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2018-07-24 06:47:06郭新玲刘向红屈文斌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专利成果

郭新玲 刘向红 屈文斌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2016年英国《自然》全球自然指数排行榜显示,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科研论文产出国家,年申请的专利数量也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但科技成果却迟迟难以变成反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真金白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为目前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推出新举措,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国家有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红包”发了一个又一个,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步入快车道。但针对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存在“重论文轻技术”“重研究轻推广”,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以及过去大量科研成果“睡大觉”的问题,如何挖掘科技奖励、专利、结题项目等,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服务社会功能,国家系列文件的出台,为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

(一)教师缺乏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对科技成果转化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认识上还存在误区。高职院校大多数教师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教学或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少量的科学技术研究也是单打独斗不成体系,教师普遍认为科技成果转化是本科院校,尤其是985、211院校享有的“专利”或“特权”,存在“高不可攀”的心理和“难以企及”的畏难情绪。不能全面认识科技成果转化的多样性问题,使高职院校教师缺乏科技成果转化意识,绝大多数教师只满足于搞课题研究、发表论文、申报专利,以达到提高职称的现实要求,对科技成果转化缺乏积极态度和主观能动性。二是缺少鼓励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在对全国高等院校“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中,影响因素排在前两位的是职称评定和教师考核,分别占78%和75%[2],而高职院校目前职称评定和教师科研量化考核也主要停留在发表论文数量、授权专利数量、项目立项和项目结题层面,缺少成果转化方面的鼓励激励制度,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造成部分有转化前景的科技成果待字闺中,专利也成为学校“专而不利”的“睡美人”。

(二)可转化的科技成果储备不足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多种形式,比如论文、著作、专利、项目、软件著作权、咨询报告以及政策建议、艺术创作、技术标准、装备或产品样机、衍生的科技型企业等,而在高职院校成果转化中以论文、著作、专利、项目、软件著作权等为主导方式。随着职称评定新办法和《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科研积分量化考核管理办法》等制度的建立,高职院校教师发表论文、申报项目和和获得专利的数量有了明显增加,但是排除低水平、重复研究,成果中很难出现“高档次”的研究成果。表1为某省专利授权数连续三年在高职院校排名第一的某高职院校近三年论文和专利统计情况。

表1 某高职院校近三年发表论文情况

从表中数据来看:平均年发表论文510篇,其中核心期刊211篇、科学技术研究方面论文93篇,分别只占论文总数的41.3%和18.1%。由此可见,教师发表论文的数量并不意味着科研投入能有足够的产出,存在大量的“泡沫”论文。在专利授权方面,成果数量多,专利产出少,具有应用前景可转化的发明专利仅占1.30%,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也是良莠不济,专利证书大部分都被束之高阁。

由于高职院校科研基础相对薄弱,涉及技术攻关的重大项目相对很少,因此论文和专利是目前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储备库,但从数据分析来看,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发表论文和申报专利的意识有所增强,论文和专利数储备量也不断增多,但高水平、高质量、具有推广前景和转化价值的研究成果却很少,标志性成果更少,因此导致出现许多“垃圾专利”,每年专利失效量也很大,造成高职院校可转化的科技成果储备量匮乏。

(三)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和专业化队伍缺失

国外通常建立有“工业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专业机构,这些机构的主要职能就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我国,普通本科院校有超过一半的高校设立了专门的转化机构,例如学校技术转移中心、与企业联合开发有技术转让联盟,而高职院校根本没有这些专门的成果转化机构。[2]

科技成果转化常常需要一批复合型人才来完成,他们不但需要了解市场需求,还要有足够的投入和很强的科研能力,对科研成果、市场、金融及转化的环节和渠道都有所了解,目前在高职院校这种专业人才凤毛麟角。

二、提高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策略

高职院校大多是由过去中专学校改制升格而成,科研基础和实力相对薄弱,具有推广价值或市场前景好的科技成果匮乏,教师更缺乏成果转化意识和主动性,如何把科技成果转化落实到高职院校自身可持续发展中,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难度相当大。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大力发展,教育部针对高职院校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相关人士对这项工作已进行了深入研究,有了初步构想。这里参考有关工作文件,谈一些个人粗浅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体制机制建设是前提

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师科技成果的评价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科技成果的评定主要以论文和专利成果形式体现,缺少对质量的有效评判。在科研量化考核具体的评价指标中,也往往是采用发表论文数量、科研经费到账数额、课题承担数目、专利授权数量等量化指标,忽视对成果的转化率、转化频次、利用率和专利转让出售等质量指标,这种过于简单的学术评价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助长了高职院校教师在学术研究方面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和学术不端行为的蔓延,也造成了科研评价的短视性,难以出现有重大价值的科研成果。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是高职院校科研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激发教师潜心专注某一领域不断深入研究的前提条件。

1.改革优化人事制度。首先,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应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在教师职称评审和年终考核过程中,在关注教师发表论文和科技成果数量的同时更应重视质量。其次,尝试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探索高职院校科研人员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双向流动机制,以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应用技术技能积累,为教师开展横向课题和应用技术研究提供长期合作的平台。再次,突破常规,大胆创新,出台措施文件,解决长期以来困扰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职称晋升通道窄的难题,为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能人”开辟“绿色通道”。

