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 青岛 266100)
研究背景与意义
2013年9月和10月,在访问印度尼西亚和中亚四国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简称“一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路”)的战略构想。于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将“一带一路”纳入全年的重点工作。
图一 一带一路示意图
自2000年朱镕基提出建设中国一东盟自贸区的设想以来,中国—东盟为寻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双方的贸易关系获得了较为稳定的长期发展,与此同时双边贸易额一直迅猛增长。可以发现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东盟彼此的贸易量呈逐年快速上升态,2001年中国对东盟的进出口总额仅有416亿美元,而到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的2010年时,已经达到2928.6亿美元,短短九年实现了七倍以上的增长。2011年,东盟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充分显示东盟国家对我国国际贸易具有不断提高的重要性,要求我们有必要探究那些影响我国与东盟贸易量的核心因素,通过优化它们来保持与东盟国家之间强大的贸易引,进一步扩大彼此的贸易可能性。
很多文章都将东盟国家看做是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力点,全毅等人(2014)考虑了“21 世纪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现今的意义,并系统地说明了“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策略优势和可能的挑战。毛艳华和杨思维(2015)从“贸易便利化”的角度出发,借助对《全球贸易促进报告》的分析,发现相比于南亚、中东和非洲国家,东盟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更加显著,且东盟国家的贸易便利化逐年优化,说明了中国与东盟国家间存在贸易提升的潜力。程伟晶(2014)利用三阶段引力模型探究了中国-东盟自贸区促进彼此贸易进一步深化的能力,发现自贸区对非东盟国家的贸易转移效果有限,但对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进出口贸易起到了明显的创造效应。谢娟娟(2011)和谭秀杰(2015)都运用了引力模型对东盟国家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影响中国与东盟贸易量的诸多因素,各自思考了该从哪些方面提升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量。一些学者针对“一带一路”策略发表了具有整体性指导作用的文章,从宏观层面提出了一些介绍和分析,对我们全面了解“一带一路”有实质性帮助。
Tinbergen(1962)受到物理学引力计算法则的启发,认识到经济体的体量和彼此的距离会影响到彼此的贸易量,率先在经济领域使用引力模型来研究国际贸易问题。Feenstra(2002)提出国际贸易增长的核心原因源于GDP的增加,不断下降的运输费用和贸易自由化的加强,这三个因素成为了之后学者利用引力模型研究国际贸易问题而要考虑的基础因素。Shepherd和Wilson(2008)通过建立引力模型,得出了两国贸易量与其区位关系存在较强相关性,提醒了我们地缘和区位的重要性。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和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三个阶段。关于国际贸易的动因、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和国际贸易产生的作用一直处于被不断讨论与完善的过程中,如今已然形成一套在当前视野之下比较完善的贸易理论体系。
绝对优势理论是古典贸易理论的起点,打破了重商主义,强调贸易获得更多的国家财富。其后由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相对生产率才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新古典贸易理论中最为代表的就是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是由一对师生提出,来自瑞典的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其学生俄林共同提出,后来根据两人的名字命名为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简称赫—俄模型或H—O模型。之后经过多为经济学家的努力才逐渐的完整成型。他强调了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成为国际贸易开产的原因。
1980 年克鲁格曼在论文中提到“冰山成本”,借此强调了国际贸易中运输效率的重要性和跨国公司存在的合理性。1993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他在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历史进行研究。而再 1990年,他总结并提出了,是制度启动了国际贸易的命题,证明了国际贸易会受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二战之后,同产业内贸易和跨国公司一同兴起的是不断增加的国际投资,国际贸易理论与投资理论的融合化逐渐明显,相关理论相继出现。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变得愈加紧密,最明显的表现在于彼此的贸易量长期保持增长,仅仅在2009年因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有所下降,但也只是短暂的产生了一年的负增长。2000年彼此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仅有395.2亿美元,到“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后的2014年,彼此的进出口贸易额已经达到了4802亿美元,15年间增长了12倍。说明彼此贸易合作在这段时间中一直保持着不断深化的势头,最终获得了可喜的经贸成果。
图二 中国同东盟的进出口总额
从比较的角度观察中国与东盟各国不断增长的进出口总额,也可以获得一些启发性信息。首先,中国同东盟的进出口总额的增速要明显快于中国同亚洲其他国家的进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2000年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进出口总额占中国同亚洲国家进出口总额的14.4%,而在 15年后的2014年,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 21.1%。另外,中国同东盟国家的出口总额从 2000 年的173.4亿美元上涨到2014年的2720.4亿美元。中国同东盟的进口总额从2000年的 221.8 亿美元上涨到2014年的2082.4亿美元。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后,对中国产品的依赖性逐渐增强,证明了中国商品有实力在东盟国家的市场上实现进一步的扩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东盟地区具备实现“贸易畅通”的潜力。
1.贸易与投资在低水平增长
对于双方而言,迄今为止都没有成为对方的主要贸易对象,主要的贸易合作仍然是欧盟、美国和日本。双方开展的投资也是相似的情况,在双方开展贸易的同时,投资也同时进行,只是投资规模仍然较小,同贸易开展的情况相似。
2.第三方市场上的出口竞争
中国与东盟之所以会有相似性,主要是因为双方不管是在自然资源、设施水平、技术水平,等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形成了相类似的贸易出口结构。同时从国际分工上分析,中国和东盟处于相同的阶层,贸易的出口对象也都为西方国家、美国和日本,使得双方在贸易上形成直接的竞争对话,导致商品的出口在第三国市场上有垂直重叠。
