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劳模,培育新时代大学精神
——以东华大学为例

2018-04-04 04:06崔敏华
关键词:劳模劳动师生

沈 洁,崔敏华,陶 莉

(东华大学 档案馆,上海 201620)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习近平总书记以《左传》古语,为新时代劳模精神作生动注解。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能够汇聚强大正能量,推进社会认同并进行社会动员;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学而言,承继并宣扬劳动光荣、崇高、伟大和美丽的观念,则能够促进教育回归本质,进一步激发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释放其创造潜能,并且通过劳动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实现精彩人生。

一、 走进劳模,看劳模精神及其价值

东华大学自1951年建校至今,共获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个人表彰33人次,集体表彰6批次。从建校初期招收的纺织劳模班到各时期受到表彰的教学一线的劳模们,其身上展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传承并延续至今,深深烙上学校“崇德博学,砺志尚实”之精神。笔者通过档案资料查询、现场访谈,并辅以实物展览、新媒体推广等多种方式,组织师生走进劳模、总结劳模精神及其价值。虽然时代不同,审视、评价劳模的具体标准有别,不同劳模所体现的精神也会有其个性特点,或偏于奉献、或重于创新、或侧于合作,劳模精神具有时代的特性和个体的差异,但是,却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般价值(表1、表2)。

1. 劳模精神具体表现

(1) 担当与奉献。无论是沉首于数据实验,还是执鞭在三尺讲台,担当和奉献是劳模身上最耀眼的光芒。或“传道授业解惑”培养万千桃李,或以“顶天立地”的科研项目助推社会进步,劳模对教育事业的倾力付出亦是其个体对社会责任与担当的最生动诠释。将个体命运和国家、社会相联,将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社会发展相系,劳模敢做、愿做,做时代先锋、团队楷模。在利益、荣誉面前多退让少争抢、多担当少享受,在社会主义事业面前,他们一往无前,无私奉献,服务他人。

表1 东华大学建校以来获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表彰统计一览

表2 东华大学建校以来获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集体表彰一览

2. 批判与创新

社会的发展源于审视、怀疑、批判和创新,创新是社会发展最直接的动力。科学研究本身就是发现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重大科技奖项、各类发明创新专利以及高被引的知名期刊论文等,无不彰显着劳模们敢于突破常规和教条,以独创视域,理性研判专业前沿,探索未知领域的无畏精神。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劳模们以各专业领域为突破口,推动了整个社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搭建平台。

3. 执着与严谨

在学术思想上,劳模们独立开放,信马由缰,但是对于各自所钻研的领域,却又是专注而执着的。他们在怀疑中坚持,在困顿中坚守,在失败中站起,最终能够“守得云开见月明”。同时,他们又是严谨而认真的,因为科学容不得一丝含糊,任何细微的差距、不足,都可能导致无可预期甚至是无法挽回的错误。劳模精神就是专注而求精的工匠精神。

4. 合作与自律

在社会分工精细化的今天,团队合作对于工作的开展十分重要。劳模们敢为人先,引领团队并依托团队力量,群策群力,攻坚克难。在集体和个人、个人与个人关系处理中,劳模们低调而谦和,他们严格自律,心存敬畏,在积极发挥自身在团队中的牵引、带头作用的同时,努力调动团队力量并反哺团队发展,将团队进步视为自身发展。

(二) 劳模精神一般价值

1. 凝聚社会正能量

劳模精神积极、正面而向上。虽然劳模群体是多元的,劳模精神的具体表现也是多样的,但是劳模精神对于社会发展力量的整合在方向性上却是单一而积极的。劳模精神汇集、凝聚了社会发展所需的正能量,弘扬劳模精神即是鼓励一切道德的、一切向善的行为。

2. 推进社会劳动认同

劳模精神的弘扬,即是对劳动人民所展开的劳动价值的认可。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认为,“劳动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建立劳模评选制度,从普通而平凡的劳动者当中遴选劳动模范,以身示范。凝练劳模精神并广而颂之,其意义在于引导社会价值走向,树立人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社会财富观,推进社会对劳动及其价值的认同。社会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最终有利于稳定有序的社会秩序建构。

3. 有助于社会动员

标杆的树立在于引领社会模仿。我们在表彰劳模、宣扬劳模精神的同时,即是对劳模及其所具有的劳模精神的认可和鼓励。劳模们平凡而出彩的人生,他们在社会发展洪流中充分实现个体的价值,必将对社会产生榜样示范作用。劳模们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执着求索的工作态度、创新严谨的工作精神,必将调动师生员工工作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潜能。

