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振耀
陶行知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手脑并用”的生活教育理论早已指出在劳动中加大科技含量的必要性,“现代经济和技术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不久前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更是将劳动意识的培养作为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实践创新”的首要组成部分[2]。以此我们制定了以下教育任务。
1.通过劳动和劳动教育,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和理念,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文素养。
2.以劳动教育为手段,整合各学科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以劳动实践操作为内容,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实践常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4.在科学探究方面,注重科技教育指导,通过专家和榜样引领,激发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学校成立了以刘卫平校长为组长的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劳动教育实践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各项工作。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并加以落实。劳动教育教研组根据学校计划,制定劳动教育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对劳动教育教师提出“七有”管理要求,即有工作计划,有教育进度、有负责教师、有教材、有教案、有学生活动资料、有对学生的考核记录。每月定期召开一次劳动教育领导组工作会议,总结上阶段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研究和部署下阶段劳动教育措施。
1.坚持劳动教育特色创建与本校办学理念相结合。无论是学校的办学理念还是学校的育人目标都与劳动教育相吻合。
2.坚持劳动教育特色创建与学校教育教学环节相结合。新课程要求培养新型的劳动人才,劳动教育特色也弥补了教育教学环节的缺失。
3.坚持劳动教育特色创建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把劳动实践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能力,纯洁学生思想,提升学校品位。
学校高度重视,克服经费紧张、人员紧缺、教育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不断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坚持走实事求是、艰苦创业、因地制宜,走出学校创建劳动教育特色之路。
1.教师配备充裕 劳动技术课程教研组专任教师5人,老师学历均为大学本科;安排了信息技术、生物、地理、历史等6位兼职教师;积极联系邻近的惠安职业中专学校培训处,定期邀请或者聘请该校专业的老师来充实劳动教育辅导员队伍,充分满足学生选课的需要。
2.实践活动丰富
(1)重视加强宣传教育、强化文明卫生和劳动习惯意识。坚持做到“三个一”即一次国旗下讲话、一节主题班会、一期黑板报进行良好行为习惯专题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劳动习惯,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开发适合学生劳动体验的活动项目,让实践课程跟学科课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确立燕京(惠安)啤酒厂和大明石材厂为学生课外实训基地。
(3)把泉州市国防教育基地作为主要联络点,加强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认真落实每学年不少于7天参加社会实践基地的要求。
(4)通过公益活动,提高“劳动最光荣”的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培养自觉奉献的精神。定期组织团员、少先队员和青年志愿者走进养老院献爱心,参加社区服务活动。
(5)通过由“小发明家”陈一溶同学负责的学生社团“我爱发明创新工作室”带动更多的同学主动积极参与探索研究,发挥学校青少年科技教育的辐射作用。
1.黄泉忠老师独立研发了用于高楼逃生的自发电型缓降器、环保而且节能的可调温冷风机、可以多人多处同时逃生的逃生器。其发明获得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金奖、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金奖、国际发明展银奖。他曾被中国发明与专利杂志社授予“2012年度优秀发明家”;应邀参加第六至十届“中国发明家论坛”,受到国家及部委领导的接见。
2.胡颖乾老师荣获2012年“福建省通用技术学科教师技能竞赛”一等奖和2013年“福建省通用技术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曾艺红老师荣获2014年“福建省通用技术学科教师技能竞赛”一等奖和2015年“福建省通用技术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
3.高二年509班陈一溶同学,发明了一种可折扣成帽子的衣服,解决了旅游时的保暖与衣服携带不方便的矛盾。这个实用新型专利申报,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发明专利申请也已初审合格。11月份将应邀参加第九届国际发明展。
4.劳动技术组老师在指导学生参加机器人大赛中佳绩频传。先后指导了38位学生荣获福建省机器人比赛八项二等奖、十二项三等奖。陈夏阳和曾艺红两位老师指导王漳伟和吴志艺同学参加“第十届福建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高中组FLL比赛中荣获福建省一等奖。
5.学校于2016年9月被泉州市教育局确认为“泉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校”。
总之,通过创建劳动教育特色校,使得素质教育在学校得到深入的推进。学生在开展劳动科技体验教育活动中,养成了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认真负责的行动习惯,并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个人品质。学生在科技体验活动中开阔了科技视野,促进了思维发展,提高了劳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
[2]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