3.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主导权问题
谁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核心国,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就中国而言,通过确立中国的核心地位,推动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亚中经济一体化进程,需要中国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担负重要的角色;相对比东盟各国还没有足够的实力,担如此庞大的经济组织的核心的这一角色,亚洲金融危机是一个借鉴承。
本文构建的引力模型形式如下:
TVij=β0+β1GDPi+β2GDPJ+β3D+β4P+u
其中TVij表示中国与东盟各自的贸易总额,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GDPi为中国历年的国民生产总值,GDPj为东盟各自历年国民生产总值,这两项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而自变量P是虚拟变量,在正式成立的2010年之前该变量为0,2010年之后该变量设为1。u为随机扰动项。以上选取的所有变量的参数范围均是 2005-2014 的十年内数据。
在使用 Eviews进行实际回归操作时,发现对自变量D进行T检验,其结果极其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东盟地域集中,与中国的地理距离不具备足够的差异性。因而将自变量D替换为自变量CI,CI为世界经济论坛历年来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东盟各自的基础设施完备指数。故更改为:
TVij=β0+β1GDPi+β2GDPj+β3CI+β4P+u
通过对模型进行回归,得到以下结果:
TVij=-1031.231+0.0057GDPi+0.1848GDPj+285.16C+13P
(-6.242)***(3.353)***(4.192)***(15.125)***(1.145)
可决系数R207635484被解释变量样本均值3084571调整可决系数R20794871被解释变量的样本标准误差2751457回归残差的标准误差1272147赤池信息准则1274513残差平方和1504587施瓦茨信息准则1336452对数似然估计函数值-5768716HQ准则1254512F统计量7564821DW检验值0247821F统计量的P值000000000
归结果可以看出,R2数值已经说明自变量可以较好的解释因变量,对模型的F检验显著,对本国GDPi、东盟各自的GDPj和基础设施指数的T检验都很显著,不显著的概率都在1%以下。遗憾之处在于考量政策影响的虚拟变量P的T检验并不显著,即使将转折时间点由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的2010年改为中国与东盟“收割产品”实现零关税的2006年,自量P的T检验也并不显著。
从回归的结果上来看,首先,彼此的经济体量确实都会对彼此贸易量具有显著的“引力”,这说明“一带一路”政策希望同沿线国家实现“命运共同体”在贸易合作路径上是正确的,因为中国与东盟的历年贸易总额不但取决于自身经济状况,也受东盟国家的经济状况影响,而模型中东盟国家的GDP系数是中国GDP系数的10倍,说明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比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状况更加显著的影响着彼此的贸易合作。
选取上海某区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0年1—12月接受过家庭输液的患者100例。患者纳入标准为接受过上门输液服务超过3次,神智清晰且表达能力正常。
另外,自变量CI指数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里中东盟各自的基础设施完备指数,从模型的系数上看,对彼此贸易量有着较大的影响。而在2014年,东盟国家中只有新加坡达到5.5以上,其他东盟国家普遍有提高的空间。模型中GDP和TV的数量级都是亿美元,如果其余东盟国家都在该指数上提高1个单位,那么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进出口总额将提高2403亿美元,而2014年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总额也不过4802.86亿美元,说明将给双方会带来更有效的经济推动。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区域内的贸易合作不断加深,成员国内部之间的合作也日益频繁,产业结构调整也不断加快,这都将增加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的合作,为双边贸易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中国与东盟有良好的贸易基础,虽然双方在发展基础、发展速度和发展阶段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双方有较强的互补性和相似性,这都为进一步开展贸易合作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随着商品贸易的自由化,这也为贸易深化提供了一定的动力,关税的逐渐降低和成本的下降,使得贸易对个成员国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配合着各成员国所制定有的有关政策,是双方的服务贸易发展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一带一路”是中国在内部经济发展的当下,做出的必然选择。综合上文内容,我们也认识到前景美好但仍有困难,可是有着“一带一路”的保驾护航,相信中国与东盟进一步实现深化贸易合作的构想将会孕育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程伟晶,冯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基于三阶段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4,2:4-16
[2]毛艳华,杨思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便利化合作与能力建设[J].国际经贸探索,2015,4:101-112
[3]裴长洪,于燕.“一带一路”建设与我国扩大开放[J].国际经贸探索,2015,10:4-17
[4]全毅,汪洁,刘婉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与建设方略[J].国际贸,2014,8:4-15
[5]谭秀杰,周茂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潜力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5,2:3-12
[6]谢娟娟,岳静.贸易便利化对中国-东盟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1,8:81-87
[7]Feenstra,R.Border Effects and the Gr avity Equation:Cons istent Methods for Estimation[J].Scottish Journal o f Political Economics,2002,49(5):491—506
[8]Shepherd B,W ilson J S.T rade Facilitation in ASEAN Mem ber Countries:Measuring Progress and A ssessing Priorities[J].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2008,No.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