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栋 苏志刚 王润莲
摘 要: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广、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等特点。新常态下,依托内蒙古壮美的自然风光、绚美的历史文化、大美的民俗风情、和美的社会风尚等富集优质的旅游资源,借力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广大消费者绿色、健康、休闲、时尚的旅游需求,加快将内蒙古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绿色产业优势、持续健康的经济优势很必要,也很迫切。为此,本文从思想认识、战略规划、制度改革、要素支撑、文旅融合及宣传营销等方面,提出几点思考和参考建议。
关键词:旅游 壮美 综合产业 思考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第一大产业,既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和绿色产业,又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带动经济复苏的稳投资强引擎产业和增就业保民生产业。内蒙古拥有大森林、大草原、大沙漠、大湖泊、大农田的景观优势,干爽冷凉的气候优势,洁净无污染的环境优势,民族宗教的文化优势,边境异域的跨国风情优势,夏季诗意盎然,冬季银装素裹,为大力发展旅游业奠定了独特而丰厚的资源基础。近年来,尽管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与国内外旅游发达地区相比,仍处于传统粗放、低端低效的发展阶段,没有充分发揮带动经济转型发展的巨大作用。为此,新时期,内蒙古在加快发展旅游业,努力建成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过程中,重点需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高度重视旅游综合带动效应,做到思想认识到位
受传统思维束缚,内蒙古还没有形成像重视工业那样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普遍共识。多数地区谋划经济发展时,更多地考虑矿产资源开发、电力、煤化工等投资大、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总认为旅游业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却忽略了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利长远产业,具有对经济发展带动系数大、增加就业多、消耗资源少、经济效益好等优点,既能带动一二产业转型发展,也能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一是转变发展思维,瞄准转型突破。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煤炭、化工、有色金属等资源型产业产能过剩、需求不足、难以持续,内蒙古更应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要求,顺应发展大势和时代潮流,抢抓机遇,以发展旅游业为突破,带动工农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
二是遵循国家战略,依托自身优势。生态安全和边疆安宁是国家对内蒙古的重要战略定位,也是习总书记视察内蒙古时的重要指示。需要内蒙古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将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发展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进行谋划,紧紧抓住“绿色是我们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我们的责任和潜力”的战略思维,大力发展旅游业,努力把内蒙古丰富的绿色资源优势转化为潜力巨大的经济优势,实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人民更开心。
三是守好三条底线,建成壮美北疆。底线思维是“有守”和“有为”的有机统一。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守好发展、生态和民生“三条”底线,这既是对内蒙古过去发展的经验总结,又是对经济新常态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更是内蒙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就是,只有守住这三条底线,从底线出发,内蒙古才能蹄疾步稳地争取更好的发展结果。大力发展旅游业,内蒙古有优势、有基础、有市场,既能带动经济发展,又能保护建设好生态环境,还能增加就业和改善民生,是守好三条底线,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建成壮美内蒙古的科学选择。
二、高起点统筹描绘发展蓝图,做到战略规划到位
内蒙古旅游业发展起步晚、起点低,缺乏高水平的行业规划,即使出台了一些旅游业相关规划,由于绝大部分缺乏全域旅游理念和多规合一的思路,在新时期,既不能科学引领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造成大量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也不能满足内蒙古四季旅游、全域旅游等现代旅游业的时代需求。因此,内蒙古旅游业必须立足高点、谋划长远、统筹各方、描绘蓝图。
一是高起点规划,避免重复建设。一方面,自治区特别是重点旅游地区应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帮助策划和制定规划,确保规划切合实际、起点高凸、反复论证、科学可行,使其经得起时代检验,不因领导人及其注意力变更而变更。另一方面,要有全域旅游和多规合一理念,要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旅游业规划与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相融合,有利于形成一致性的建设和保护空间,有利于实现政府各部门步调一致、全域协同,有利于各产业发展互不制约、共进共赢。
二是把握好开发节奏,避免遍地开花。内蒙古地域广阔,各地区旅游资源禀赋不同、发展条件各异、区域经济功能也各不相同,不可能走全面开花式的同步发展路子,必须按照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要求,建立起全域统筹、生态底板、多极联动、轴带展开、组团发展的空间开发格局。
三是突出各地区特点,规划好配套产业。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在规划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同时,必须结合当地资源条件、产业基础、产业政策和外部环境等培育相关配套产业,建立起主导产业带动、配套产业跟进的互为支撑、良性发展的产业体系。
三、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做到制度保障到位
内蒙古旅游行政管理普遍存在机构设置不完善、职能分工不到位、政策管理不配套、部门协同不顺畅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旅游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不适应现代旅游业对管理体制机制的要求,需要加快改革,筑牢制度保障。
一是纵览全局,形成合力。借鉴全国旅游大省成功经验,成立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简称旅发委),由一名党委常委或政府常务副主席主管,除配备旅发委主任和专职副主任外,也要配备发改、财政、交通、建设、公安、农牧、林业、商务、扶贫、工商、质监等部门不进入委党组的兼职副主任,组织部门要对兼职副主任履职情况进行“双向考核”,做到明确职责、配套机制、形成合力。
二是协调各方,统筹推进。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要由自治区主管领导不定期组织召开协调会,研究解决推进旅游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协调有关单位,整合相关项目资金,集中捆绑使用,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和效率。探索成立自治区旅游发展投融资公司,运用现代投融资模式,灵活投融资机制,吸引区内外资金投资我区旅游业,全面统筹推进旅游业发展。
