你喜欢
主动学习小学语文
发挥家庭小实验的功能 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策略研究
数字电路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及调研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
《个人理财》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路径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