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炳华
摘 要 数学源于生活,又要回归到生活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将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运用生活现象进行教学,让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让学生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从而有兴趣去学习。同时数学教师也应当注意到,生活实践不是数学的全部,我们不能仅仅是停留在生活的层面上去学习数学。但是我们可以以生活为手段,更好的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 数学;教育与生活;联系
中图分类号:C931.1,F2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5-0208-01
一、日常课堂教学中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时刻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因此,如果给数学定义一个功能的话,我认为应该是服务于生活。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将生活纳入学习中。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在出現以下两种情况:
(一)一些数学教师片面的认为,数学课堂教学就是教授数学知识,学生也仅仅是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分离开来,导致学生认为数学枯燥,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
(二)还有一些教师认识到数学应当联系生活进行教学,于是数学课堂就变成了仅仅是研究学生的生活,经常性的运用生活情境教学,而忽视了对数学知识的教授,导致学生不能把生活现象提升到数学的高度。
二、如何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数学是从生活中产生,但是通过过众多数学家的深入研究,又让数学高于生活。教师应当应新课标的要求,在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的同时,花更多的精力去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我们的生活中的那些现象是相关联的。
(一)数学离不开生活
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数学是数学家总结生活经验,通过大量的试验和研究才得出的成果,是对生活的精练和生活。如果没有生活,数学就不存在了。数学正是因为生活才能无穷无尽的发展和完善,是人类智慧的财富,是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保障。心理研究表明,还适当的生活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是应当依赖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变成看得见摸得到的实际物像。当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越接近,学生学习起来就越轻松。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学习内容适当的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在身边的亲密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二)数学离不开生活,但高于生活
很多年前听一位老人说过这样的话,数学没必要学的那么认真,会算数就行了,学深了也用上。尽管我不敢苟同老人的想法,但是老人有一句话说得很对,就是高层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就没那么紧密了。我们学习数学知识,不仅仅是为了会算数,而是为了丰富头脑,培养数学能力,通过所学的知识为生活生产服务。我们的数学教师也应当明确,数学教学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当仅仅只注重教学中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就偏向于研究数学的概念、法则、定理等,而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如果把数学与生活比喻成树木的根和叶,那么数学知识就是叶子,生活就是树根,叶子因为有了树根才能生长,树根因为有了树叶才能扎得更深,但是真正有观赏价值的还是叶子,所以,从数学的角度来说,相较于生活价值,数学知识还是更重要的。数学来自生活而又不仅仅是生活,数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生活仅仅是生活经验。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不同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知识,但是这却不是数学教学的最终要求。
(三)重视数学知识化
数学问题的来源有两种:一个是来自现实生活,另一个是来自数学本身。我们都知道,在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由于他们的知识储备不足,但是生活经验丰富,所以教师随便举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学生们就可以掌握知识,但是到了高年级,所学的知识不是生活实际可以表现出来的,这种情况下,教师就不能再盲目的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进行教学了。而是应当从数学内部引入,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因此,在数学的学习中,教师应当有所区分的联系生活进行教学,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这样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会让学生产生数学的恐惧感,不愿意去学习。教师不能只把数学停留在生活上,更应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小结
我们应当明确: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与知识化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离开生活的数学学习是不完整,离开数学的生活同样是不运转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正确把握数学知识化与生活化的关系,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也了解到数学学习的严谨。
参考文献:
[1]吕波.论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3).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张景菊.从“生活化”数学题目引出的一点思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