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孙然瑜
摘要:在世界电影产业发展史上,“制片人中心制”这一概念最早是上世纪30年代在好莱坞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制片人中心制”主要是指一部电影不论在市场定位﹑投资把握﹑还是演员选择拍摄以及后期宣传等方面都以制片人为主导的一种制片机制。中国电影的制片机制一直以来都是以导演中心制为主,但时代的发展已经让电影的运作越来越市场化﹑专业化,电影产业观念深入人心。在电影生产中占有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地位的制片环节,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中国电影生产在制片管理机制方面的问题,已渐次在电影业界和学术界成为热点。
关键词:制片人中心制;电影;制片人
在世界电影产业发展史上,“制片人中心制”这一概念最早是在好莱坞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在上世纪30年代,好莱坞逐渐形成一套以“制片人中心制”为后台,以“明星中心制”为前台的电影制片体制。在以“制片人中心制”的电影制片管理机制中,制片人的工作贯穿于整个影片从策划创意﹑编剧导演﹑生产制作﹑宣传营销﹑后产品开发的所有环节中。
我国电影观念的变革一直在剧烈蜕变中。我们的电影观念曾经是宣传﹑工具﹑事业,是主流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或者是像第四﹑第五代导演那样把电影当做艺术表达或文化反思的载体;20世纪80年代有过触动禁忌的电影“娱乐性”的争论。但到今天,经过新世纪以来电影的全面市场化﹑商业化运作,业界内外大多数人都在电影观念上认可了电影的商业属性,导演中心制一定程度上成了电影产业发展的某种制约。时代的发展已经让电影的运作成为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的电影工业或文化产业,电影产业观念﹑电影营销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在电影生产中占有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地位的制片环节,也在实施者观念的变革。按照我国电影目前的发展趋势,可能在2020年左右赶超美国电影票房,中国电影必然要更多走上国际舞台,与好莱坞电影工业抗衡。好莱坞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制片人中心制。
一﹑电影制片历史回顾
1949年之后,中国电影制作中,制片人这一角色并不明确和清晰;基本上是制片厂厂长负责下的导演中心制,有制片主任,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制片人。虽然制片厂有制片主任,但对影片的生产和运作推广影响较深的是电影厂的负责人和导演。后来,导演中心制成为大家普遍认可的一种操作方式。改革开放之初,以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为核心,制片制度仍然延续甚至进一步强化了导演中心制。“导演中心制在电影作者论的推动下,完成了一次在专业影人看来具有思想解放意义的,更有力的强化”[1]实际上,所谓的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划分的代际观念也正是以导演为中心的电影创作观念的表现。直到现在,电影界所谓的“亿元导演俱乐部”“中国三大导演”等说法也是导演中心观念的体现。此外,像“华谊兄弟”打“冯小刚牌”,张伟平的新画面主打“张艺谋牌”也是如此。显然,这种历史形成的导演中心制在今天仍然具有相当的延续性,导演所确立的个人品牌价值和票房号召力也依然相当强劲。
但随着中国电影制片的观念变革与产业实践的展开,导演中心制与制片人﹑与市场化的电影生产体制的矛盾已渐渐凸现出来,由导演中心制导致出现的被观众和影评人所诟病的“大片”和票房惨败的影片,例如陈凯歌的《无极》﹑冯小刚的《夜宴》﹑田壮壮的《狼灾记》﹑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等一批影片,使得“导演中心制”呈现出渐趋衰落的态势。
在今天,类型观念和工业体制下的导演的创作观念发生了明显了变化。事实上,在较为成熟的制片体系当中,导演并不应该作为电影生产过程中所有要素的核心决策人,而应该是作为电影流程过程当中的一个艺术负责人,与其他要素共同进行电影的生产。在传统的电影创作观念中,编剧是“一剧之本”的案头视觉化的文学写作,导演则是以导演中心制的作者化电影的创作。但在一个市场化和创意经济的时代,电影生产的经济因素和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制作因素﹑团队协作性越来越强。相应地,导演包括编剧的个性因素,作者电影风格势必被压抑,这使得编剧﹑导演的主体地位明显降低。说到底,导演个体的功能必须要结合到整个电影生产的有机环节中才能圆满发挥。
在今天电影市场化的背景下,导演要具有综合全面的素质,甚至也要懂市场﹑投资﹑商业和技术——其实这实际上也接近制片人的工作了。电影专业人士认为目前国内影视产业的的现状是,导演中心制和制片人中心制正处于拉锯或相持阶段,是一个导演中心制向制片人中心制过渡的时期。
二﹑制片管理机制现状——从导演中心制到制片人中心制
近年电影生产中不时发生的导演与制片人的矛盾严重影响到影片生产的实例促使我们反思并期待建设新型﹑有效﹑符合电影工业生产规律的电影制片管理机制。也许,我们应该进入或正在进入到一个“制片人中心制”为代表的新机制﹑新时代?
