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勇
兴趣对于一门学科的学习,到底有多重要呢?教师要从根本上分析这一问题。一门学科的教学,如果不在一开始想方设法的提高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动力缺乏,即使教师付出再多的努力,做出再多的创新,可能学生的反应也会非常的微弱。一个人如果对某一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掌握该事物的可能性就有了重要保证。教师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探讨。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的热情进行物理学的学习,有效的引导学生认识客观的物理学世界,让他们从物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外界的客观事物。如果教师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遵循这一真理、还要在传授教堂知识前就要精心设计整个教学的程序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能够将学生的认识活动转化为一种乐趣,并使之成为一种精神上自主需要。
物理教学的导入与对学生的兴趣吸引首先在于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固然,教科书中所讲解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们已发现成定论的知识,学生在学习时也不可能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奥秘,但是,学生也不会因此而去消极地把自己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接受教科书中所灌输的一切,而是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对自身有吸引力的信息,教学艺术的“基调”就在于能够找准学生这一心理状态中的“固有频率”,使教学信息的收发达到同步,从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有趣的演示实验一般需要教师从物理学的生活化特点入手,将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物理学现象在课堂之上,通过巧妙的设计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在这样的演示实验背后存在如何的物理学原理?这样的实验设计要非常巧妙,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到有趣,才会有更多的疑问在头脑当中,从而寻着疑问进行适度的探索。所以巧妙的演示实验设计,可以将抽象的物理学知识直观的呈现,同时也能够有助于学生在实验设计方面受到启发,从而自己在进行一些探索研究的时候,能够从老师的演示实验中得到借鉴,提高学生的物理学实验创新创造能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产力也在不断提升。由此也引发了一场教学设备方面的革命。比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课堂效率,节约了教师的时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板书的时间较长,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而多媒体技术将计算机、互联网、音频、视频综合的运用在一起,教师制作幻灯片或者从网络上下载相关的课件来进行授课任务。这样大大的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省去了过去板书的时间,可以留出大量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讲解或者联系活动。同时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与提问的机会。并且许多物理实验由于条件的限制,是没有办法现场演示给学生的,教师就可以从网络上寻找相关的网络视频与资料,让学生通过视频与音频的结合,来体会相关的实验过程,同时教师来给学生进行最直观的讲解。这样不仅仅较好的提高了课堂效率,还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物理学相对于初中物理学来说具备更深的难度,所以,教师在理论讲授方面,不仅要运用抽象的逻辑思维的方式进行讲解,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同时也要采用直观的方式进行讲解,强化学生将理论和直观巧妙结合。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优越感。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设置上进行巧妙的组织与合理的分配。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的内容与对象方面上,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问题的难易,要争取做到难的问题不应提问差生,以免他们由于答不出而处于尴尬的境地,从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作业时,则需要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
科学的观察方法有助于学生科学严谨的记录物理学实验中的一些现象,在生活中,学生也会从物理学科学研究的角度进行细心的观察和记录,这样可以锻炼他们的物理学科研思维,因此,教会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这样他们能够逐渐的变的更加专业,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抛体运动时,笔者首先布置学生在课外有意识地观察投石子的斜上抛运动,并描述其运动特征。虽然学生都观察到这一现象,但是每个人对现象的描述却不一样,都不能较深刻地揭示物体运动规律。为了进一步认识斜上抛运动的规律,笔者用闪光照像的方法得到一张照片,分析物体运动的特征。在笔者的启发下,学生较快地找出了斜上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投影的特征,将这两个方面综合了起来,掌握了运动合成的方法。
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让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和态度相互交往,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尊师重教的氛围当中,让教师和学生友好合作其乐融融。所以教师要从自我做起,主动拉近与学生的关系,提高与学生的融洽感,使的学生和老师在物理学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下,高中力学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接触,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加强学生在物理学的学习过程中更好的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物理学综合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