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哿
摘要:文学有三种功能,即教育、审美和认识,而文学的教育功能无论是在遥远的古代还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当代,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任何的时代、任何的国家都有文艺作品,而其作用也一直被人们所提及。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先秦的动乱年代,还是唐宋统一时,都极其重视文学的教育作用。在战争年代,以文学来团结人心;在和平年代,以文学来提高素养。无论何时,它都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关键词:文学教育;古代发展;近代内容;当代价值
文学的教育功能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与魅力,它不若政治教育枯燥说教,给人一种强行灌输必须接受的感觉,而是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的语言来营造一个文学的世界。在这里,读者既有美的体验,又有心灵的震撼,同时还会参悟人生的真理。文学的教育是通过作品中的语言与人物形象,以诗意或故事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与行为动作。
一、文学教育在古代的发展
文学教育在我国古代从先秦时期诞生萌芽,后来经过发展,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彰显。尤其是在汉代确立了儒家的统治地位之后,更是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思想表达。文学的体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从先秦的诸子散文,到唐宋的诗词,再到明清的小说、戏曲,但是其文学教育的主题却从未间断。
(一)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教育思想
先秦时期,各家各派分别成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并且不断地游说在各个诸侯国之间,企图被君主采用从而达到救世的目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重视乐教和诗教,由于在古代诗乐舞尚未真正分割开来,在此统称为文学教育。孔子指出了诗的重要作用,即“兴观群怨”说。孔子认为诗可以让读诗诵诗之人感发志意,即在读诗的过程中会引起自己某一方面的情感或某一层面的思考;还可以遍观民俗之盛衰,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历史、风土人情;同时还能够强化人际关系,使得陌生人有了共同的话题逐渐熟络起来,稳定了社会的秩序;并且能够用以讽谏君主,从而更好地通晓民情,治理国家。由此可见孔子是十分重视诗的教育作用,不仅可以使民众调节自己的情绪,促进思考,改善人际关系,同时还能了解民族的兴衰成败,有极强的借鉴作用。荀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重视文学教育的作用,但是荀子所重视的是乐教,在《乐论》中提到“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若是君主和臣子在宗庙中同听乐,那么他们就会恭敬和谐,不会乱了秩序,也不会有太多的疏远与距离。由此,荀子提出“乐和同,礼别异”的主张,认为礼是规定了等级秩序,是外在需要遵守的;而乐则是调和人们内心的平和,是内化的过程。“独尊儒术”的思想提出之后,便确立了儒学在我国古代的正统地位。而统治者们也更加注重文学的教育作用,《毛诗序》中指出诗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能使得人们夫妻和睦,长幼有序,风俗良好。统治者们希望通过诗来对人们施行教育,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统治与稳定。
(二)唐宋时期的文学教育思想
吸取了六朝的教训,隋唐开始就注意到了文学的教育作用,由于隋朝的时间过短,因此大部分的风教纠正在唐得以完成。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白居易和韩愈。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强调了文学的功用,指出其应该为政治而服务,既要教化百姓,又有讽谏的作用。他认为贤明的君主若是要体察民情,则必须要善于采诗观风,从民间的诗歌中可以了解政绩的得失,从而纠正自己的过失。韩愈认为文学是传播道德的工具,提出“文以载道”的思想。他认为诗乐文章都是施教的形式,而其如同法有刑法,阶层有士农一样,是不可随意更改,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宋代的理学家们更是强调文学的教育作用。理学家朱熹提出了“文从道中流”的思想,认为不是文学来揭示任何的道理,而是先有道理,之后用文学来加以表达。朱熹与韩愈的思想区别主要是围绕的“文”与“道”的关系来展开,两者的区别主要在“文”与“道”熟先存在的问题,朱熹认为道先于文而存在,是先有“道”存,然后借以“文”来表达;韩愈则认为是文中有道,从“文”中可以窥见“道”。另一个区别则是“文”是否是独立而存在,朱熹认为“文”是从“道”中所衍生而来,并没有赋予其独立的地位,而韩愈则认为“文”可以独立进行思想表达。尽管两人的思想有偏颇,但他们都赋予了“文”以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其要以政治服务为宗旨,从而达到补时政、通人情的作用。
