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视阈下大学生政治文化体系建构

2018-04-04 02:13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价值观政治传统

苗 雪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4)

政治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以国家为界域,社会成员对社会主流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价值体系的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大学生政治文化是处于大学阶段的社会成员对社会主流政治文化的政治认知和政治心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下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新征程。依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构大学生政治文化体系,能够促进大学生建构符合社会主流政治文化需要的政治文化体系,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一、大学生政治文化思想的二元化特质

大学生的政治文化思想状况总体上来说是积极向上的,能够对国家政治制度、主流社会文化产生认同感,但也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文化思想仍然存在着二元化的特征。

(一)政治文化认知层面理性与功利性的二元化

大学生对政治文化的认知是基于自身对社会主流政治文化、政治现象、政治制度、政治问题等方面的观点和看法。2016年,教育部采用问卷调查与座谈访谈相结合、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向好的良好态势。大学生高度认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广大高校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和期待。[1]在南海争端、萨德事件等关乎国家尊严、利益的问题上,大学生表现出高昂的爱国热情和正确的义利观。然而,由于正处在大学阶段的学生思想成熟度不高、政治心理稳定性差,很容易受到外界诸种因素的干扰而出现功利性的政治认知状况。在面对入党动机问题时,部分大学生出于自身升学、就业、获取荣誉等方面因素的考虑而选择申请入党,并不是单纯地出于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仰或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政治认同,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色彩。

(二)政治文化行为层面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二元化

大学生的政治文化认知程度的外化表象就是大学生的政治文化行为。当代大学生正在经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感知中国历经几十年间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崛起,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所以在内心深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和中国先进文化是认可的,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本位思想和集体主义观念,能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部建设、参与三扶一支项目,渴望有机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在面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面对多元化文化冲击带来的思想入侵,部分大学生会出现知行脱节的情况。部分大学生既认可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国家的政治指导思想,同时在个人信仰方面又存在科学、宗教兼容的状况。面对社会上出现的腐败问题,一方面希望国家能够采取有力措施严惩,另一方面不少大学生对校园生活中存在的轻腐败现象又表示可以容忍。支持国家支农、支教政策,但当个人面临选择时却存在退却的心理。在口头上抒发着爱国、爱党、爱民族的政治情怀,但个人的言行举止风格依旧在哈韩哈日,乐此不疲地庆祝着西方的节日。

(三)政治文化态度层面热情与淡漠的二元化

当代大学生对待政治文化的态度呈现出热情与冷漠两种趋向。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进一步坚定,对党和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普遍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热点事件,高度评价党和国家在应对国际事务及处理国内复杂问题中的表现。2016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九成以上的学生对“习近平总书记赴美、英等多国进行国事访问,开启中国大外交时代”“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北京成功申获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表示关注[2],表现出比较强烈的政治热情和政治兴趣,有参政议政的意愿。然而,也有部分大学生表现出极度冷漠的政治态度,认为政治是政治家的事情,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面对党内存在的党风党纪问题、国外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政治和平演变策略,有的大学生认为与自己无关,表现得过于冷漠,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和争议性话题缺乏“围观”的政治勇气。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内涵意蕴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思想积淀,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掌握着我国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实现了三者的和谐统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统一

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中居于中轴地位的思想价值,是社会文化发展走向的风向标,凝聚着社会成员的意志和共识,是社会安定有序的奠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我国政治社会生活中引领思想文化的灵魂,贯穿了爱国主义情怀、道德价值引领、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

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在国家富裕强大的物质基础上,要求国家在上层建筑方面实现民主、文明、和谐。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以强大的物质文明为前提和保证,同时又会进一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从而在国家层面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统一。

自由、平等是基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理论建构的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要求社会在自由平等的前提下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同时强调人的自由发展是在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之下得以实现的。社会法治体系完备、社会公正民主,又可以促进个体更好地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进而在社会层面实现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和谐统一。

爱国主义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永恒主题贯穿始终。在面对国家危亡、不轨之徒图谋破坏民族团结、分裂国家时,舍生取义、保家卫国、旗帜鲜明地拥护祖国统一、捍卫民族团结就是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爱国主义的最好诠释。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与“魂”的和谐统一

任何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过程中都会形成独具本民族特色的思想文化精华,即民族文化。文化具有传承性,任何时期的文化都是在继承以往优秀思想文化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的最绚烂多彩的文化精髓。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积淀作用,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唯一在几千年的历史岁月中将中国文化传承至今的古文明国家。历经朝代更迭、外来入侵,历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强健的文化实力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国精神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的文化脊梁。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第十次集体学习及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在山东考察工作时,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等多种场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治思想地位予以肯定:“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根基和灵魂,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族忧患意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个人修身意识;“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的坚定意志;“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审慎品格;“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责任担当;“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的政治观;“民为邦本,政得其民”的民本思想;“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廉政思想。

