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银银,曾 空
(1、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湖北省高校党建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6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思政课教学的改革也迫在眉睫。高校要充分发挥立德树人这一重要任务,不是弱化而是强调了对思政课“亲和力”的要求。教育部长陈宝生指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正处在一个转折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这种“亲和力”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到教学考评,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教学的各个层面,都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备受学生欢迎和喜爱,是否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高校中一门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兼具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的三重特色,承担着帮助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任务。因此,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合理运用网络资源创新《概论》课教学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对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觉悟和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虽然党和国家在战略上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把它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普遍缺乏亲和力的问题比较突出,需要引起党和国家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教学过程刻板与课堂互动不足,任课教师缺乏亲和力。“传道、授业、解惑、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可当前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师和学生的距离用“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和你在一起,而你在低头看手机”这个网络段子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要有会讲、善讲“中国故事”的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释放出来的亲和力和魅力,直接关系到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好坏。但在实际生活当中,有些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责任心和亲和力,严重影响了思政课的育人功能。例如:有的教师一味地和学生套近乎、拉关系,却不注重自身道德品质的锤炼和知识储备的积累,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有些教师上课仅仅沉浸在个人的理论知识讲授和解说,直接忽略与学生的课间课下互动,下课一拍屁股就走人,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有的教师对合理运用网络资源存在误解,不能很好地将网络资源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甚至将为学生播放教学视频作为上课的主要内容,容易使学生滋生“思政课就是老师播放教学视频混时间、是毫无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等荒谬想法等。
(二)教材脱离实际和政治色彩浓厚,课程内容缺乏亲和力。目前高校使用的《概论》课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2015年修订版),是全国高校统一指定使用教材,汇集了学界许多知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们的智慧和心血。但即便是这样一本汇聚了集体智慧结晶的教材,也存在一些问题,同样影响着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如:教材的政治色彩比较浓厚,有些章节带有明显的政府工作报告的痕迹,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教材有些部分理论性较强,联系实际不够紧密,有些老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教材内容的精髓很容易“就理论讲理论”,学生听的一头雾水。面对这样一本含金量高却不怎么受欢迎的教材,除了期末考试、考研复习,很少有学生主动去翻看并学习教材内容,可见,思政课课程内容也存在着缺乏亲和力的问题,亟待推进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
(三)平白的直叙和乏味的讲解,教学方式缺乏亲和力。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表现的主要途径。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虽然涌现了一些颇具创新意味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网络新闻报道,江西的一所高校,一名教政治课的老教授为了让学生抬起头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决定将多年前学的“快板”带进课堂,把枯燥的政治课编成了朗朗上口的快板词使得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少有低头族。[1]这个事件启示我们,思政课教学治疗“低头族”,还需下味“猛药”,即教学方法缺乏亲和力的病症得“治”!同时,思政课教学也存在一些负面的现象,如有些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方式空洞、枯燥、呆板,学生不爱听旷课现象严重;有的教师专注自己的科研工作,对教学工作不够重视,不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更不能很好地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导致学生觉得思政课教学空洞乏味。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媒体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高校思政课改革需要日益迫切的今天,《概论》课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充分和合理运用网络资源,将其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不断改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强化教学内容,以提升思政课教学整体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一)网络资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减少和杜绝“低头族”。当今的大学生基本是“95后”,他们生长于网络发展迅猛的时代,对网络依赖程度之高也是前所未有。因此,除了吃饭、睡觉外,学生们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有事没事就抱着手机上网追剧、打游戏、购物、聊天等,思政课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在讲台上激情飞扬地讲课,学生在台下饱含热情地玩手机,最主要的原因是思政课教学缺乏亲和力。对于《概论》课教学而言,如果仅仅拘泥于课堂的教授和教材的表述,以上课点名签到、旷课扣分等强制手段强迫大学生上课,不仅效果甚微,还会引起学生的普遍不满和反感。在新媒体时代,可以充分运用网络资源的优势,以文本、视频、图片、Flash动画等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实现图文并茂、视听同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减少和杜绝“低头族”。
