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热潮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问题探究

2018-04-08 07:36刘小兰杨立国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年1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网购问题

刘小兰 杨立国

摘要:大学生作为网络消费的重要群体,他们的消费行为绝不仅仅是个体的经济行为,也是一种社会道德责任行为。笔者通过对所执教的H师范学院大学生的实证调查发现,大学生在网购消费行为中社会责任感还存在很多不足,如网购责任认知水平低、责任情感淡漠、责任意志薄弱、责任行为缺失等,这些调研数据将为高校进一步做好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网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

一、前言

2016年6月,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 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3%,学生成为网民中最大的群体,22.7%的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4.67亿,占网民总数的63.8%。网上购物以其便捷与时尚的特点,成为当代大学生中最受欢迎的新型消费方式。然而,作为网络消费者,大学生不是孤立、纯粹存在的个体,更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现实社会个体在网络世界中的角色转换。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消费行为不仅仅是个体的经济行为,也是一种社会道德责任行为。大学生网络在线消费过程离不开其他们社会责任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调控与支配,因而其消费行为也便成了其自身社会责任行为的表现。高校必须要适应网络消费快速发展的趋势,并切实做好网购热潮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从而牢牢抓住网络思想舆论的主动权,让学生在网络购物过程中也能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

二、调查概况

此次调查主要针对笔者所执教的H师范学院在校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为综合型问卷,以封闭型问题为主。问卷发放 300 份,收回有效问卷290 份(其中女生人数为212人,男生78人,符合师范院校女多男少的特点),有效回收率 90%。调查中100%的学生表示自己有网购经历,其中“经常浏览购物网站”的人数为210人,占比达86.8%。由此可见,互联网购物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新常态。调查以匿名方式填写,保证调查对象在回答问题时可以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思和所想。为提高调查的效率和回收率,本次问卷以选择题为主。

三、网购热潮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网购责任认知水平低

一些大学生认为消费是个人的私事,与他人无关,不涉及责任与道德,正如调查数据中所显示,83%的大学生都觉得“自己购物与社会责任没太多联系”。在网络便利的购物环境下,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和消费热情居高不下,尤其是在各大小网站开展的网络促销活动,网络购物节的刺激下,高校收发处的快递堆积如山,大学生排雷般一件一件地搜寻着自己的包裹,场面蔚为壮观,所购商品五花八门,覆盖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而其中存在铺张浪费,过度消费的情况。调查中,91%的同学表示“自己有在网络购物节上购物的经历”,而对“所购商品是否是必需品时”,52%的同学选择却是“也没那么必要”,对于“为什么要买”的原因,55%的人表示“是因为自己冲动”,当被问到“同学网络消费中是否有攀比行为时”,21%的同学认为“有”。对于“你所在的家庭对于你的网购消费行为是否毫无经济压力时”,70%选择了“父母给的生活费有限”。可见,即使今天我们的生活普遍富裕了,但也不能支撑我们的铺张浪费和过度消费。大学生网络购物外表看起来好像是纯粹的个人消费行为,但其行为背后却隐藏的是大学生道德素养与社会责任问题。如果大学生以自我享受或者自我弦耀为目的,毫不考虑消费对于外界环境与条件的依赖,毫不顾忌自然界和资源耗费的限度,不考虑自身过度消费对于物价的拉升、对于贫富差距的拉大的负面效应,其结果就是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败坏社会风气。可见,在网络消费中,部分大学生完全没有认识到其中的责任问题,对此缺乏准确感知、判断与理解。而这些与我们所要培养的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的育人目标背道而驰。

