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九大标志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正式形成,纵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有其特有的发展脉络与特征属性。继承性、发展性、创新性是基本的三重属性。
关键词:新时代;民族理论;继承性;发展性;创新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宣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式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伟大实践而得出的精准政治研判,是过去5年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集大成,也是接下来党和人民继续砥砺前行的方向指南。而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亦有其自身发展脉络、理论特征以及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形成过程
(一)基本体系构建阶段
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通过此次讲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基本体系构建了起来。笔者之所以将此次讲话看作是基本体系形成阶段,是因为此次讲话深入系统地总结归纳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工作的历史现状、基本政策,同时结合当下新的社会背景,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具体举措,内容涵盖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精神建设、流动人口工作以及少数民族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此次讲话涵盖面之广、深度之深,可谓是前所未有,成为了会议之后指导我国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此之后的2015年5月中央统战工作会议、2015年8月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2016年4月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等实际上也是此次讲话精神的延伸与扩展。尤其是对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四个认同”进行了丰富,在“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基础上增加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至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基本形成。
(二)系统理论形成阶段
党的十九大标志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正式形成。十九大报告中,包含了丰富的民族理论,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实现现代化和共同富裕,都进行重点强调和全面部署,明确提及的至少有18处。今后我国民族工作必须以十九大精神为纲领,紧紧围绕“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个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不断将新时代民族工作推向高潮,把各族群众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助力。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三重特性
(一)继承性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站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所强调的历史性、独特性、平等性等基本立场上,进一步丰富细化,形成独有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始终坚持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认为民族问题一定要用历史的眼光和思维去分析。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6视察山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时提出,“我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画卷。”党的十八大至今,习近平主持49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其中至少7次专题学习历史。他曾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基于唯物主义历史观,习近平引用我国著名社会學家、民族学家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提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理念。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强调历史性的基础上还强调民族的独特性、平等性。这也正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立场。马克思曾分析各个民族尤其自己独特文化,恩格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提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性格,即民族性或民族性格。习近平始终强调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尤其不同民族文化。习近平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那种企图通过取消民族身份、忽略民族存在来一劳永逸解决民族问题的想法是行不通的”“认同中华文化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并育而不相悖”。马克思恩格斯曾深刻批判资产阶级民族平等思想的局限性和虚伪面,构建了马克思主义特有的无产阶级彻底的真正的民族平等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继承了这种民族平等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私有制的阶级社会不可能有真正的民族平等,我国历代统治者采取的怀柔政策以维护其统治地位为前提,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各民族真正平等创造了根本前提,新中国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反对任何民族压迫和歧视,民族平等是新中国处理民族的一项根本原则。
(二)发展性
自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几代领导人始终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立足不同时代背景,提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民族工作思想及理论,这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可以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理论方面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毛泽东曾指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邓小平也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多次强调“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1990年,江泽民提出了“三个离不开”的重要论述,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胡锦涛曾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将当时的民族工作主要任务概括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作出贡献”。纵观以上几代领导人在民族工作方面的思想,可以发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际上是对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民族理论思想的一种丰富和发展,在根本立场、价值导向、基本政策等方面均属于同一思想理论范畴。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又比以往任何一代党的领导人所提出的民族理论都要更加丰富具体,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
(三)创新性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在继承和发展诸多优秀民族理论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理念与措施。比如立足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提出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式是“5个并存”,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爭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首次精确概括出我国民族地区的“六区”特征,即集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去、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为一体的特殊区域。“六区”概括法精准科学,对于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基本现实依据。
对接下来民族工作方向,习近平首次提出“八个坚持”的总方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针对民族地区如何实现跨越发展,习近平提出七大着力点,一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加强基础设施、扶贫开发、城镇化和生态建设;三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四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六是做好城市民族流动人口工作;七是培养具备“三个特别”的民族地区好干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中的一大创新亮点即提出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概念,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首次提出这一概念。 他将民族工作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相结合,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及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性地用于民族工作中,为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根本路径。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思想价值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凝聚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历程和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发展道路的科学思考及研判,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我国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从理论的高度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一思想体系对于民族工作具有种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集(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马颖(1988—),女,甘肃陇南人,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监察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