(二)网络资源能够增进不同院校间的切磋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在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推进下,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采用的是统一的教材,但各地的经济状况、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等参差不齐,导致不同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高校由于领导重视和财政支持力度较大,《概论》课开展地有声有色,比如添置新的教学配套硬件设备、购买教学参考资料、组织思政课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培训、鼓励实践教学等,有的高校则因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显得捉襟见肘。而网络则为不同高校、不同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和切磋的平台,如有些高校组织大批教学骨干和名师,整合教学资源,开展《概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制作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资料数据库等,还有一些网站上的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等,这些都成了可以共享的网络资源,为不同高校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网络资源能够丰富《概论》课教学内容,促进教学相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博大精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远不是一本《概论》课教材所能容纳的。其中包含着许多理论的诞生、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呈现和评价、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唯物史观等,仅让学生记住理论内容和概念结论,难以达到真正的育人功能。而网络资源则从不同角度再现了理论产生的历史情境,以特别的方式还原了更加立体和丰满的历史细节,能给学生提供一种更加直观的理论教学和情感熏陶。另外,一些高校开通了“《概论》课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设计、数据资料、文献汇编等,一些高校不断充实和建设教学网站,将课堂教学、网络课程、电子资源互相配合使用,建构起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自学兼顾的新的互动教学模式,提升了《概论》课的亲和力。
在一些人的眼中,《概论》课教学多是枯燥的教材、空洞的说教、严肃的面孔和乏味的讲授。在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如果能将网络资源巧妙运用于《概论》课的教学,灵活利用视频、图片、动画等形式,定能提升《概论》课的亲和力,使其妙趣横生、情趣盎然。
(一)灵活运用网上视频资源,提高《概论》课的直观性和生动性。纯粹理论的呈现虽然显得深刻莫测,但却晦涩难懂,让学生不易接受,但是网上一些视频资源,却生动形象地将枯燥的理论联系实际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教授的内容更加鲜活具有亲和力。例如:在讲授第一章第二节“毛泽东思想”时,可使用狸窝、爱剪辑等视频编辑器,将有关毛泽东同志的相关视频进行合理地剪辑处理后在课堂上播放,增进学生对毛泽东思想的整体认知;在讲授第一章第三节“邓小平理论”的部分时,可将历史纪录片《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与之相关的视频截取下来在课堂上播放,使学生们深刻领会领袖人物的风采和邓小平理论的魅力;在讲授第五章第一节时,可播放国家形象宣传片《Hi,I′m China》,通过视频中展现的正反两方面现实国情的对比,进而说明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表现及如何看待等。当然,在播放视频过程中,教师可适当介绍影片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观后讨论交流,鼓励他们撰写观后感,使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概论》课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最终提升其亲和力。
(二)合理运用网上数据资源,提高《概论》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任何一个课堂的呈现都是一场知识的输出,需要教师作精心设计、认真准备。《概论》课要提升自身的亲和力,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课,也需要任课教师加强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以准确、翔实的数据资源为依托,决不能无中生有、信口开河。在搜集整理资料过程中,图书馆、档案馆、资料室是必须去的地方,专著、历史文献、资料汇编等也是必须看的,但网上一些数据资源也为授课提供了便捷的支撑。例如:在讲授第六章第一、二节时,可搜集近几年我国GDP增长情况以及在世界排名的相关数据,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情况的数据,以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优越性,但要明确我国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提出的原因和具体举措;在讲授第十二章第一节时,可列举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相关数据资源,以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合理选取网上数据资源,融入《概论》课教学,会使所讲内容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让学生觉得思政课也是以理服人、以数据说话,绝非思政课老师的杜撰之作。
(三)充分运用网上图像资源,提高《概论》课的形象性和丰富性。“历史中那些真正的图片,是一张张藏宝图,珍藏着人类心灵的伟大秘密。按图索骥的过程,就是人类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的过程,是心灵的一次历险。”[2]随着多媒体课件在《概论》课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图像与文本的良好结合对喜欢猎奇、思维敏捷的大学生而言更具吸引力。在当前的《概论》课教学过程中,图像的呈现比教师的讲解和教材的表述更具直观性和表达力,使《概论》课的教学更加丰富和形象。例如:在讲授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时,可在课件中加入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图像,再现那段生动的历史,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意义以及遇到的困难、解决措施;在讲授第七章第一节时,可在课件中加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系列图片,以说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增强学生的国家和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加拥护党的领导;在讲授第九章第二节时,可给学生展示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近年来的大陆之行、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图片、“习马会”的图片等,以此说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以及中国军队有决心、有力量捍卫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等。
(四)大胆尝试“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提高《概论》课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慕课”是近年来新兴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模式,还有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也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它们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青睐。不论是“慕课”,还是“翻转课堂”都在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学习,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和积极性。先说说“慕课”,它是高校录制一系列课程的教学视频资源,推送丰富的学习资料,搭建学习检测和考评网络平台,学生可以在线自主选择所学课程、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实现了由“课上听课、课下作业”到“课下听课、课上作业”的重大转变。再来谈谈“翻转课堂”,也称“颠倒课堂”,是一种混合式、探究式教学模式,即学生课下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自主规划学习进展,可通过网上看视频、电子书、听博客等方式自主学习,并和教师、同学网上交流;课上则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一些重要难题。整个过程中,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因此,大力整合《概论》课教学资源,推进《概论》课慕课教学平台建设,提倡“翻转课堂”,积极发挥其“助学”功能。如清华大学的《概论》慕课,面向全球开课,包括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部分内容,引起国内外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在线学习;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概论》课的“翻转课堂”尝试,也都成效斐然。
总之,要彻底改变高校思政课“教师不愿讲、学生不爱听”的亲和力不高的局面还需长期艰难的探索,这个过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工作在一线的思政课教师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