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移动便携设备随时进入网络世界中浏览和搜寻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而言,新媒体环境下蓬勃发展的论坛、博客、微信、微博等渠道,在为其工作提供更加便利的平台的同时,也给其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为此,笔者针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提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希望能够为广大高校思政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在网络时代,人们能够利用网络和便携式移动设备快速地进行信息接收和人际沟通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高校思政教育急需寻找一条适应当前时代发展契机、符合学生未来发展的思政教育路径。笔者认为,在当今的新媒体环境之下,只有充分利用多样化的媒体手段,并努力克服网络多媒体带给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才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才能促进高校思政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更加便利的工作平台,有效提升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及水平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各种传播形式得到了有机的整合,各类信息在多媒体平台上进行频繁的互动和交流,表现出了明显的跨文化传播趋势和特征[1]。当代大学生利用移动便携设备可以随时随地地接入网络,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社会热点信息和国际信息,并且可以利用网络的交互性,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情感,这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内涵的深入发展大有裨益。在教学开展过程当中,高校可以通过搭建专门的思政网络教育平台,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各类媒体建立密切的联系,也可以将丰富的网络资源运用到教学当中,从而在充实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兴趣、促进师生交流的同时,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更加自由的学习场地,方便了学生对于各类信息的接收,这打破了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封闭式的教学环境和“口耳相传”的传统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及水平[2]。
(二)网络的开放性,以及新媒体传播的无屏障性,对于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冲击
网络时代的多媒体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共享性、虚拟性和主观性,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日渐提升,网络信息愈发复杂和混乱,出现了很多的虚假信息和不良内容,这些信息刺激着当代大学生的神经,也对其价值观塑造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其对我国的制度和社会主流价值观产生了怀疑,这对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障碍。此外,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虽然变得更加灵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仿佛也更加密切了,但是由于教师能力的限制,很多教师尚且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提出的网络资源运用需求,其原有的教学经验以及知识储备,在庞大的网络信息的对比之下,也逐渐丧失了优势。同时,出于多媒体环境下的当代大学生,思维更加开阔了,阅历也更加丰富了,他们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语言也更加的潮流化;很多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思维,对社会新事物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偏低,这就造成师生交流中经常会出现一定的“代沟”,这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新媒體环境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分析
(一)教师应积极转型,以不断适应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需要
教师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核心,为了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水平,我们首先应该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并促进教师的角色转型入手,使思政教师更加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形势下的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在明确自身职责,养成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进取心的基础上,高校思政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者”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力求建立与学生之间更加和谐的关系,保持与学生课上、课下的良好互动,从而形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师生平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摆脱过去“说教式”的传统教学方法[3]。此外,思政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网络利用意识以及网络信息筛选能力,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准确地甄别出适合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并使思政工作能够密切地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相联系,从而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创新思政工作内容及模式,提升思政工作的有效性
思政教师应该借助互联网和多媒体,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们参与思政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软件以及平台的使用,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灵活性,比如利用微信、QQ等软件,建立班级的联络群,打开教师与学生的日常联络通道,方便各种信息的传递以及课外交流的随时随地开展,引导学生们展开线上及线下讨论,从而扩大思政工作的覆盖面;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利用无死角的网络覆盖,展开思政教育的空中授课尝试,以打破思政教育的场所限制,提升思政教育的灵活性。另外一方面,教师还应该不断创新思政教育内容,利用数字化、多媒体的优势,将更多的趣味性内容,如视频、音频、文件、故事等引入到思政教育当中,利用最新的社会资讯和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从而使高校思政教育更加“接地气”,教师要立足于社会实践和国家发展实际,不断增强对于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培养,以此保持高校思政教育的生机与活力。此外,在“互联网+思政教育”的模式之下,教师一定要格外注意互联网与思政工作的主次关系,明确思政教育为“本”,互联网和多媒体为“用”,防止本末倒置现象的发生。
三、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有了较大的变化,这对于高校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升互联网学习和利用能力,以便随时保持教育工作中的新鲜感,从而促进思政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冯文岐,张涛.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优化对策[J].高教探索,2017,(z1):155-156
[2]贾绍俊,刘忠孝.大数据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拓展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2):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