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乾帅
(江苏省姜堰中学,江苏姜堰 225500)
做鞋子的材料通常有纤维、皮革、橡胶、塑料、布料等,在选购鞋时,要对鞋的材料作为考量鞋子质量好坏的关键,它关乎身体健康等问题。正常每个人每天都要穿鞋子10 h以上,所以,对于鞋子的选择尤其重要。不单单是款式、品牌、价格,更为重要的是舒适、合脚、健康,才是王道。穿对鞋子,可以给人的行走带来方便,使人精神愉悦,提高办事效率,降低患病概率。相反,由于鞋子没有穿对,会给身体带来一些危害。久穿一双劣质鞋子,容易导致走路不便,长期会给身体带来一些疾病。儿童和未成年人,不注意鞋子的选择,容易导致身体出现脊柱侧斜,引发扁平足,诱发佝偻等疾病。中老年人在鞋子没有选对时,往往会出现足部疾病,容易引发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疾病。青少年和学生由于活动多,运动量大,长期穿一双鞋或鞋底较硬的鞋子,易使脚部受压和摩擦,皮肤增厚出现鸡眼等疾病。那么,在日常怎样穿对鞋子,真正发挥好鞋子的康复健体作用呢?该文就此做一粗浅的探讨。
足部疲劳。鞋底缺失弹性时,会造成足部的缓冲力减弱。根据物理力学原理,人体通过鞋底对地面发生的作用力,会受到大小相等的力传输到人体脚板上,在摩擦力的作用下,才完成了前进或站立等动作。当鞋子硬度过大,或者鞋底厚度过薄时,弹性非常微弱,在高强度的运动下,人会感到足部非常疲劳。
前足疼痛。穿高跟鞋时出现此问题较多,当鞋底长与鞋跟高之比小于3时,人体的重量会前移,随着长与高的比例不断增大,身体重量前移得就越大,前足受到鞋子的挤压会跟着增大,足弓出现受力不匀,长期会出现脚趾红肿,前足疼痛,严重时会导致足部发生病变,诱发其他身体出现疾病。
因细菌原因产生的足部疾病问题。此类多数发生在胶鞋、靴子、人造革鞋子上,人长期穿此类鞋,鞋子透气性能差,鞋内潮湿,极易滋生细菌引发足部疾病,常发疾病有灰指甲、烂脚丫、脚癣、真菌性皮炎等。
因鞋子材料产生过敏引起的问题。此类原因是做鞋使用的材料质量不好引发的,尤其在夏天,长时间穿着此类材料做成的鞋子,鞋里料破损,此时穿着很薄的丝袜或光脚直接穿鞋走路时,做鞋用的橡胶与脚直接接触,脚部过敏感染,容易出现皮肤红肿、湿疹、水疱、接触性皮炎等疾病。
因鞋膛原因产生的足部疾病问题。足部受力最理想的状况是压力均匀分布,但受环境、鞋子型号等因素影响,不可能穿到受力均匀的鞋子。同时,由于各个体出汗量、走路姿势、行走距离远近等诸多因素会导致受力不匀。鞋子穿久后也会出现变形,脚部受到的来自身体的压力就会不均匀,当脚长期处在受力不均的情况下,就会导致足部出现脚趾痛、足外翻、鸡眼、足底筋膜炎、扁平足等疾病。
当脚部出现问题时,会影响或诱发身体其他部位发生病变出现疾病。当鞋子保暖性差时,冬季脚部易着凉,会引发腰疼、胃疼、腿疼,抵抗力差的人还会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引起伤风、支气管炎、气管肥大、肺炎等疾病。当鞋子过紧过小时,脚趾受到鞋前端的挤压容易出现脚趾畸形,脚掌生长鸡眼等疾病。脚部末梢血液流通不畅,局部供血不足,出现末梢循环障碍,引发神经性疼痛。严重时,会引起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脊柱疼痛等疾病。
脚担负着人体站立,完成行走,带动身体活动等多种功能的重要任务,是人体走路的必要器官,鞋子在保护足部的保暖、保健和免受外伤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鞋子没有穿对时,也会给足部和身体带来损伤,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脚对人体的承重主要靠脚跟、前脚掌来完成,骨骼主要有脚部根骨、大拇趾骨底和小拇趾骨底,三点构成了脚步的三角支架用于支撑身体,足弓部位承受了人体的少部分重量。
