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以玖
回顾我们的现代教育,经历了“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谐教育”,应该说这些观念的改变是有收获的,但也存在诸多形式主义的炒作。记得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我们呼唤的是充满温馨与智慧的好教育。”这是时代的需要。
同时,教育的发展有如经济的发展,存在极大的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教育方面几乎形成了集团化的优势。而我们的广大农村则成了“弱势群体”,基于农村学校经济落后,师资匮乏,早打工,早赚钱的负面影响。教育理念大多处在“应试”阶段。教学方法也无本质的突破,再加上“升学率与学生生源”的变数挟制,真正意义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往往“走走过场”。因此,我认为,我们要有新的质量关、人才观,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将课堂的思维空间还给学生,基于真正体现出“人性化”的教育的特质。
所谓和谐教学方法,通俗的说,就是教师做到快乐教,学生做到快乐学。建立崭新的师生关系,营造温馨的课堂氛围,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教师面向全体对每个学生尊重、真诚、理解,尤其是学困生,在我们农村,制约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是教师,而不应是学生。现在的农村学生,留守孩子多,有爱的缺失,存在或多或少心理障碍,大多数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家庭管理交给了祖辈,会有一些管理上的漏洞。但也要看到这些个留守孩子生性老实、本分,花花肠子少,他们无不渴望得到老师们的关爱,以弥补“父爱”“母爱”的缺失,这就是和谐教学的大背景。在如何面对“学困生”上,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品格是人性的的顶峰,这就是个人的自尊心。”并且“要小心的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滴的露珠。”作为教师,应迅速调整价值取向,理性上要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即使有再多的缺点,仍掩饰不了自身的光芒。
教育是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用灵魂去塑造灵魂的爱的艺术。其实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渴望着老师的关注,宽容和表扬,尤其是那些学困生。面对这些“鲜活”的骄子,我不能有马虎行为。我也常蹲下身来,处成朋友,一句话,一个细小的动作传达出一点点亲情,多一点点尊重,多一点点理解,往往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和谐教学方法的精髓就在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宽容大度,仁爱民主。
评价学生素质的高低优劣,不能仅看分数,而应综合考虑学生各方面的整体素质。基于此,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选择科学而艺术的方案,主动开发课程资源,悉心指导学困生努力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有探究意识的学习习惯。教学过程的推进,理性的说,应该是师生共同探讨从无知走向知之的过程。在探索怎样实施师生智慧的互动,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实施和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展示自我才情的过程中,让学困生也能找到自我调适,达到自我管理的较佳状态。
和谐教学法,在时空位置上有其特别的灵活性,其中包括学习场所的灵活,学生可随意寻一僻静的场地,或操场一角,或绿荫之下,或走出校门,只要能愉快学习合作探究,组内长进,不落学困生。有探究结果就算成功。其次,有效开发了课程资源。从教师角度说,知识链的设计,本身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内在逻辑性,未知和已知,平面与空间,代数与几何等等,推进程序是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理好知识链的切入点和连接点。从学生方面来说,首先要熟知教学章节内容,包括复习旧知识,新知与旧知怎样链接,有什么联系,如何变换角度思考,如何找出切入点,这需要组内组外群策群力,或有学科尖子攻坚克难,或组内共担,谁攻基础题,谁克稍难题,几番探讨,几番评议,这就是对课程的开发。其中有英雄群体的结晶,也有模范个人的独到见解。
他们认可我“没架子”,亲和,没有畏惧感,学习显得轻松,说实在话,转化学困生,确实耗费心血,由于致困不同,他们或表现为少言少语,行为迟缓木讷,或表现为焦虑脆弱动不动就泪流满面,或表现为玩世不恭,目空一切,发无名之火等等。基于此,教师更要冷静,理性,一方面热心、细心、,找到症结;一方面为他们创造成功的契机,对于分给学困生的任务,可能有意识地留下点或明或暗的线索,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高高兴兴地去寻找“漏洞”,以展示自己“原来也不错”的风采。其三,多与家长沟通,在沟通时,要掌握分寸,沟通的内容尽可能与学生商讨,尽量多给出一些时空来让其改正不妥之处,千万别“告状”,如班上的姜郅华,他并不蠢,因父母离异,爷爷奶奶忙于农活,疏于管理,造成其间或叛逆,不喜欢学习,致使其学困,我多次沟通,反复开导,与家庭齐抓共管,本期中考后大有改观。
我探索的“和谐交学法”是在农村中学,尤其是在留守孩子占多数的时空背景下产生的。我以为它较于其他方法,更能体现“人本”思想,多少蕴含了“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是倡导“人性化”管理的理想载体。客观上,拉近了师生的情感距离,师生间更趋于和谐,处处透着人文关怀的思想光耀。其次,营造了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的价值得以尊重,才情得以展示。第三,培养了自觉、自律、自主、合作的探究习惯,学习状态发生了变化。在这里,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乐意于老师交流,师生互动良好,耶开启了学生心智,增强了心理健康,提高了学生审美情趣。在愉悦教学之中接受了新知,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