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艺华
引言: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一直是传统的参照教学方式,属于应试教育模式。教师以灌输的方式强迫学生进行教学,强调知识传授,忽视学生能力培养。轻视学生自身的探索和创造;强调理论;不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与教育的目的是相反的,教育只教授学生机械的学习,并没有实现他们自主学习,更谈不上高中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教师必须积极改变教学理念,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化起来,按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来准备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原则。
传统的教学活动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一种倡导教师尊严与道德尊严的不平等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是知识的体现和权威。因此,许多教师仍在这种旧观念的影响下,仍然用权威的家长式的教育对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只能是被动、被动的学习者。课堂上很难避免思想的冲突。在新课程改革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班级的领导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应该受到老师的尊重。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展示他们的才能,在课堂上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感受。在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和被动的学习者和追随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营造师生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关系,教师应树立平等的理念,在“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基础上,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这样的教学必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拓展学生的思维,使课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核心成为教育的主体。
1.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才会想要学习和热爱学习,才会有追求和探索的欲望,才能积极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因此,教师要认真选择生动、恰当、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用丰富、生动的事例吸引学生。案例的选择要符合新形势的发展,要有时代感。在课堂上引入新事件、新技术和新成果,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2.设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 “怀疑是思想的起源,学习的开始”。心理学也告诉我们,“怀疑”是学生兴趣的思维来源。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批评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质疑书本,超越老师,欣赏学生独特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例如,在“商品的价值”中,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和不同层次提出问题:
(1)谈到商品,学生们很快就会想到超市和商场的产品,如家电、衣服、食品等。那么,这些商品都有什么价值?他们最终是怎样产生价值的呢?
(2)劳动产生的产品有价值吗?为什么?
(3)过生日时,我送朋友的礼物是商品吗?有价值么?
(4)医院给病人的吃的药物有价值吗?这是为什么呢?
(5)自然界的阳光和空气有没有价值呢?
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的思维可以从浅到深,从窄到宽,从形象到抽象,从而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敏捷、发散、有凝聚力、可发现和创新。组织学生课后练习,养成他们的创新的观念。让学生树立创新的观念进而提高他们的各个方面的素养,让学生牢记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最佳的手段就是实践。当下的高考中,政治学科主要考察学生们的综合水平,看中的是他们能否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再像过去一样,用简单的根据事实思考和讨论问题的方法都已经不适合现在高考的发展趋势。因此,教师现阶段布置的课后练习题应该是问题中多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在习题中进行系统的思考,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全面提升高中生的创新的能力。
毛主席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是从实际生活中来,并且又回到实践中去进行验证。教师可以课下带领学生去企事业单位实地的访问,进行社会调查和暑期社会实践,并进行小规模的辩论。让学生用搜索到的信息来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增长了他们的见识,也锻炼了他们的胆识。比如,在学习这些内容时,老师为了说明“商品价格、货币和法律价值,市场经济”等知识点,就完全可以进行社会调查活动组织学生出去实践,如,从8元店业务价值的法律形式。从家电市场的价格波动可以看出,价格与供求二者间的联系。供应过于求则价格下降,供应小于需求价格一点就会涨上来。了解破产与收购之后再联系社会企业破产实际,学生就会明白市场竞争是从来都是适者生存。通过带领学生们进行这样的实际学习,去实地考察,开阔了学生们学习的眼界,使学生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更加直观具体地促进了学生们创新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作为高中教师,尤其是思政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平时教学一定要多多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发掘学生自己身上未被发现的闪光点,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对学生实施多元化教育,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使之适应现代知识社会的发展需求,早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