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依彤
前言:在高中物理学习中,选择题一直都是学生最难掌握的题型。其不仅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同时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以及猜测能力,所以具备一定的复杂性。一般来说,高中物理的选择题类型一共有以下几种:常识性选择、排除性选择、组合型选择以及信息分析性选择。虽然说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答模式,但是大体思路还是存在一定相似性。
该种解题技巧的实施原则是,先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概念性知识或物理规律对其进行推理,然后直接判断出选择结果。该种解题技巧主要应用于基础性的物理选择题中,通常这些题型包括概念判断以及规律理解。
例题1:将一个质量为2千克的小木块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此时可知,该小木块会受到来自两个供电的水平力作用,并且这两个力的大小分别为0.5N以及1.5N,那么请问,这个小木块的加速度是( )
A.0.75 m/s2 B.0.20 m/s2 C.1.20m/s2 D.1.50m/s2
解析:首先,根据题目分析,可以得知,这道选择题所考察的知识点是共点力合力。然后,我们可以将这两个不同的力标记为F1以及F2,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条件,可知|F1-F2|≤F1+2≤F1+F2,随后,根据计算以及等式整合,可以得出这样的等式:1≤F1+2≤2,将题目中的已知数据带入到等式中,并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可知,答案为0.75,故选择A选项[1]。
例题2:已知,现在有一正电荷正在电场中进行运动,其运动的路线与其中的一条电场线吻合,此时对该电场线进行标记,在其左侧有一点M,在其右侧有一点N,并且该正电荷正是由M向N进行运动,请问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场力的大小正在不断减少 B.电荷的势能正在不断减少
C.电荷没有克服电场做工 D.电荷的势能正在不断增加
解析:首先,根据题目分析,可知这道题的考点是电场力。其次,通过对电场线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沿着电场线进行运动的电势会逐渐降低,因此,M点的电势一定要比N点的电势小。在正电荷在电场中进行运动时,其会从M点运动到N点,此时电场力所做的功是正功,所以可以断定,电荷的势能正在减少。第三,通过题目,我们可以了解,在这个电场中只有一条电场线,因此无法判断电场的分布状况,进而无法判断场强的大小。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在高中物理试卷中,有一部分选择题的难度较高,复杂性较强,甚至可以将其视为一道小型的综合性计算题。在对该种类型的习题进行解答时,学生一定不要害怕,认为其复杂就产生放弃的心理。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阅读分析,因为在题干中会有一定的信息。其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出题目中的研究对象,运用相对应的知识点进行推算,进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例题3:在某一工厂中有一条十分长的传送带,并且现在其正在以3m/s的速度,从左向右进行运动,假如在其左侧轻轻地放上一个初速度为零的小木块,其与传送带之间会产生一定的摩擦,并且其滑动摩擦系数为0.3,那么请问,在1.5秒之后,小木块与地面之间产生的位移是多少?
A.4.5 B.3.2 C.3 D.5.4
解析:首先,答案A是一种典型的诱导性答案,其所诱导的信息是“传送带的速度没有发生变化”,然后断定小木块的速度与传送带的速度相同[2],都是3m/s,所以位移距离为4.5。其次,答案B所有大的信息是小木块没有初速度,所以,根据计算可以得出其相对加速度为3,将这一数据代入公式后便可得出S=3.2的答案。而答案D则是结合了答案A与答案B中的所有有道信息,最后其结果为5.4。因此,本题的最终答案为C。其具体的解题思路为,通过题干可知,小木块的初速度为0,相对加速度为3,在1秒内其与传送带会有相同的速度,所以根据计算可知,在1.5秒之后,小木块会发生位移,其位移距离为3米。
首先,在借助该种解题技巧分析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种方面入手:推理方面、量纲方面、代入方面以及逻辑方面。一般来说,选择题会给出多个选项,当这几个选项中出现逻辑矛盾时,教师便可以判断出其中的错误选项。
例题4:当前有一升降机,在升降机中有一条弹簧,在其下端吊着一个物体A,根据分析显示,该物体的质量为M,体积为V,整体都被浸泡在水中,请问,当升降机匀速上升时,弹簧的长度会如何变化[3]。
A.伸长 B.缩短
解析:假设物体处于自由落体的状态,那么其浮力就一定为0,进而可以分析出,弹簧的弹力也等于零,其会发生一定的缩回反应,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学习中,选择题是学生提升学习成绩,强化自身分析能力最好的题型。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题型,当在对其进行解答时,学生都需要保持认真的态度,仔细审题,对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进行分析,找出能够利用的信息,同时还要注意题目的要求,看出是单选题还是多选题,然后对其进行解答,以此提升自身的物理成绩以及思维能力。
[1]张兆月.高中物理教学中选择题的解题技巧教学[J].高中物理教学,2011
[2]刘心术.浅析高中物理教学的体会[J].亚太教育,2013,03(12):22-23.
[3]陈荣华.如何学好高中物理[J].试题教育与研究,2014,05(12):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