二、 走进劳模,析新时代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并通过不断的积累、沉淀、总结所形成的群体意识。它为广大师生所认同,并奉为精神信仰和价值信念,既体现大学的办学方向和理念,又体现师生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新时代的大学精神应涵括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明德至善的人文情怀。它独立而批判,创新而进取,明理而为善,凝于事物却又化物于无形,润物却无声。而劳模正是新时代的大学人,是推动大学发展的中坚力量。

劳模们专心科研,执教育人,以自身的学识、道德去充实、感化师生。他们不仅是大学的建造者,更是大学精神的负载者、创造者和传承者。走进劳模,以劳模精神审视新时代大学精神,二者在价值取向上同向,在内涵上同质,在作用上互应同和。

(一) 劳模精神与新时代大学精神同向

大学为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科学的知识体系,它不仅以自身纯洁的德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更以积极的姿态改造着社会,是社会正向发展的推动者和捍卫者。新时代的大学精神至臻至善,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而劳模精神的一般价值可以凝聚社会正能量,劳模精神和新时代大学精神在价值取向上正向同行。

(二) 劳模精神与新时代大学精神同质

无论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还是大学要引导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善辩之,笃行之”,新时代大学精神都应涵括批判、创新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情怀。大学是知识的聚集地,是思想的交融所,批判带来对社会理性的反思和新知识、新价值的构建。大学在批判中创造新知识,构建新价值,推动实现新理想,而这也正是大学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劳模精神和大学精神在内涵上同质。

(三) 劳模精神与新时代大学精神同和

大学的发展,劳模精神在其中影响不辍。一代代劳模甘于奉献,敢为人先,不怕困苦,锐意进取,不仅为学校发展献智献力,而且宣传劳动的光荣、伟大和美丽,促进教育回归本质。劳模精神经时间演进,在祛除时代、个体特征后,得以慢慢沉淀,其内核最终融合、转化并承继为大学精神。劳模精神使大学精神更为丰满并更具生命力。同时,大学精神也以宽博胸怀,为劳模精神提供滋养土壤,大学精神肯定、吸纳劳模精神,与劳模精神在作用上互应同和。

三、 走进劳模,育新时代大学精神

正是因为劳模精神与新时代大学精神同向同质同和,通过走进劳模,可以实现劳模向普通劳动者的回归,向广大师生展示劳模们更为真实、立体的人生,拉近劳模、劳模精神与师生受众的距离,从而更为有效地实现大学精神的培育。

(一) 从符号到具象的转变

因着劳模及其精神的社会价值,关于劳模的宣传往往“脸谱化”,劳模精神已然衍生成为道德符号,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表征。而走进劳模,不论是通过邀请劳模讲述自身成长与奋斗历程,还是通过采访,深入挖掘劳模先进事迹,将劳模精神具象化为他们的真情、真事、真话,都将使劳模们步下神坛,实现“神”向“人”的转变,劳模是我们身边可亲的师长、可敬的同事、可爱的同学。劳模精神的具象化、立体化、生活化,可以增强我们对劳模精神的感知度和认同度。

(二) 从他者到自者的转变

大学生年轻而富有朝气,他们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趋向形成并稳定的关键阶段。走进劳模,劳动模范鲜活的事例和劳模精神所体现出来的示范张力,可以极大地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劳模精神不再是束之高阁、与己身无涉的彼岸花,而是通过自律和努力可以趋近并达成的。走进劳模,可以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学习劳模、弘扬劳模精神的热情。在劳模精神学习、大学精神传承与发展中,大学生成为积极有为的主体性存在,他们不再是精神灌输的对象,而是自为追寻的主人。

(三) 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变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在于立德树人。教育不仅要授予学生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和品性。走进劳模,可以让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劳模”这一身份存在的现实意义。劳模是标杆,是模范,但是他们已不再是纯粹的不可触及的道德标准和楷模。劳模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劳模创造了高于一般的工作标准和道德标准,但是他们却是在不断正确处理自身的挫折与困难中走向不平凡。他们的不平凡源于生活中的步步平凡,他们也曾困惑,也曾难于抉择。走进劳模,师生们可以直观了解劳模,感悟其精神,依据劳模的行为复刻出自身应对现实生活的具体实际行动,从而使得大学精神的主体——人的培养更具现实性。

猜你喜欢
劳模劳动师生
劳模在身边 服务你我他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