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59)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城市更新作为一种土地再利用、城市再开发的过程,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起着重大作用,无疑要在生态指导方针下进行。工业遗产是城市中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由于本身形态、功能、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对此进行可持续改造的必要性不容忽视,本文着重从可持续发展利用角度探讨如何更好保护利用工业遗产。
城市更新运动起源于西方二战后大规模的城市推倒重建式更新活动,“urban regeneration”一词最早是指西方尤其是英国在经历全球产业链转移后衰败旧工业城市的一种城市复兴策略[1],以及其他激活城市发展,加快经济发展,优化城市面貌的活动。
随着“全球化”和“地方化”的不断深化,城市更新的各项活动受到多个国家的紧密关注,自从中国城市化突破50%以来,城市更新也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点。不少学者认为: 中国城市总体上已失去继续大规模扩张的需求,同时在产业、环境、社会等多方面积累的矛盾已成为对城市持续发展的巨大制约;因此,未来的城市建设整体上“增长主义”主导的城市扩张在走向终结,城市发展的重点将由“城市扩张” 转向“城市更新”[2]。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更新也不断延伸出更广泛的内容,从旧城改造到城中村改造,现阶段,生态是中国以及全球发展的主题,因此城市更新的策略也要融入更多生态以及文化的改进措施。
(一)工业遗产利用方式及主要问题。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外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研究开始苏醒,中国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则是近些年才逐渐被人们关注的课题,也渐渐有了一些较为成功的案例,纵观国内外,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模式:
(1)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工业遗产为基础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是将工业遗产的保护改造成具有文化、艺术、商业等相结合的园区,有利于工业文化遗产得到很好保护,促进了城市工业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同时还可打造成城市的地标,从而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2)城市公共空间:有的工业遗产会处于城市中人流相对集中的地段,周边设施功能健全,交通便利且为大多市民熟知,因而借此打造城市公共空间可以成功激活废弃地的活力,提升土地利用率,优化城市环境。
(3)工业旅游综合模式:工业遗产旅游是一种新型遗产旅游,它以传统的工业文明和工业文化为旅游吸引物的,通过强调区域整体上的文化体验和具体的古工业建筑吸引旅游者,文化旅游是工业遗产旅游的基本特性[3]。因此,工业遗产旅游应该致力于反映传统工业文化、特色工业流程、工人生活方式等充满年代色彩、工业气息的文化,才能体现出工业遗产成为旅游产品时的工业文化内涵。
(4)博物馆:作为工业遗产保护的模式之一, 这类博物馆在欧洲受到推崇, 并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成为当代国际博物馆发展的一个新潮流[4]。工业遗产博物馆的建立, 对近现代一些重要工业遗存实施了有效保护,反映了企业保护工业遗产、承担起利用工业遗产资源发展城市经济、造福于民的社会责任。
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工业遗产的利用意义,但由于观念方面的落后,导致其对老工业遗产所具备的价值认识程度上表现出明显的不足之处,进而在具体改造利用中越来越多的盲目模仿改造出现,人们更多的是把它当做商业的基地。在当今可持续发展大背景下对其可持续利用方面很是欠缺,加强可持续改造利用是当务之急,是更好地保护利用工业遗产的主要方式。
(二)可持续改造方式。一个更新项目的成功与否是看是否能够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及环境优化的多目标更新,目前流行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更新策略,主要是针对内城衰退等问题,提出通过发展住宅提高城市生活多样性,尤其是利用夜晚的休闲、娱乐产业促进市中心夜晚经济活力,使市中心更新呈现社会生活多样化的可持续复兴[5]。对于工业遗产的可持续改造主要从建筑、植物、文化三个方面叙述。
(1)工业建筑形象尽量保留。广州“红砖厂”工厂是国内著名的工业遗产改造项目,其中的大量建筑得到很好保留,还几乎完全保留原厂区的街道风貌,充分尊重其历史文化价值。工业遗产中特别是工业生产的加工房、陈列室、工人生活公寓等,是工业遗产中最能体现出工厂记忆的事物,在可持续发展观下,提倡对工业建筑进行保留改造,对于荒废特别严重建筑可采用拆除或维护利用,对于其他建筑尽量保留原有面貌及原有功能来设计,突出工厂的工业记忆。
(2)植物生态设计与工业气息吻合。工厂中原有植物景观大多呈现杂乱或荒芜的景象,由于环境的破坏生长状况较差,且由于工厂本身环境条件原因,植物景观会较为不足。中山岐江公园中的设计中就保留了场地原有的大乔木榕树,且水边处的驳岸、植物配置等方面也完全符合自然、生态的原则。植物在生态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场地生态景观要合理运用植物使雨水得到更好的下渗回收再利用;同时还要考虑工业形象通过植物体现出吻合的工业感。
(3)注重工业文化的延续。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构筑物被主要改造成了工业景观博物馆、文化娱乐设施等,其交通系统也被再利用,成为融入到现代城市生活中的独特建筑空间。这些工业设施及构筑物具有特殊的工业历史文化内涵和技术美学特征,对这些构筑物进行再利用,可以减少了对于新型材料的大量使用。当今工业遗产具体改造中可以通过对工业生产流程重现来创造出不一样的空间体验、通过具有标识性建筑突出工业主题、注重工业遗产中非物质内容(精神和价值观)保护等措施来突出工业文化。
综上所述,城市更新是一个复杂又漫长的过程,因此,有必要针对具备珍贵价值的工业废弃地实施改造计划,以此来促使其各项价值功能得以复兴,最终实现再利用的目标[6]。目前我国对于工业遗产的更新改造还仍处于起步阶段,改造方向、改造方法等仍需要不断地摸索和实践,因此,工业遗产中可持续设计值得引起工业遗产规划设计者和政府群众的足够重视,深层次地挖掘可持续改造方式,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更优化的方式。
[1]严若谷,周素红,闫小培. 城市更新之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08):947-955.
[2]杨震. 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英国经验及其对中国的镜鉴[J]. 城市规划学刊,2016,(01):88-98.
[3]刘静江. 论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D].湘潭大学,2006.
[4]吕建昌. 我国近现代工业遗产博物馆发展对策思考[J]. 中国博物馆,2012,(01):52-57.
[5]Kocabas A. Urban conservation in Istanbul: Evaluationand re-conceptualization.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06, 30(1): 107-126.
[6]赵健. 城市更新——工业遗产的改造与复兴[J]. 江西建材,2017,(21):42+45.
福建质量管理2018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