2.完善奖励激励制度。为激发高职院校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需要因地制宜配套多种奖励措施,除了物质激励外,还应不断建立精神激励、培训激励等形式多样的奖励举措。多样化的激励或奖励制度不但能够调动和激发教师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能使教师在某一专业或行业心无旁骛地投入科研,潜心持续深入地搞研究,多出成果,多出精品,才能为科技成果转化源源不断提供储备,从而快速提升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品牌。

3.建立宽容失败制度。一方面,对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或科研工作者授予先进称号、颁发奖状、奖章、大力表彰、进行宣传等,让科研专才或成果转化能人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鼓励教师科研动力,促进科研团队建设。另一方面,对成果研究和转化中出现失败的教师或者科研工作者应有相应宽容失败的制度。因为科学研究本身就具有探索性、创造性和不确定性,而且市场因素变化复杂,科技成果转化往往又周期长,结果也难以预料。

(二)环境氛围营造是条件

1.破除认识误区。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操作技能,强化职业院校特色,高职院校教师目前花大力气和精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改革,在夯实自身理论基础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与教师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应用技术技能积累具有异曲同工之效。

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服务,这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形式。所以,高职院校教师要认识到科研成果转化形式的多样性,克服只追求高大上成果转化形式的心理障碍,立足实际,从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或技术培训等做起,不断提高应用技术技能水平,并在某行业或专业领域持续深入地研究,为后续进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和资本化奠定一定基础。

2.开展项目筛选。针对学院在研或已结题的项目,开展项目筛选,加大横向课题的研究,加强应用类科技成果及具有应用前景专利成果信息的汇交力度,挖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潜力。对科技奖励、专利、结题项目等进行深入挖掘,编辑整理形成技术成果汇编,参加各种应用技术推广活动、科研成果发布和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等,拓展成果的转化途径,并通过转化过程了解市场需求,进一步开展项目筛选,对具有转化可能或市场认可度较高的成果,不断培育,进行小试、中试。

3.尝试混合所有制下成果转化协同机制。探索在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构建产学研共同体,与企业建设合作培训中心、合作研发平台、合作生产项目,把企业资源支持和学院专业设置对接,把学校资源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把企业应用技术引入教学,使高职教师与企业高级技工联合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并把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过程,指导实践,提升教师技术研发能力,在混合所有制下探索并形成高职院校边研究、边实践、边转化“沿途下蛋”的成果转化路径。

(三)人才培养是关键

1.发挥高层次人才科研和成果转化潜力。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近几年各高职院校每年都新近博士人才,这不但是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处于科研队伍入口处,承担着蓄水池、后备军的功能。如何持续激发博士生的科研热情,充分调动学院二、三级教授的科研动力,不断挖掘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科研潜力,建设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的科研梯度是高职院校自身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博士学位论文既是博士生前期成果的总结,也是未来几年科研成果的核心内容,为博士生后续从事科研奠定坚实的基础。高职院校应以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名师工作室”“工程中心”为依托,结合学校特点、专业发展和博士研究方向等实际,打破专业壁垒,在全院面向年轻博士、高职称人才组建教学研究共同体,使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工作从单线作战向协同合作转变,不断优化教师结构,凝练科研方向,形成较为集中的科研方向和有竞争力的科研特色,并通过技术咨询、技术改造、技术推广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再在服务中寻找应用技术研发课题加以研究和实践,持续激发高层次人才的科研潜力,最终打造一支专业知识过硬、科研能力强的应用技术研发领军人物,带动科研团队建设,在此基础上,不断培养成果转化方面的专业人才。

2.强化教师技术技能积累和应用技术研发能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功能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从事和开发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很少,所以,高职院校教师要把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和提高应用技术研发能力作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突破口。

立足校内,着眼校内实训设备,强化对外培训服务功能。高职院校示范建设过程建成的技术训练中心,一般都集教学、科研、生产功能于一体,能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和员工技能鉴定等服务,也可以为行业中小企业科研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学校应不断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借助“××省科技统筹资源中心”等平台,使学校先进制造设备等资源实现共享,充分发挥校内高性能实训设备的利用率,不但可以强化教师的对外服务能力,而且也使教师从单一培养向多重锤炼转变,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素质和社会服务能力。

与地方政府或企业密切联系,搭建多个平台,扩展项目申报渠道和技术服务范围,让高职院校教师走出校门,在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不断加强教师技术技能积累和应用技术研发能力。比如:借助各级科学技术协会,利用“××市科技咨询服务中心”这个平台,实现优秀科技人员推广应用一站式服务,使学校老师与相关企业签订“一对一”帮扶协议,为区域内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借助各级科技局“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小企业促进局”等平台,通过“双向选择、技术对接”的形式,使学校教师担任“××市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升区域内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也提高了教师应用技术技能积累和研发能力。

三、结语

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职院校,要持续加大科教融合力度,加强教师应用技术的传承、应用研发能力和应用技术技能积累[3,4],深刻认识和把握高职院校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的新任务、新特点,打通高职院校科技成果与经济结合的通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社会服务功能,使国家发放的政策“红包”打开落地,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中国制造2025。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专利成果
专利
水运工程(2022年7期)2022-07-29 08:37:38
工大成果
发明与专利
传感器世界(2019年4期)2019-06-26 09:58:44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商周刊(2019年1期)2019-01-31 02:36:24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16
科技成果
航天器工程(2014年6期)2014-03-11 16:36:16
科技成果
航天器工程(2014年5期)2014-03-11 16:36:03
科技成果
航天器工程(2014年4期)2014-03-11 16:3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