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制片過程当中导演中心的退场,反而让导演回到了艺术的位置,更有利于电影的工业化生产。制片人,作为电影生产中的关键性角色通常扮演着统筹企划与资金筹措的角色,并且负责控制预算支出﹑拍摄进度﹑拟定发行布局,以便为投资者与创作者谋得最高利益。
顾名思义,“制片人中心制”应该是不论在市场定位﹑投资把握﹑还是演员选择﹑拍摄流程,都以制片人把握到的市场为导向,这对于一部商业化类型性追求的电影来说至关重要。在以“制片人中心制”的电影制片管理机制中,制片人的工作贯穿于整个影片从策划创意﹑编剧导演﹑生产制作﹑宣传营销﹑后产品开发的所有环节。制片人本身就不仅仅要懂投资,也要懂艺术,了解文化动态,也要管理资金的合理分配,参与各个部门的工作,安排宣发营销,提早设计后产品开发等。制片人对资金的控制安排和分配就决定了影片各个环节的具体运作——其投入的人力物力﹑资金﹑时机与时间的长度,深度与广度等。
深圳大学何建平教授在其专著《好莱坞电影机制研究》中指出:“好莱坞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是实行制片人中心制,当然这里所指的制片人绝不等于我们目前那种只会管钱的制片人,而是对电影市场了如指掌,对电影运作规律有深刻理解,甚至对电影艺术有独到造诣的人。好莱坞有句名言:如果你做不了一个好的制片人,你根本做不了好导演。”
毫无疑问,制片人所统摄或涉及的电影生产的环节,要远远大于或多于电影导演。因此,真正成功的电影,可以说,正是从制片人品牌策划创意,到编导艺术设计﹑文本创意﹑导演创作﹑及后期外围宣发和营销运作等等因素的共同组合下才促成的。每个环节都做好,才促成电影神话的诞生。在国际电影节的颁奖规则中也写得非常清楚,最佳影片奖是颁给制片人的。从某种角度看,中国电影与美国电影的差距不在技术上,更不在银幕数和票房上,而在电影观念与生产管理机制上。美国拍摄一部电影更多地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开始的“发展阶段”上,把主要的时间花在剧本上。美国电影全世界的统治地位,不是因为它的技术和资本的投入,而是因为它讲故事的方式。[2]
三﹑“制片人中心制”——电影《画皮》的成功验证
我们应该借鉴好莱坞的电影制片管理机制,实施一种“制片人中心制”。制片人中心制观念是电影工业观念的核心之一。制片人是电影生产体系中的关键角色,他的主要工作是制片管理。我们学习的便是这种管理模式,也就是不仅包括电影制作过程的管理,更丰富的内容在于电影剧本的开发﹑电影融资以及后期的宣传发行等。
近年以来,已有多部电影按照这种模式来制作电影,《画皮》系列电影的成功就验证了这一模式,是电影工业化运作的一个成功个案,也集中体现中国电影制作观念和机制变革的案例。在《画皮》取得成功之后,影片由原来的的制片团队(制片人庞洪﹑营销总监杨真鉴为主要操盘手)继续以宁夏电影集团为主要出品方,再找到“华谊兄弟”,让金牌监制陈国富担任《画皮2》的监制,之后又挑选青年导演乌尔善作为本片导演,演员方面则继续沿用《画皮》的国内一线的演员周迅﹑赵薇﹑陈坤,又加入杨幂冯绍峰等当红影星,从而保证票房。在影片的后期制作中又请来国外的团队制作本片的特效,打造影片华丽唯美的场景。《画皮》从中国制片制度﹑制片管理机制的变革这个角度引进了好莱坞的视野,《画皮2》又一次证实了这种变动,完善了这种机制,具有历史性意义。
《画皮》的监制陈国富讲“电影不是孤岛式的创作,它必须是集体的,要调动集体的热情、集体的信任、集体的期待。”与以往国产影片创作生产多以导演为中心不同,《画皮》采用制片人制,以团队合作的方式,经过艺术设计、标准构建、发行营销等一系列的工業化流程,打造出质量有保障的作品,最终,电影《画皮2》在国内赢得了七亿的票房成绩,也证明了此种模式的成功。
制片人中心制的电影管理机制符合当前中国电影市场化的方向,它能够促进重新定位出品人﹑制片人﹑监制﹑艺术总监﹑营销总监﹑导演﹑编剧等工作职责和角色定位,推动电影生产的成熟稳健﹑标准化﹑规范化和体系化。
参考文献:
[1]刘藩.《电影产业经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
[2]肖怀德.《中美电影制片管理机制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