(三)意识形态领域党性与人民性的和谐统一

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下,受社会生产关系的影响,意识形态是社会和个体的思想观念特质的集合,映射在社会政治制度、思想文化领域、经济制度、道德宗教哲学领域中。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的意识形态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开班仪式的重要讲话中,都明确指出:旗帜鲜明的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政治任务。

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就是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性是国家的根本性质。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性与国家的人民性是统一的,二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也就是坚持党性,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因此,必须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5]坚持党性,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宣传治国理政的思想和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人民性,就是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将为人民谋幸福、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考量国家发展的根本标准。同时,坚持人民性,在意识形态领域丰富人民的思想文化生活,弘扬主旋律,把控思想宣传的主阵地,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发挥群众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促进国家的发展,坚守党性宗旨。

三、依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构大学生政治文化体系路径

2017年12月教育部颁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文化育人作为高校质量提升体系之一,要求“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6]。契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构大学生政治文化体系的必由之路。

(一)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大学生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习近平在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中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明确指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着眼点,指引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在大学校园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中,全方位把控大学生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首先应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融入到思政课堂中,培养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政治认同感。思政教师应发挥导引性作用,以个人的政治思想情操、人格道德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帮助大学生摆正政治态度,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增强学生的“向师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其次,在校园中利用宣传橱窗、新闻展板、校园广播、横幅标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营造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政治文化活动,围绕中国梦、十九大精神学习开展主题演讲、知识竞赛、手抄报、文艺表演,寓教育于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摒弃枯燥的政治说教。最后,依托地域红色文化,加强校外德育基地建设,拓宽大学生接受政治文化教育的渠道。德育基地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通过实物展示的视觉冲击感带来的环境氛围,很容易让学生深入到历史场景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引起思想共鸣,产生心灵碰撞,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政治文化教育目的。

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管理制度建设中。在学生工作管理手册中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在制度层面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予以规范。树立“大思政”的管理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各专业课堂教学中,转变“思政教育思政教师一家独奏”的思想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仪式感,建设礼仪制度。契合国家重大节日开展主题教育,通过纪念日、传统节日庆典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在校园内部建立礼仪制度,如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和开展国旗下的演讲活动,入团入党宣誓仪式,将社会主流政治文化融入到这些带有仪式感的活动中,从而为学生搭建学习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阔平台。

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舆论导向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心,西方意识形态的强势入侵、分裂势力的舆论蛊惑、互联网的迅速崛起、文化渠道的多元化都增加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性和紧迫感。把控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是牢牢掌握大学生政治文化思想工作的根本。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抵御外来思想文化入侵的能力,学校宣传工作人员和思政课教师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要确保新闻舆论导向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相一致,“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7]

(二)多渠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营造校园学习传统文化氛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对善恶、美丑、义利、荣辱等政治价值标准的衡量与研判,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思想深处。作为炎黄子孙,当代大学生的骨子里依旧流淌着民族血脉。主动发掘埋藏在大学生思想深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能够发挥出巨大的政治文化教育潜力。习近平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我们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源,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在国际舆论中大肆渲染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唱衰”中国的复杂形势,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魅力、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文化的有力抓手。孔子学院已经成为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名片,向全世界喜欢中国文化、有意愿了解中国故事的人揭开中国的神秘面纱,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然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脉和灵魂,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创造性地转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给养。

开设传播传统文化的德育课程。在德育课程中,高校普遍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设有中文等相关专业的学校中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专业课程,其他专业则以选修课的形式增设传统文化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以课程的形式进入学生的视野,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增强学习自觉性;另一方面为喜好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生提供了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良好渠道,满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渴望。

注重传统文化节日的主题文化宣传,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将传统文化深入学生心中。在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传统文化节日中开展主题文化宣传活动,如在中秋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主题班会、文艺表演,帮助学生学会感恩生活、感恩父母;在重阳节组织学生开展爱老敬老活动,带领学生去敬老院为老年人表演节目、打扫卫生,在实践中了解节日的真实意义;在孔子诞辰纪念日开展传统文化诵读等活动,以此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感染力。

组建以学习、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社团。学生社团是学生依据共同的兴趣爱好组建的团体组织。组建传统文化类型的社团,将喜好传统文化的学生组织起来,并配有专业的老师进社团指导工作。依托社团开展围绕传统文化的相关活动,如以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话剧、专家讲座等多形式多角度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可以开辟传统文化主题网站,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名人讲堂、传统文化小知识置于网页进行宣传,还可以开辟互动窗口,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向好[EB/OL].(2016-05-31)[2018-04-30]http://www.moe.edu.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605/t20160531_247095.html.

[3][5][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1,193,194.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64.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5)[2018-04-30].http://www.moe.edu.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猜你喜欢
价值观政治传统
我的价值观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