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明涛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课程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及必须经历的历史思维训练过程。[1]由此可见,历史课堂引领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辨,培养学生“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重要性,而课堂提问的设置及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塑造,关系到高效课堂的生成。下面就谈谈笔者对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的几点思考。
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进行必须要精心的准备,除了对教学大纲研读、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对教法的选择等等之外,对课堂提问必须要审慎对之。在日常教学中这一点常常得不到重视,提问具有随意性,如鸦片战争发生在哪一年?结果如何?这只是泛泛而问,是对课本知识的搬运,并不能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起到锻炼思维的作用。这样简单、低效的提问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的学习浮于表面,缺乏对历史事件的深度理解。所以,进行有效提问,必须要抓住一课的难点和重点进行精心设问。如在学习《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时,针对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爆发原因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提问采取递进式提问“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的爆发有什么关系?”“如果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会爆发吗?”通过启发和思考,学生很快意识到虎门销烟只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或导火索),进而理解到根本原因是英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完成要求抢占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材料产地,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古人说,过犹不及。其实讲的就是一个“度”,“过”和“不及”都是历史课堂提问有效需要避免的问题。“度”包含多种含义:数量,难易程度,对学生回答问题过程及评价的把握等等。教师在设问的时候,数量要适当,一节课无序不断地提问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迫,使其丧失对学习的兴趣,造成学习效率低下。要严格把握提问的难易度,根据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量体裁衣”,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提问简单的问题,基础较好的学生提稍有难度的问题,出类拔萃的学生提一些难度大、有一定思维难度和灵活度的问题。这样“因才施问”,才能体现提问的有效性。当然,还可以设置难易度不同的组合式提问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如讲到“商鞅变法”时,提问(1)秦孝公为什么要进行变法?(2)商鞅采取的措施分别起到什么作用?(3)商鞅虽然变法成功却被“车裂”而死,据此请你谈谈对改革的认识。
提问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是教师人格精神与学生人格精神在教育情境中的相遇,对学生而言就是心态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则是一起分享理解,不仅要关注问题的本身,而且要关注人。因此,有效提问的“度”还要体现在对学生的理解和关怀之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创造性。当他们回答问题紧张时,教师可给予安慰和鼓励;当回答问题思路不畅时,教师要进行引导;当他们表述不清时,要适时帮助。总之,用爱心温暖、用目光期许、用话语帮助,使提问的有效性得以实现。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语言的准确性,是优良风格的基础。同样历史课堂提问的准确性、严谨性也是有效性的基础。所以在设置问题时,需要对教学大纲、教材、包括教学目的准确把握和清醒认识;同时要注意语言的简练、语义的准确,不然很容易造成学生误解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如,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你是如何理解其性质的?必须要把性质表述清楚、准确。反之,对于秦国商鞅变法的原因,若问“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原因是什么?”这就可能产生歧义,是秦国变法的原因呢,还是任用商鞅的原因呢,或二者兼而有之?这样的问题,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出现,有时还会在试题中出现,干扰了学生的思维,影响答题的准确性,使问题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评价,泛指衡量、判断人物或事物的价值。教学活动中,有教育评价、课堂教学评价等等,对学生回答问题予以评价能大大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对学生答问的评价应该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使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学生主动回答问题,这是学习的积极状态,教师要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给予他们均等的机会,真正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学生回答的好,教师要分析好在哪,为什么回答的好,这既是对其他学生的思维引导,也是对回答问题学生的一种肯定和激励。学生的回答有不足时,也要对答案的合理之处进行肯定,可尝试由其它学生补充回答或者通过讨论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师再进行最终的完善性评价。对于后进生的答问的评价,要坚持寻找闪光点,如声音洪亮、站得端正、角度新颖等,给他们以信任和关怀,让他们逐渐树立学习的信心,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即使什么都回答不出来,也不能对他们进行冷漠视之,更不能讽刺挖苦。温暖的教育像阳光,它能让每个角落里的种子都发芽。答问评价可以是客观的,还可以是温情的,充满关爱的。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关系到学生历史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关系到创新思想和创新精神的培育,关系到高效课堂的生成,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善思善问,以问促思,以思促学,使提问的有效性得以顺利实现。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李广等《上好课应知应会》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马丽娟《有效备课》光明日报出版社
[4]郭沫环《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和原则》《考试周刊》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