三是示范引领,制度跟进。全力做好呼伦贝尔、鄂尔多斯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试点,为全区旅游业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要制定和完善科学可行的考核办法,对重点盟市支持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考核奖惩,调动和激发各级政府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加快补齐基础设施滞后短板,做到要素支撑到位
内蒙古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要素支撑严重不足。既有“行长游短”的瓶颈制约,也有旅游资源多、开发利用少,过往游客多、地方增收少,观光线路多、知名景点少等“三多三少”等突出问题。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发展短板。
一是构建立体旅游交通网络体系。紧紧围绕由夏季旅游向四季旅游转变,由景区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的战略思路,统筹规划,大力推动高铁、高速公路、旅游公路、通用航空机场群建设,加强与邻近省区的高铁、高速公路连通,构建立体旅游交通网络,做到全域通畅,增加游客资源。特别是,内蒙古旅游景区景点相距较远,解决“行长游短”难题,必须有通用机场群作为支撑,并且通用航空业本身也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旅游延伸产业。
二是搭建“互联网+旅游”大数据平台。“互联网+旅游”为旅游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是现代旅游的重要基础设施。内蒙古应加快旅游公众数据平台建设,建立支撑游客需求的旅游文化基础数据库,充实完善面向游客开放的旅游资讯网站、旅游微信公众平台等,整合旅游、文化、交通、住宿、气象等信息资源,做好游客服务工作,加快形成以大平台生产大数据、以大数据保驾大发展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三是加强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景区景点是留住游客,增加旅游收入,打造特色品牌的王牌。按照精品线路、精品景区、精品景点和特色产品的标准,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内蒙独有、不可复制的原则,加强旅游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游客的视觉享受。同时,要规划建设质优价廉的住宿餐饮、休闲娱乐、消费购物、公共厕所等服务设施,提供完善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和配套标识、营地等,满足游客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
五、加强人文资源与文化产业开发,做到文化融合到位
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旅游是文化的体和形。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最重要的是把形做大、让根扎深,旅游才更富魅力,并能产生叠加倍增的放大效应。内蒙古民族文化资源丰厚,但挖掘不深、与旅游融合不够,既没有很好地将文化渗透到旅游之中,也没有发挥好旅游对文化的载体作用。因此,旅游和文化需要在发展中加强融合,在融合中促进发展。
一是加大文化产品开发建设力度。深入挖掘内蒙古民族文化内涵,建设文化主题公园,带动旅游文化内涵提升。开发建设匈奴、契丹等历史题材和旅蒙商、走西口、航天、煤炭等近现代文化题材的主题公园。建设元上都、辽上京、黑城、大窑、秦直道等遗址公园。策划旅游文化精品线路,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促进文化旅游创意与设计、节庆会展、人才培训等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传统旅游附加值。
二是打造高品质旅游演艺影视项目。推动文化演艺项目进景区、进城市,开发标志性文化演艺项目。支持旅游景区以多种方式,吸纳文艺演出团体、演出经纪机构和艺术表演人才灵活参与景区经营。开发特色精品演艺项目,鼓励演艺企业进景区驻场演出。鼓励运用现代高新科技,创新演出形式,提升内容创意,突出内蒙古地域特点和民族文化特色,创作一批高水平的旅游演艺产品。
三是提升旅游商品文化创意和内涵。开发具有景区、民族特色的精品文化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依靠现代科技,提升和改进旅游纪念品工艺和包装水平。鼓励工艺美术企业生产销售特色文化旅游纪念品。鼓励和支持创意文化旅游商品企业入驻自治区文化产业园。加强对创意文化旅游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入到旅游项目和产品中,为旅游增添民族文化元素。
六、提升旅游产业知名度美誉度,做到宣传营销到位
宣传营销是提升旅游产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内蒙古旅游宣传力度不强,营销理念落后,互联网、文化创意营销起步较晚,没有形成立体化、精准化的宣传营销模式,需要加快补齐这块短板。
一是加强重要节庆宣传营销。借鉴国内旅游大省成功经验,内蒙古应将每年一度的“草原文化节”提升为“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节”,并在节日期间同时举行“内蒙古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和“内蒙古草原旅游那达慕大会”。每一届文化旅游节和旅发大会都由盟市竞争承办,并对承办盟市给予基础设施和精品景区建设等项目倾斜。通过竞争承办调动各地发展旅游业积极性,推动文化旅游跨越式发展。
二是加强文化形象宣传营销。统一区内旅游文化形象,利用网络等现代传媒营销手段,整体对外宣传。发挥草原文化和民族特色优势,整体打造内蒙古旅游形象。党政主要领导应借助旅游发展大会等机遇亲自参加旅游宣传和促销活动,以热点敏感事件造就旅游轰动,以精准投入赢得旅游文化效益倍增。
三是加强精准策划宣传营销。推进精准营销,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实施线上线下营销,形成广覆盖、高强度、立体式的旅游宣传营销态势。强化海外营销,加大俄蒙、日韩、东南亚、港澳台等市场促销,扩大内蒙古旅游在海外影响力。开通旅游直通航线,组织旅游包机。通过交通与旅游营销互动,开辟旅游市场。
总之,在新一届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坚定信心、高度認同、全力推动下,在不远的未来,旅游业必将成为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富民产业,经济转型发展的主导产业,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的引领产业,推动内蒙古成为经济强、环境美、生态优、百姓富的壮美地区。
参考文献:
[1] 张海容. 共商旅游文化融合之策 为内蒙古发展再添助力[N]. 内蒙古日报(汉), 2016-12-31,第3版.
[2] 任阿龙. 回眸内蒙古“10+3”工程[N].内蒙古日报(汉), 2016-11-23.
[3] 做大做强旅游业 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添砖加瓦——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N].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16-05-15.
[4] 赵刘,程琦,王友明.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商贸,2014,(21).
(作者单位:1.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2.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宣传促进中心;3.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