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桂联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综合与实践是新课程标准中新增的内容,反映了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综合与实践的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数学学习的本质意义和数学的基本思想,以发展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因此,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开展,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个问题进行自主探索和主动研究,以实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激活数学思维。
1.激发兴趣 小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大多数的数学问题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更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知识基础及实践空间,让学生亲自经历并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在设置实践主题和内容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活动主题的侧重点和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因为主题的选择将直接决定学生的兴趣和投入程度,也直接影响活动的实施效果。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节约用水》,利用多媒体播放滴水的声音,用图像呈现水滴下滴的情形,最后让学生估算一分钟滴水的份量。简单的模拟,不仅让学生通过计算得知浪费的水的份量,还让学生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让他们更多地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2.主动参与 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综合与实践提出了明确要求:实践活动应该做到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还有合作。学生要主动参与到实践过程中,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设计的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整个探究与实践的过程,都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潜能,教师不应过多的参与,把自主研究的权力和机会还给学生。这一阶段,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是设计者、体验者、实践者、评价者,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实践性、创造性等,又要注重团队的力量,有分工有合作[2]。在这种情境下,学生才是积极参与的、乐于探索的、勤于思考与实践的。
由于综合与实践活动对学生有主动观察、动手操作、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等要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模仿与记忆,因此使综合与实践活动在目标与内容、过程与方法、评价和结果等方面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了质的变化。它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和较强的学习目标意识,它不遵循常规而是寻求变化,要求从多层次、多角度和多方位思考问题,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的数学探究性思维达到了最高点。此时就要求教师需要特别把握自身的主导作用。教师指导过早、过多、过细,必定会阻挡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势必会束缚学生思维的创新性,违背了综合与实践学习开放性的特点;若指导过迟、过少、过粗,又极其容易导致综合与实践活动中的学生放任自流,会偏离数学实践活动的目标。在进行综合和实践教学时,教师应适时指导,如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活动模式,打破单一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也可以通过作业形式,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再只评论结果的好坏、对错,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与表现。
相比于一般问题的解决方式来说,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采用的自主合作与交流的方式,更具有综合实践性,亦更注重活动的过程性与生成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处理好自主探索与合作研究的关系,适当地运用个体研究和小组研究,针对不一样的情境需求和问题层次,需要组建实践活动小组,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学生需要经历与其他人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亦要求学生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更进一步,要求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认识数学的价值。学生经历过研究问题的整个过程后,能积累鲜明而丰富的活动经验。学生应当参与到从情境提出问题的过程,在课内、课外分别经历成立小组、制定研究方案,实地测量或实践的过程,以及经历展示研究成果的过程。
与此同时,在课程教学中,不应当把量化指标如纸笔测试等作为评价的主要手段,而是应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有效评价,力求实现按质的标准来完成整个评价活动。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需要把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表达、是否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描述和解决问题、是否善于使用各种数学方法等方面作为注重的内容。而且,需要强化整个活动过程的监测,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对学生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合理的评价,让学生对活动过程的体验更加深刻,获得更加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是在课外实施方案以后,通过让学生填写自我总结表,能通过自评反思和总结促进活动经验的积累。
新课标“综合与实践”领域要求“通过应用与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活动数学活动经验”。由此可以看出,对综合与实践活动除了强调了其实践性,亦增加了综合应用的要求。在《节约用水》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在进行综合与实践活动时,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量的计量与统计的知识;调查、实验、测量、计算、绘图等方法;现实生活、社会科学、自然世界的经验。这是对多学科和生活常识的综合运用,但主要是数学知识的综合与实践,其根本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刘霓.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探索及思考[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4(3):41-42.
[2]王治山,钱寒寒.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程改进与思考——以《水资源浪费现象的调查》改进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