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香
摘要: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結合目前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机械识图》课程进行了微组织教学改革实践。通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评价分析,对《机械识图》课堂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关键词: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学质量
一、高职课堂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一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由若干要素组成[1],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因为教学包括两个方面——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不管哪个方面出现问题,或者两个方面步调不一致,都会极大的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要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才是最客观、合理的。
通过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分析其中的利弊因素,进而发扬有利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改进不利的方面,从而进一步促进高职教育教学。
二、“教师的教”的评价
1.教学内容设计合理。
老师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教学内容设计是否合理,教学工作页设计的内容选取合适,难易合适,量合适,载体合适,内容选取要符合课程目标,符合教学对象的接受水平。要分析教师的“教”是否是依据教学对象的学习特点、基础情况及接受能力等方面,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或者说,教师的“教”是否以学生学会为目的。学生是否确实学会了这堂课的知识点,是否能够做到会说、会写、会讲、会应用,要通过对各任务配套的测试来检验学习效果。
2.教学实施设计合理。
老师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来达到教会的目的呢,学生依据什么方法来学会呢。也就是教师采用哪些有效的方法掌控课堂。在教师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掌控下,使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引来学,使学生跟着自己走,学会本次课的知识点,达到教师本次课的设计目的,实现教学目标,从而取得更高的教学效率,完成了老师高效的教,学生进行了高效的学习。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目的就是能让学生听懂、学会。
《机械识图》课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及微组织教学法,教师在进行微教学讲解时,要时刻观察、关注学生,保证学生的注意力在自己这里,才继续往下讲。教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呈现重要的教学内容之前,教师应该让学生停止手头的活动,把注意力转移过来。教师要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一一确认,进而对出错的学生进行微组织纠错。教师要对学生学过的知识点经常重现,使得学生掌握得更扎实等。
三、“学生的学”的评价
教学考核有效性,是指是否有有效的考核方法,对教师“教的效率 ”和“学生学的效率”进行有效的测量,考核的效度和信度科学可靠,方法简便,表达方式清晰。微组织教学最后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需要对微组织教学质量有一个合理的考核,对于微组织教学质量的检测,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学生的学习效率如何,学生对本次课教学内容是否能完全掌握,是否会熟练运用,是检验教学质量的标准。
通过针对本次课的知识点、技能点设计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测试,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和熟练度。比如《机械识图》课程情境一任务1 — “尺规绘制并识读方形垫片平面图形”教学内容为例,检验任务1的前4学时的教学质量,用设计的针对此4学时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测试题和背着按照绘图标准画图样进行检验,考核都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通过学生“学的效率”来考核教师“教的效率”。如果考核效果好,说明教学内容设计及教学实施设计合理,否则要反思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的设计,进行改进。下面对任务1前4学时进行教学质量考核设计,如表格一。
如果用W=V/(V+F)×100%衡量此任务1的教学效率,设定当W1≥85%时,微组织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就是合格的。因为在机械制图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每次课的教学效率都远远低于这个数。每门课将前面基础打好,是后面学习的前提,本情境是制图课的开始,基础打牢很重要,测试之后,要对出错的知识点进行练习、强化,强化后要重新进行测试,第二次测试W2≥95%。即:关于情境一,第一次测试的W1≥85%,第二次测试的W2≥95%,那么本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实施设计是合理的,教学实践是成功的。这也是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后续学习,或者后面专业课的学习,不存在逻辑断点的保障。
四、《机械识图》行动导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按照《机械识图》课程的教学设计,在我校16机械班、17机械班进行了两轮微组织教学实践。对于情境一的学习,通过按照教学质量考核评价表,测得16机械班学习W1=87%,W2=96%,17机械班W1=89%,W2=97%。据此可评价,《机械识图》情境一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是成功的,教学是有效的。《机械识图》这门课的后续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仍然采用此方法,评价学生是否学会,从而来评价教师的教。从学生在后续课程学习的情况来看,《机械识图》这门课起到了打好前期学习基础的作用。综合起来,这种用测试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对《机械制图》课程来说,是最直接有效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石丽.高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研究[J].教学研究.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