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对比,让简便计算教学更高效

2018-04-10 05:42:12江苏张家港市塘市小学215618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8期
关键词:分配律算式乘法

江苏张家港市塘市小学(215618)

俄国心理学家谢切诺夫说:“对比是人类最珍贵的宝藏。”对比是将相近或相关的事物或现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辨异求同或者同中求异的目的,更加鲜明地凸显知识的本质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运用对比,使学生对运算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对计算方法的运用更加灵活。

一、运用对比——避免混淆

在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学生由于学习经验和惯性思维的影响,往往会被知识的表面所迷惑,在计算中经常表现出肤浅、疏漏或错误的现象。因此,在进行计算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将新知与相关的、容易混淆的计算进行融合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异同,掌握算法,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在教学“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后,在进行简便运算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学生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搞混,造成解题错误。于是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对比练习:

练习出示后,教师首先让学生思考左列的两道算式和右列的两道算式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区别?将结果相等的算式进行连线,并说一说判断的依据。学生通过对比发现:125×(7+8) 和 125×7+125×8 的结果相等,可以连线;125×(7×8)和 125×7×8 的结果相等,可以连线。紧接着教师让学生说出了这样连线的理由:125×(7+8)和125×7+125×8 运用了乘法的分配律,125×(7×8)和 125×7×8运用了乘法的结合律,深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乘法运算律的识别度,掌握了知识的本质特征,方便学生后续更好地运用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进行计算。

二、运用对比——凸显本质

小学数学课本中,有这样一类题,要求是“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许多学生看到这样的题“色”变,感到很是头疼。教学实践证明,这种题确实有难度,因为它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既要学生能明确算式中的运算顺序,还要求学生具有观察、分析能力,先确定能够进行简便运算的部分,然后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运算律”时,教师出示了下面的题目(能简算的要简算):①(6.6+1.8)÷6;②4÷0.8+4÷0.2。学生们很难一眼看出它们的区别,都认为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造成错误也不足为奇。教师应帮助学生找出错因,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出现这样的错误,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所学的运算律认识不到位,才会将诸如“4÷0.8+4÷0.2”这样的算式,解答成“4÷0.8+4÷0.2=4÷(0.8+0.2)=1”的情况,因为学生发现它和我们所学的乘法分配律很相似。教师可以不急于一语道破,而是让学生按照本来的运算顺序计算出结果,在对比中让学生发现问题:为什么(6.6+1.8)÷6可以类似乘法那样进行简便计算,而4÷0.8+4÷0.2不可以呢?通过对比,让学生意识到“乘法才有分配律,而除法没有”。

上述案例,教师活用学生的错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养成一看、二想、三查的简便计算习惯。

三、运用对比——优化算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各异,想到的算法也不会相同。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对比,让学生比较出每种算法的“特点”,感悟“优点”,实现算法的优化,为今后学习和提高计算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乘法的运算律”时,教师出示了125×16,让学生思考这个算式应该怎样算比较简便。

生1:将 16 拆成 8×2,变成 125×8×2,125×8 的积是1000,再乘 2,结果是 2000。

生2:将 16 拆成(10+6),125×(10+6),然后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生3:将 16 拆成 4×4,变成 125×4×4,125×4 的积是500,再乘 4,结果是 2000。

生4:将 16 拆成 4×4,将 125 拆成 25×5,可以写成 4×4×25×5=5×(5×16)。

生5: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125×8)×(16÷8)。

显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正在激烈地碰撞,想出了各种简算的方法。此时,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优化了算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总之,简便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简便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简便意识,有机地渗透对比思想,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

猜你喜欢
分配律算式乘法
算乘法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怎么写算式
把加法变成乘法
好玩的算式谜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除法中有“分配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