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财经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20)
产业结构状况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2006年到2010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最近5年来甘肃省产业结构呈:“二、三、一”的特征,即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呈微幅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比重波动式上升趋势。因此第二产业是拉动甘肃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第一产业成为发展的制约因素。
各产业占GDP总产值比重图
通过查阅统计年鉴分析得知,甘肃省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由2001年的59.4%下降到2010年的51.1%,下降约8.3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由19.3%下降到14.5%,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较小,但就业比重过大,说明第一产业就业结构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劳动力剩余问题突出。
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由2001年的13.4%上升到2010年的15.1%,上升约1.7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产业比重由2001年的40.7%上升到2010年的48.2%,上升约7.5个百分点,虽然就业变动趋势和产业产值变动趋势均有所上涨,但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和产业比重严重失调的问题仍然存在。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甘肃省工业布局大部分是重工业,重工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由此导致甘肃省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与产值比重的严重不协调。
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由2001年的27.2%上升到了2010年的33.8%,上升约6.6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产业比重由2001年40.0%下降到2010年的37.3%,说明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比较快。
1.加快培育外向型产业增长点。甘肃位于新亚欧大陆经济的中间地带,要充分利用区域合作机制及优惠协定,以外向型产业为支撑,加快建立面向中西亚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促进双边贸易的增长。加强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的联系,将兰州等节点城市作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区,大力发展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建立面向中西亚国家开放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积极分析中西亚国家外贸法规、经济政策的特点,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建立起面向中亚、西亚、南亚等国家开放的法律法规、经济政策,规范各方的贸易活动与行为,为向西开放保驾护航。
2.加快培育核心经济区增长点。加快发展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庆阳革命老区,甘南、临夏民族地区,兰白黄河上游经济区,兰州白银定西临夏都市圈经济区,河西走廊经济协作区,逐步打破地域限制,提升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全省14个市州建立与其特色相适应的县域 经济核心经济区增长点,形成全省东中西部经济区的联系机制,引导承接优质产业的有序转移。培植一批向西开放生产基地。另外,积极利用中西亚国家的境外资源,做大做强甘肃的油气资源深加工产业集群,形成双方产业合作的双向互动。
3.着力培育现代化农业增长点。甘肃是一个传统农业大省,在向西开放的进程中,发挥甘肃在传统农业、草食畜牧业、蔬菜栽培业、瓜果种植业等方面的传统优势,结合中西亚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缓慢、农业技术落后的现状,进行技术创新,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为输出农业现代生产要素创造条件,同中西亚国家在各方面加强合作,培育现代化农业增长点,支撑甘肃向西扩大开放。
4.培育对外开放实验区增长点。甘肃共有21个民族县(总人口31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2.47%,国土面积1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0%),甘肃民族地区特色产业明显。近年来,藏医药产业、清真产业、民族加工产业、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等特色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这些产业发展的基础,成为民族地区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发展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的强有力的依托。利用这一条件,深化民族地区对外开放,加快培育开放实验区增长点。
1.建设向西开放的贸易平台。甘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贸易合作交流领域逐年拓宽,经贸交流规模持续扩大,但是仍存在着壁垒仍存、通关不畅、运输不便等问题。要加快建设向西开放的贸易平台,要加快贸易顺畅、投资便利化等问题的专题研究,探讨、解决、补齐开放贸易的“短板”,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实现互利共赢。加快改善口岸通关设施条件,加快边境口岸“窗口”建设,提升通关能力,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推进口岸建设,完善航空、陆路口岸规划布局,打造兰州中川机场、敦煌机场和嘉峪关机场三个国际航空口岸。
2.建设向西开放的交通平台。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战略,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 所有国家、地区、所有的人员、货物和地区内各国营造畅通、可靠、高效、快捷、便利的运输体系。加快改善适应跨国贸易运输体系的交通条件,减少用户运输成本,为用户减少从始点到终点的运输时间,提高旅行时间准确性。为实现上述目标,就要有效利用现有运输资源的战略,新建适应构建开放型新体制需要的跨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加强省域区内交通运输信息共享、分析和客户中心化战略,制定实现道路联通目标需要的激励战略与合作战略。
3.建设向西开放的文化平台。民心相通的深层基础是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 融合。只有在了解、交流、理解、融合的基础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才有可 能产生思想上共鸣。为此,甘肃要进一步加强与沿线国家在教育、文化、旅游、卫生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扩大人文合作领域,为深化合作夯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通过域内域外的国际合作、经济协作、民族交往、文化交流,促进和推动多区域、多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4.建设向西开放的投资平台。由相关政府部门牵头,建立甘肃与向西开放产业合作地区、产业园驻扎区 等地区的政府高层磋商机制。一方面,就双方年度人文、旅游、互访考察计划,重点产业合作及境外产业园建设等定期进行会晤、磋商。另一方面,开展产业合作、境外产业园区建设,以及企业“走出去”所涉的准入、管理、纠纷调处等协调服务,为企业“走出去”、境内外产业合作的风险控制、权益维护等提供保障。
发展向西开放优势产业是甘肃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向西开放水平的有效途径。甘肃发展向西开放优势产业应采取的思路是:甘肃应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和周边国家的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向西开放的优势产业;充分利用甘肃地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枢纽的地缘优势,创造条件使其成为向西开放的优势产业。
本文通过对向西开放优势产业内涵的阐释,借助相应的评价方法选择和确定了甘肃向西开放的现有优势产业和潜在优势产业。在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时期,确定和发展好向西开放优势产业的重点领域能够进一步促进甘肃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充分发挥甘肃向西开放桥头堡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飞翔.2001.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调整[J].财贸经济(6).
[2]韩斌.2011.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优势产业的定位一基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实证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