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杰
摘要:目的 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院前救治的近期预后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我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患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病患是由病患发病时家属进行救治,直接送往医院治疗。观察组病患接受院前抢救,分析两组治疗情况。结果 观察组病患在生活能力、神经功能以及运动能力缺损程度均得到明显改善,并且在呼吸衰竭、应激性溃疡、气道阻塞、中枢性高热以及脑疝等并发症发生机率远远少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病患进行院前急救阶段,必须重视时间性和针对性。医护人员也需要强化病症观察和诊断能力,迅速做出准确判断,为病患节约抢救时间。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院前救治;临床研究;近期预后
相关研究显示,高血压脑出血发病期的病死率是14%-37%[1],多数的急救中以高血压脑出血病患发病之后,由病患家屬送到医院或者是医护人员把病患转运到医院急诊内科展开救治。而上述急救程序均会在极大程度上延长了“无治疗期”,影响病患转归。
一、资料和方法
(一)基本资料
随机抽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患,按照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确保两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病患29例、女性病患21例,病患年龄是48-85周岁、平均年龄是(63.15±6.49)周岁,发病时长是0.7-6.9h、平均发病时长是(3.82±1.08)h,高血压史2.7-113.5a;观察组男性病患19例、女性病患31例,病患年龄范围是45-80周岁、平均年龄是(60.19±2.85)周岁,发病时长是0.8-5.7h、平均发病时长是(3.54±0.42)h,高血压史2.5-10.7a。两组病患在基线资料等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05),但是有着可比性。
(二)方法
对照组:病患发病时家属进行救治,直接送往医院治疗。
观察组:病患接受院前抢救,主要措施包括[2]:第一,医护人员接到急救电话之后,立即启动相应的急救程序,在电话交流阶段指导病患家属对病患实施常规性院前急救。到达医院之后,启动综合评估,执行抢救方案。保障病患呼吸道的通畅,在第一时间进行呕吐物的清理。针对舌后坠病患采取舌钳轻轻拉住舌头,给予吸痰操作;第二,第一时间内创建其静脉通路,严密检测病患生命体征,降低病患颅内压和血压,必须情况中应用镇静剂;第三,对于呼吸微弱的病患采取面罩加压给氧措施;第四,完成院前短暂性急救之后,把病患送到医院接受系统救治,转运环节稳定病患头部,防止加重脑出血程度;第五,转运环节采取电话与接诊者讲解病患具体情况,积极展开院内救治工作。
(三)指标观察
认真对比两组病患抢救有效比率,临床治疗2-3个月后根据NIHSS、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来评估病患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的缺损情况,治疗全过程详细记录和观察病患呼吸衰竭、应激性溃疡、气道阻塞、中枢性高热以及脑疝等并发症出现情况。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对10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患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资料表述形式为:计量资料(平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例数比率)。检验方法为: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X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治疗情况对比
抢救有效比率:对照组病患抢救有效比率是64%(32/50),观察组病患抢救有效比率是90%(45/50),两组病患抢救有效比率的差异有着统计学意义(P<0.05,=8.91);NIHSS、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对比:临床治疗之前,对照组、观察组病患在生活能力、神经功能以及运动能力缺损程度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疗2-3个月之后,对照组、观察组病患在生活能力、神经功能以及运动能力缺损程度均得到明显改善,其差异有着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一:
(二)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病患呼吸衰竭、应激性溃疡、气道阻塞、中枢性高热以及脑疝等并发症发生机率远远少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着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二:
三、讨论
院前急救作为现代化急救医疗的核心环节,能够在第一时间对病患实施急救,缩短病患“无治疗期”。正式进行院前急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准确快速的诊断病患病情,确保呼吸道的通畅,创设静脉通路,降低病患颅内压后转运病患[3]。本次报告显示,临床治疗2-3个月之后,观察组病患在生活能力、神经功能以及运动能力缺损程度均得到明显改善,并且在呼吸衰竭、应激性溃疡、气道阻塞、中枢性高热以及脑疝等并发症发生机率远远少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着统计学意义(P<0.05)。
总而言之,高血压脑出血病患进行院前急救阶段,必须重视时间性和针对性。医护人员也需要强化病症观察和诊断能力,迅速做出准确判断,为病患节约抢救时间。
参考文献:
[1]常久魁,刘晓荣,郑建辉,等. NT-proBNP与H-FABP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6, 16(16):3154-3157.
[2]张淇,李辉,方开萱.个体化手术治疗对不同部位高血压性脑出血近期预后的影响[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6(12):762-763.
[3]邢浩,黄录茂,袁荣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与近期预后关系[J].安徽医学, 2016, 37(5):543-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