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视域下传媒院校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探析

2018-04-09 11:47刘艳青
文教资料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跨文化交际

刘艳青

摘 要: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文化新战略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媒类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学校中的一个分支领域,更应重视培养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本文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为例,通过分析该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测试评价等环节融入中国文化和国情,希望为传媒院校培养出高质量的跨文化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传媒院校 中国文化失语 跨文化交际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文化新战略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2015年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就人文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传媒类院校是一个具有明显行业特色的高校类型,对于传媒院校而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和传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是“重英美文化引入,轻中国文化输出”。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还是测试评价环节,都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影响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本文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以下简称南广学院)为例,通过分析该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尝试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到测试评价环节融入中国文化和国情,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英语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希望为传媒院校培养出高质量的跨文化人才提供参考。

一、南广学院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现状及原因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于2004年在江苏省南京市设立的一所非营利独立学院,是江苏省唯一一所传媒类应用型本科高校。该学院的办学理念是“大传播、全媒体、综合性、应用型、国际化”,因此,大学英语在南广学院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培养高质量国际人才的宗旨下,该院校英语教学存在跨文化教育不足现状,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和传播能力培养。

(一)英语课程设置没有凸显交际和传播特色。

傳媒院校中的专业几乎都与媒体行业密切相关,但现有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却与学生所学专业脱节。

作为江苏省唯一一所传媒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南广学院开设了与广播、电视、媒体、传播等行业关联紧密的48个应用型本科专业,是一所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然而,同多数普通高校一样,南广学院的英语教学归为公共基础课,采取的是标准化、统一化的课程设置,面向48个不同的本科专业,统一使用全国本科院校通用教材;没有结合学生所学传媒专业进行分班、分层、分方向的课程设置,更没有涉及中西文化互动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课堂教学缺少中西文化比较和互动。

英语教材是实施大学英语教学的必备工具和核心组成部分,对教师能否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有效实施教学大纲、实现教学目标有着重要影响。

建校以来,南广学院大学英语课程主要选用的是由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本科院校通用教材,如《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新编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新常态大学通用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教程》、《新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等。上述教材多选用国外文章,主题集中在大学生活、网络科技、业余爱好、爱和友谊、体育与健康、工作与就业、环境与发展等方面。除了《新常态大学通用英语》收录了林语堂的散文《中国的悠闲理论》外,介绍中国文化的内容匮乏,更谈不上中西文化的对比和互动。

正如刘艳红在《基于国家级规划大学英语教材语料库的教材文化研究》一文中,通过对10套大学通用英语教材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所示,现行大学通用英语教材文化配置普遍存在失衡现象。“教材中的中国文化比例过低,未能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加强中国价值的国际传播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造成的直接影响是课堂教学主要围绕英语语言和西方文化展开,中国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在英语课堂中被忽略。学生很难用英语有效表达中国文化负载词,最终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

(三)测试评价囿于书面,缺乏实践性。

从测试评价环节来看,南广学院无论是英语听说课还是读写课,历年考卷近60%的测试内容源于教材习题,采取单选、选词填空、阅读理解、翻译等题型考查学生对英语语法、词汇和相关西方文化的掌握程度,并以此作为主要标准评估学生的英语水平;内容很少涉及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和中西方语言、文化的比较。此外,测试主要以书面试卷的形式开展,形式较为单一,缺少对传媒类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

(四)教师教学定位偏误,中国文化素养缺失。

目前南广学院大学英语教师团队有14人,多为英语语言学或文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受以往大学英语教学思维、所学专业背景、自身知识体系及使用教材的影响,一些大学英语教师片面地将大学英语教学定位为英美语言和文化教学,忽视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入和比较。大学英语老师重视对西方语言、文化的学习和介绍,缺乏对中国文化的系统学习和解读,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综上,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双向活动,需要参与交际的主体在熟知本民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如果本民族文化在交际中缺失则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不平衡。由于“重英美文化引入,轻中国文化输出”,现阶段大学英语课程从教学定位、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到测试评价环节都存在跨文化教育不足的现象,既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又阻碍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二、提升传媒院校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的途径和建议

根据教育部2016年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目前我国以传媒命名的高校有20所,是高等教育学校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在“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战略下,传媒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肩负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使命,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和文化传播的能力。综合上述现状和思考,为改变传媒院校大学英语因“中国文化失语”造成的跨文化教育不足的现状,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课程设置要明确定位,合理安排。

在课程设置方面,《指南》提出“各高校应根据学校类型、层次、生源、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遵循语言教学和学习规律,合理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时”。传媒院校应该根据学校类型、生源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安排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传媒院校学生普遍专业成绩突出,文化基础薄弱。入学后学生往往偏爱专业课,对文化课不够重视,尤其是大学英语课程。对此,传媒院校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增设与新闻采编与制作、播音主持、广播电视编导、广告设计等专业相关的,有专门用途的学术英语。将结合传媒专业学习的英语融入大学英语课堂,能够丰富课堂学习内容,深化学生的专业领域,增强英语学习的趣味性。此外,《指南》指出“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对于传媒院校而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和传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有必要增设跨文化交际课程。

(二)课堂教学要兼收并蓄,融合比较。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选用教材时,针对大学本科阶段的学生,大学英语教材中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应以中国文化体系中普及性的常识为主。以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吉红卫主编的《中国文化教程Chinese Culture Matters》一书为例,该书选择的英语经典和当代时文,着重讨论了地理、历史、哲学、宗教、教育和科学等中国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元素,为理解并讨论中国文化的形成因素、发展过程提供了不同的视角。通过对此类教材的学习,学生可以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文化,并进一步理解中国文化长久以来对世界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表现性形式,语言教学不能离开文化教学而单独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融入,优化教学方法,通过主题教学法、情景教學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元教学方法,将生活中真实的语言材料融入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中;增加任务型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展开批判性思辨讨论,通过有效的语言交际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测试评价要丰富内容,重视实践。

作为目前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英语水平测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不断改革。从2013年12月份开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做出一项重要调整,将考查词汇和句子结构为目标的单句翻译调整为段落翻译,段落翻译内容涉及中国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对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校内的英语测试要以此改革为风向标,结合学生的课堂学习、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进行考查。除了对学生进行英语语言和文化理解层面的考查外,还应该丰富试卷内容,适当增加对中国文化负载词和文化现象的考查,引导学生关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方向;考试应结合传媒专业的特色,采取多维度手段,如课堂讨论、小组主题报告、情景模拟等任务型实践活动全面考核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自身教学理念和文化素养对课程和学生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传媒院校大学英语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语言和文化素养,改善传媒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多元文化,注重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与思考。

三、传媒院校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展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遵循该纲要的精神,《指南》突出强调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文化新战略指导下,传媒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在实现“听说读写译”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应从课程设置、教材选用、课堂教学、测试评价等各方面融入中国国情和文化,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强化学生用英语介绍、解释和传播中国文化练习,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表现在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上,而且表现在培养其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能力上”。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全面地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最新修订版)[EB/OL].http://learning.sohu.com/20170225/n481690904.shtml,2017-05-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moe_634/201606/t20160603_248263.html,2016-5-30.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9.

[4]施建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视域下的传媒类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研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6(4).

[5]刘艳红. Lawrence Jun Zhang, Stephen May. 基于国家级规划大学英语教材语料库的教材文化研究[J].外语界,2015(06).

[6]刘世文.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及其启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1):29-32.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失语跨文化交际
关于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思考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调查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大学生英语学习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