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谒圆明园

2018-04-07 15:55靳晓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脊骨圆明园花草

靳晓

(1)季节大约是秋末,同窗约我去圆明园,我答应了。

(2)那一夜,隔着绕了爬山虎的窗子,望着徘徊在云间的明月,我怎么也不能入睡。

(3)对于圆明园,我从不敢说游。尽管它仍然叫“园”,也仍然保持着园的地位与声名,但它已经没有了园的姿色。世界上无论哪个园,所保存与呈现的差不多都是人类的文明,唯独圆明园让人所见的是人类的野蛮、残忍和耻辱。去任何一个园归来,心情都是一种愉悦,一种尽日的繁杂与劳顿散释后的轻松,而去圆明园归来却是仅有的一种无法摆脱的沉重。

(4)像去朝拜我梦中的圣殿。到圆明园我的情绪就陡然变了。一步步行来,我像是走向一处荒芜的墓地。那荒芜的墓地埋葬的不是别人,似乎正是我的父母兄长。即使过了许多年,那心情还是异样地沉重。想写点什么,又一直没敢写。我感觉他伤的太重,我不想轻易去碰他的伤痕。我怕他疼。

(5)然而等我决心要写一写他的时候,岁月却已经遗落了十数春秋。不过,也有忘不了的,就是那路旁的大杨树与湖畔的小花草。已经是秋末天气了,湖畔却还开放着那么多的小花草,紫色的最多,间忽也有红的,蓝的,虽不像春天的花儿大朵大朵地开,却也是毕其全力。还有,就是那秋色斑斓的杨树叶子,在惨淡的秋云下瑟瑟的响,仿佛在低声地唱歌或是吟诗。像是悲歌,也像颂歌;说是赞美诗,也像是挽诗。

(6)其实,最使我忘不了的是那些石头。直立着的,横躺着的,仰卧着的,斜依着的,像一块块骨头,像一条条的脊骨,依然散着凛然的豪气,散着千古不息的光芒。穿行在那一块块石头之间,或依偎在那一条条脊骨旁边,我总能听到一种声音。像石头与石头在撞击,像骨关节在活动时发出咯吧咯吧的声响。多种声音汇在一起,像江河滔滔,像风走松林。在那声音的洪流中,我十分细心又十分小心地分辨过,我想听听哪一种像是母亲低声的哀怨与叹息。然而竟没有。完全是母亲随了我的父兄,挥着拳头,在奔走,在呼号,在呐喊。轰然而响的像是雷声,像是春天的雷声沿大地在迅急地滚过。历史走过了一百年,那声音就足足地回响了一百年。那是母亲与父兄的声音汇在一起,是皇天与厚土的声音汇在一起,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声音汇在一起.

(7)不管放火的人有多么残忍,然而,烧得了圆明园,他却烧不了中华民族的骨头!可以掳掠走我们的财富,却掳掠不了中国人民那一腔豪气。只要有骨头在,我们就不会倒下,我们就还可以创造——我们这个民族本来就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民族啊!

(8)多少年来,我总是魂绕梦断圆明园。风雨之中,明月之下,或踏着青霜,或披着白露,我的心,我的魂灵儿,时时在那石头之间穿行。面对那高高的云板,与那长长的廊脚,不是检阅,而是感受;不是感受那份容易让人萌生的孤独,而是感受一块块石头所蕴含的那种灵性,那种品质。目睹那一块块石头,我才真正感到,经过血与火的洗礼,留给我们民族的不仅仅是屈辱,也不仅仅是悲愤。只有在那一块块石头之间走一走,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人世间的崇高与神圣,我才真正懂得什么是一个民族的伟大与坚韧,我才深深地懂得,一个民族的顽强与坚韧能够达到怎样的高峰!

(9)这就是圆明园。

(10)冷风凄凄,微雨打湿了的石头却更加晶润。涓涓细流绕着廊脚,在披拂的枯草中流淌,在那石头与石头之间,雨水积成的小泊池像一面面的小镜子,在反看天空中阴云徘徊。委于泥地上的花草有水珠儿在滴滴下垂,我以为那是那些花儿在秋风中为谁饮泣,当我俯首下去看时,却见那些饮泣啜泪的花花草草原来并不是在为他人伤怀,她们对谁也没有那点情分,她们只是在自怨自艾。腐朽的气味弥漫在空气中,让人感到一阵阵恶心。不管别人的感觉如何,它们似乎还在高兴,在淫笑,在庆幸自己是与圆明园那一块块石头一起倒下去的。然而,它们错了。它们竟然不明白,它们是可以糜烂的,它们已经完全腐臭了。

(11)难怪呀,难怪那大杨树,那小花草,在唱着悲歌,在吟挽诗呢……

(12)而那些石头却是永远也不会腐烂的。不管风雨怎样地剥蚀,不管世事怎样地变迁,不管几经艰险几经劫难,那石头与那石头上的龙凤纹章,只会愈来愈光华夺目。

(13)没有别的,就只有那么一条条烧不断压不弯的脊骨,就只有那种骨气,那种品质,那种精神!

(14)那直立着的,斜依着的,仰卧着的;那仿佛掮着锄头的,横着大刀的,扛着枪炮的,握着如掾大笔的……在他们身上,都有龙凤纹饰做标记。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从日边走来,从云域走来,从乡间的黄土地上走来。在那有着龙凤纹饰的大石柱下面,那正是精英的集合,那是伟大灵魂的聚会!

(15)在圆明园依着那岿然直立的石柱时,我照了一张相。人说我穿的衣服和我的肤色与那石头真的没有多少区别,简直分不清哪儿是石头哪儿是我。说我整个儿就是一块石头。我听了,激动得泪水差不多都要涌出来了。

[阅读指导]

这篇散文中,作者回忆了十年前秋谒圆明园的经历,打破时空顺序,忆中叙,叙中议,议中情,情景交融,对比鲜明,全文洋溢着中华民族的凛然正气,讴歌了顽强、坚韧、伟大的民族精神。

散文阅读对学生而言,关键是要解决形散神聚的问题,就是“拨开云雾见天日”。散文的“形散”特性决定了它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文字是天马行空、迷雾重重的。所以我们首先要拨开迷雾,抽经络、摸脉搏,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标题“秋谒圆明园”,“秋”的凄风苦雨、枯叶衰草无形中为废墟中的圆明园增添了一种肃杀感,“谒”直接传达了作者情感,这种莫名的敬意正是因为第3段所说的圆明园让人所见的是“人类的野蛮、残忍和耻辱”,而去圆明园“仅有一种无法摆脱的沉重”。去圆明园对作者而言“像去朝拜我梦中的圣殿”,第4段的这句话就照应了标题,也解释了为何十年前的谒园经历要此时才提笔记下,正是出于这种忐忑、审慎、敬意,作者在开头用了4段文字通过类比、对比反复交待写作缘由,也足见圆明园对作者的影响何其之大、地位何其重要。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现在,作者卓然已经为我们搭好了这座桥梁,剩下的就需要我们去细细地品味,与作者在桥中相会。

猜你喜欢
脊骨圆明园花草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肩颈酸痛 喝葛根煲猪脊骨汤
关于脊骨神经医学进入中国的几点思考
爱护花草
关于脊骨神经医学进入中国的几点思考
游圆明园有感
苹果蜜枣猪脊骨汤养肺去燥
勿摘花草
圆明园里过大年
花草春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