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小曼
摘要:基础知识教学是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强化语文综合素养的必要前提,在各个篇章中呈散点分布。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具备较强的随文归纳能力,既要点滴讲解、不断渗透,又要善于总结,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积累、应用于实践,逐步认识到语文学习规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基础知识对于学生语文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修养层次的必要前提。教师应结合传统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缺陷与不足,改善死记硬背、过于程式化的教学方法,以强化学生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为根本着眼点,促使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基础知识教学;策略
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强化其语文素养是首要教学目标,其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更是语文教学开展的必要前提。由于初中学生掌握的词语以及诗词相关知识较少,而且语言能力尚未发展完善,所以教师应充分关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并以此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强化其语文能力。
一、语文基础知识内涵简析
众所周知,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教育教学的一个关键点。因为语文教学无法将全部语文知识全面传授给学生,而仅仅是搭建了一个语文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语文基础词汇、修辞以及语法等相关基础知识,使之能够顺利转入后期语文学习。
在语文知识体系中,包含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文学常识以及写作等内容,其中基础知识框架又囊括了文字、语法、词汇、语言、标点、修辞、逻辑以及句子等内容。写作以及阅读均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合理运用语法、文字以及修辞等一系列基础知识;文学常识以及文言文学习则以文章为基本单元和框架,需要学生深入把握基础知识才能顺利开展教学。由此可见,语文知识是一个成分多样、构成复杂的有机体系,各部分内容层层递进,又可相互联系、互相支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以及写作能力,并且在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增加文学知识积累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应注意保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在新课程标准体系下,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已经无需刻意突出语文知识固有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其中基础知识所占比重相对较少,但必须保持较高的精炼度,以便于有效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勇于探究,使之能够在掌握了语文基础知识后可灵活应用于实践中,进而转化成为个人的实践经验与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可知,附录中包含共计5种语文基础知识,分别是词语类别、短语成分、常用修辞、单句成分以及二重复句类型。基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教材文章时应善于归纳此类知识点,并与教材知识穿插结合,然后通过适度练习来加深学生印象,确保其能够牢固掌握。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贪多,应秉承实用性原则来选择知识点,确保课堂教学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年龄特点方面分析来看,初中学生普遍表现出好奇以及好动的特点,教师在准备课堂教学工作时应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采取有效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魅力与重要性,才能真正激发其学习兴趣,进而投入更多时间来关注和学习。例如在《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教学中,笔者在课前准备了大量有关于西双版纳风景、动植物的幻灯片,在课堂上播放给大家看,并要求学生们说出图片事物的名字,学生们的好奇心顿时被调动起来,纷纷讨论并给出自己的答案,答案对错无伤大雅,学生对于西双版纳之美有了具象化的认识才是关键。因此,教师在规划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组织学生参与语文基础知识竞赛活动,利用活泼的、参与度较高的拼音比赛、文学常识比赛以及成语竞赛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之积极参与基础知识学习,深化认识。
(三)合理引导学生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往往是单纯地圈出文章知识点,要求学生一一识记,课后强化背诵加深印象,这无疑是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漠视,学生思维能力也难以有效提高。教师应善于合理引导学生,使之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某一特定句子时,自主性学习意识较强的学生往往会主动其揣摩分析句子的构成与表达方式,而缺乏这一良好习惯的学生则坐等教师讲解,而不会主动思考句子中包含的生字词、所蕴含的意思以及所用修饰手法。能够主动思考分析的学生既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又锻炼了自身独立学习的能力。总的来说,教师应结合学校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进度安排合理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展开有计划、有目的的自主性学习,例如通过情景再现或者复述课文的策略强化学生印象,然后给予引导来深入分析重点词汇、重点句式的涵义,这对于学生来说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
三、小结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基础知识对于学生语文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修养层次的必要前提。教师應结合传统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缺陷与不足,改善死记硬背、过于程式化的教学方法,以强化学生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为根本着眼点,促使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