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云清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心理健康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幸福生活的开端,没有全国人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社会可言。关于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十八大以来就围绕这一主题,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并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习总书记强调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在《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2030纲要》等文件中也明确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与相关理论技术的基础性研究,提高生活质量。由此可见,党中央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服务。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和经济全球化加快,快节奏的生活和巨大的竞争压力,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日益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在各种影响下一些贫困大学生产生了困惑与迷茫,导致了心理冲突与失衡,出现了自卑、自杀、人际交往障碍、学习倦怠、就业困惑等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帮助消除,不仅会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破坏民族的凝聚力,也会对社会的稳定带来影响。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就是指根据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以心理服务需求为向导,运用专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心理咨询、治疗和危机干预,以预防或减少心理行为问题,以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和提高幸福感。加强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是一项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心理健康是人的基本需要。贫困大学生正处于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当中的成年早期阶段(18~25岁),虽然身体各系统的生理机能都达到最佳状态并走向成熟,但心理却还没有到达成熟稳定的水平。这一阶段的贫困大学生心智还未成熟,社会经验处于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阶段,也是身心发生急剧变化的阶段。在这一重要的人生转折阶段,贫困大学生们必然会面临各种心理困惑与冲突,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解决,就会影响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是贫困大学生当前心理状况的需要。
高校实行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是相互联系的,是渗透到各方面当中的,心理素质发展状况可以促进或制约其他方面素质的发展。雷烈奥·佩西指出:“未来是以个人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方法技巧,对教育工作者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和进行德育工作提供借鉴。心理健康服务中的尊重、接纳和共情等方法技巧,可以让教育工作者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和看待学生的行为和问题,有效改善师生关系与提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才能真正实现之一目标。所以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是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需要。
国家的繁荣富强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与奉献。贫困大学生是我国社会群体中高层次人才,是先进文化和生产力的传播者,是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和技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精神财富。人的心理健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会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理性平和的心态、坚强的毅力和懂得判断是非曲折,才会能与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
心理健康服务在我国兴起比较晚,但经过不断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可观的成果。目前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在摸索过程中也发现存一些主要问题。
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建设在隶属关系、名称、设备条件、师资力量和场所上没有统一的规范。没有独立的心理服务机构,隶属关系复杂,有隶属于学工部的,也有属于校医院的。在名称上每个高校都有不一样的名称,有的叫“大学生发展研究中心与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也有叫“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心理辅导室”等的。虽然有些高校的物质条件相对充足,但总体来说,许多服务机构的硬件设施还不够完善,场地狭小,师资力量不足。不规范主要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没有专项的活动经费,许多活动就会受到限制,一旦需要活动经费,则需要东申请,西报告。如此种种,服务的效果和质量就会受到影响。
由于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加上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对象、任务、方法、意义等观念认识不足,认为只有心理疾病的人才会需要去心理咨询治疗。也会导致一些贫困大学生产生顾虑: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问题,遭受同学和老师异样的眼光和评价而不敢踏入咨询室。对心理健康服务缺乏足够的认识,一方面会造成贫困大学生对自身心理问题的忽视,另一方面还会让学校领导不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心理健康服务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国外对服务人员的要求很高,在从业资格考核方面也是相当的严格。我国高校缺少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而且担任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多数是非专业工作人员,即非专业的心理老师。辅导员或其他的教育工作者也充当着心理辅导老师,高校的工作量本来就大,还要身兼数职,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这就使得他们无法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同时也极容易发生角色混淆。对于一些没有经过专门的心理学学习和培训考核的,如果对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或困惑,盲目开展心理辅导,服务品质和服务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服务形式,有助于心理健康服务融入到贫困大学生生活的各方面,更易于取得显著地成效。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大多是传统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形式,只要是属于心理范畴的问题,对来访者都来者不拒,去者不留,谈话也是主要的服务方法和手段,很少借助心理测量、沙盘等方法,对于来访者尽可能给予支持,让其感到服务舒心,服务过后很少追踪回访。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服务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全面整合高校的资源,为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高校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服务的建设,在经费投入上要适当地给予倾斜,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规范心理服务模式,加大一些硬件基础设施的投入如宣泄室、沙盘室、测验室等,同时还应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老师。发挥服务平台的作用,为高校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辅导)营造良好的环境,让有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有地方、有对象可以倾诉和宣泄,心理问题从而得到解决。
贫困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对相关的基本知识不够了解,对于自己出现心理问题也不懂得如何去预防、调节、治疗。对此,高校要用贫困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微博、微信、易班等网络服务平台,将心理健康宣传教育融入到贫困大学生的生活中去,做到润物细无声。与此同时,心理辅导老师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严守来访者的信息,除保密例外。
心理健康服务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学科,而最关键的就是心理辅导老师这一角色,心理辅导老师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服务效果和质量。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对服务人才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所以,高校要大力引进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形成奖励机制,留住资深的专业老师。同时加大对现有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培养力度,定期组织学习培训活动,形成考核制度,提高心理辅导老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充分地发挥心理辅导老师在育心和育人这方面的优势,强化心理健康服务中的人文关怀。
心理健康服务是一项助人的职业,高校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只是协助贫困大学生解决问题并在今后遇到的问题中学会自助。高校应及时对新入学的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普查,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预防出现心理问题。当贫困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心理辅导老师要及时进行干预治疗,防止问题的泛化。后期还应该进行追踪调查,了解治疗是否有效,并进行详细的记录归档。高校里的心理健康服务一般是一对一的、面对面的咨询服务,应根据贫困生的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高校可以针对贫困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邀请专家为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服务专题讲座,内容可以是围绕他们所面临的学业、就业、恋爱、家庭关系等等问题展开,不仅可以普及心理健康服务有关知识,也可以更好的预防心理疾病。其次,通过报名筛选,对有类似问题的贫困大学生,可以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让贫困大学生在良好的团体氛围中,通过相互交流,将心中的不良情绪宣泄出来,或改变不良认知和行为、获得支持等。最后,以每年的“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为契机,通过各种形式,例如心理情境剧、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征文等活动,引导贫困大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日益追求美好生活需要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而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贫困大学生比同辈群体更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贫困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而高校作为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地,肩负着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使命,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服务还存在一些问题,高校贫困大学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完善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加大经费投入,规范服务机构、加强宣传教育和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服务形式,为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国家和高校对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重视,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会有“质”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