(三)明清时期的文学教育思想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丰富多样,文学上体裁也多姿多彩,是一个“雅”文学与“俗”文学相竞争而存在,多种文学体裁一并发展的时代。但此时的统治者仍旧坚守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而其文学的内容也多以服务政治,泄导人情为主。无论是在街头还是殿堂,无论是雅或是俗,都可以发挥其情感的教育作用。以汤显祖和李渔为代表的戏曲作品中存在着教育的影子。汤显祖认为,戏曲能够使得君臣相敬有礼,父子相爱感恩,长幼和睦有序。戏曲的作用正是通过情来动人,使得人心灵得以净化,同时还能培养孝、敬、感恩等美德。李渔重视戏曲是否“有裨风教”。他认为戏曲不应是个人发泄恩怨的工具,而应该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以之劝善惩恶则可,以之欺善作恶则不可”,戏曲应该是能够规劝人们从善去恶的,这样便是达到了其真正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我国古代时期,无论哪个朝代,都强调文学的教育作用,他们都把文学当作能够补察时政,疏导人情的重要手段。
二、文学教育在现代的主要内容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的讲话,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为文艺工作指出正确的方向。在讲话中,他强调人民解放战争有两个战线,即文和武。对于军事战线则是依靠军队的力量去夺取战争的胜利,但文化战线则就是要求广大的文艺工作者们来创造和赢得,因此他极其重视内部的文化建设。由此可知,尽管在战争年代,同样重视文学的作用,对于文艺工作者们工作的指导便是对文艺的极大肯定。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能团结人民,还能打击敌人,对于战争的胜利有着重要作用。在这次对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毛泽东关于文艺的创作问题上指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要明确文艺的服务对象是谁?他认为这是根本和原则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使得文艺更好地为其服务。在座谈会的结论中,毛泽东明确指出文艺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他把当时人分为三种,即敌人、同盟者和自己人。而文艺要为人民群众和先锋队服务,这是一个必须明确的问题。其次,指出了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即人民的生活。他鼓励文艺工作者们亲密地接触人民群众的生活,创作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这样,作品与人民生活相似,便不会使其产生距离感,更容易产生代入感,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团结人民使其振奋,达到文学教育的目的。再次,则是要求文学作品既要有政治内容,即能够有实在的教育意义的内容使得人民能够团结,又要有艺术形式,有生动的言辞和感染人的故事架构。内容和形式两者应该有机的统一起来,既要避免错误内容的作品,又要反对毫无艺术形式的口号式标语。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创作出更准确优秀的文艺作品,才能净化人心,引人向善,才能有利于人民的团结,利于战争的胜利。
三、文学教育在当代的价值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更加注重精神上的建设,文化也就成为建构其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这个时代的文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能直沁人心,改变其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但是为了金钱与利益,越来越多的文艺作品价值观扭曲,更有的电影为了票房成绩而忽略内容上的教育意义。2014年,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召开了文艺座谈会,主要是为文艺发展指明方向。他指出社会文艺从本质上来讲是人民的文艺,而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文艺要为人民服务,要反映人民的生活,只有这样的文艺作品才能被人民大众所接受、所喜爱。同时,也更容易以此来感染读者从而达到文学的教育目的。正是因为看到了文艺自身强大的教化功能,才会对其如此之重视,也从侧面承认了它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文化的教育,在当代有两个方面的价值:一方面,它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另一方面,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越来越得到重视,文艺作品的成就高低,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软实力在国际中的地位。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重视文艺的作用,尤其是其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聂振斌.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史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2]袁济喜.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4]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编辑∕王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