(二)大学生网购责任情感淡漠

孟子言:“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大学生社会责任情感是对自己应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心情感体验与自觉认识,是责任认识升华为信念和行为的中介,对责任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它总是体现为一定的使命感和义务感,是伴随着责任认识所出现的爱慕、憎恨、厌恶、内疚等情感体验。传统消费中人与人面对面的购物情景让每个人都在乎自己言行举止的得体与道德,购物中往往也会是三五个朋友相约当“军师”,更能在购物中增进友情。而网络消费虽然能让大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发挥,但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和消费中使大学生容易形成“人机符号”的心理状态,面对各种疑问都习惯以“搜索”的方式在人机界面解决,对网络有强烈的情感依赖。因而,网络消费中大学生的自我中心观念强化,容易走向自我退却和自我封闭的境界,人际关系疏远、社会责任意识情感淡薄,心态麻木,既不为自身的行为承担任何道德责任,也不要求自己去承担义务。现实生活中温情被撕毁,人对生命的终极关怀被冷冰冰的符号、数字取代。正如问卷中“如果别人因为你对商品的虚假评价,而购买了该商品时你会”,21%的人认为“这不能怪我,是他运气不好”,10%觉得“自己随便的评价,影响没那么大”,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逃避责任的冷漠态度,其实也正反映出了大学生道德空虚的精神状况,以及处世冷淡的人生观和悲观虚无的信仰观念。

(三)大学生网购责任意志薄弱

责任意志是转化与形成责任行为的巨大精神力量,是坚持责任认识,深化责任情感,调节责任行为的巨大精神力量。网络购物,同样考验着大学生的责任意志,然而很多大学生在抵制诱惑时显得意志薄弱,“看到网上打折商品却无力承受时”,只有24%的受访者表示“能忍住不买”。 网上购物是在虚拟空间中进行的,存在着宣传对象名不副实、商品质量良莠不齐等诸多问题。因为消费者网购时,无法亲眼看到和触摸到商品实物,商品评价系统中已购物者的留言就会起重大的引导作用。因此,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该尽的社会责任。但调查中对于“购物后会及时对商品进行评价和嗮图”的人仅有17%,45%的人表示自己从来都不会评价,而其余的则表示“商家返现”就给好评。在面对“商家返现,会不会取消差评”时,43%的人选择“虽然对产品质量不满意,但还是会修改后给好评”。可见,在大学生网络购物中,面对一些网店商家的物质诱惑,很多人会变得立场不那么坚定,即使产品质量不好,也会为了个人的一些小利益而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而对此行为,51%的人觉得“影响不会很大”,24%的人认为“反正自己购物时也没得到他人多大帮助”,而变得心安理得。从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在网购中整体社会责任意志较为脆弱,这是造成当前网络虚假产品泛滥不止,而不法商家却仍然猖狂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大学生网购责任行为缺失

“心动不如行动”,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终必须落实到行为,它是一个人道德品德的外部表现,更是检验德育效果的尺度。网络消费虽然是一种新型消费形式,但它与其他消费方式一样,消费者权益应该受到保障。尤其是个人在网络中信息的隐私权意识,这是对自我最起码的保护责任。面对网络购物中出现的任何违反道德法律的行为,大学生都有义务承担自己该有的责任。在实际网购过程中,14%的学生表示自己在网络消费中经常上当受骗,46%的学生表示偶尔有过网络被骗经历,只40%的学生表示从未有过网络被骗经历。面对网络欺诈问题,大学生本该选择法律维权的渠道来惩治违法商家。然而,调查中有近30%的学生称“只能自认倒霉,下次不再来就是”,29%的人选择“退换货”,持无所谓的态度的学生有3%,真正选择“通过消费者协会处理”的不到40%。从表面看这反映的是大学生维权意识薄弱,然而背后却是大学生对无良商家的放纵,以及对社会与自我不负责任的体现。调查中笔者还发现,有些大学生利用商家需要好评价提升信用度的特點,故意对自己购买的没有问题的商品给差评,来讹诈店主给予一定的经济或物质补偿,并还会为此沾沾自喜,却丝毫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失德 。

参考文献:

[1]许小念,架静.消费也要考虑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与西南财经大学校长裕国教授谈“过度消费”[N].四川日报,2007年8月13日.

编辑/岳凤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感网购问题
教老妈网购
网购寒假作业
网购寒假作业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