当鞋底过硬时,脚每次着地受到地面的冲击得不到有效缓解,作用到脚部后,容易引起足弓下陷,导致膝关节和腰部疼痛。高跟鞋使人体重心上移,原来由脚跟承担的体重会前移集中到前脚掌上,根据人体力学杠杆原理[1],足弓此时承受的压力会呈直线上升。较小的鞋跟对地面的压强会增加到正常的4倍高达20 000 Pa以上,力作用是相互性的,稍有不慎这些力就会通过鞋传递到脚上,发生脚部扭伤,韧带拉伤,关节肿痛等。同样,当鞋底过薄过软时,缓冲能量转化的能力会很弱,长时间走路会使足弓塌陷,路途走远时脚底缺乏支撑,就会容易产生疲劳,足弓塌陷后不及时康复训练就难以恢复,带病上岗恶性循环,严重时会出现脚趾外翻、足底筋膜炎、扁平足等疾病。
正常情况下,组成人体的206块骨骼完成了人体运动,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和大脑,储藏矿物质,生成血细胞等重要任务。脚部的26块骨骼是人体骨骼最底下的基石,如果基石出现了偏差,上面180块骨骼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发生坍塌。所以,如果脚部出了问题,人在活动中就会导致小腿胫骨过度旋转,给膝关节部的韧带和肌肉组织带来额外的压力出现损伤。如果脚部的病灶问题不及时处置,胫骨过度旋转会给膝关节及相连组织带来持续的压迫,导致关节和韧带部位损伤,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关节胀痛、腰椎间盘突出、扭伤等就是这么产生的。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对人的脚部疾病与鞋子相关联性问题做过一项统计,发现人的脚部疾病中有64%源于穿鞋不当,所以,鞋子穿得不对,对人体本身来说则是一种伤害。如果出现先天性脚部、脊柱等方面的疾病,后天通过专门设计的鞋子进行矫正刺激和康复训练,可以得到有效治疗。当患有脊椎病时,通过穿负跟鞋,或赤脚将前脚掌部位垫高站立进行康复练习,可使腰部保护直立,减小腰椎前凸,使人体重心前移,减小腰椎曲度,从而达到减轻突出物对神经和脊髓的压迫,能有效减轻病症的疼痛。
从人体解剖学可知,人的足部存在着人体内脏器官的反射区,连接神经脉络包括脾经、肾经、肝经、胆经、胃经及膀胱经等有12条之多,中医学中有“人的足底是反映全身镜子”之说[2]。人体足弓是天然的减震性,加之脚跟和前脚掌长有厚厚的脂肪层,为走路过程中的缓冲能量,保护内脏器官和大脑减轻震晃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常人的足弓高度在14~18 mm之间,低于14 mm时称为扁平足,扁平足患者在远距离行走时会引起足部的疼痛,走路时呈内八字脚,伴发症通常有脚趾外翻、胫骨损伤、跟腱炎。高于18 mm时称为高弓足。高弓足则表现为足部刚性增加,第一跖骨过度屈曲,后足过度旋后而导致跖骨痛、足踝扭伤等。在走路时呈外八字脚,伴发症通常因肌腱过短拉力不平均而感到内纵足弓筋膜疼痛、易出现肌肉扭伤、足部结构变形等。
选好适合自己的理想鞋子,标准可概括为高度适中,大小合适,弧度吻合。高度适中是指鞋跟高度应控制在2~4 cm,鞋长度与高度比应在10倍以上,鞋跟高度最好不要超过6 cm。大小合适是指鞋的尺码要合适,双脚十趾在鞋内有一定的活动空间,脚尖顶到鞋头时脚后跟与鞋间能插进自己的一个手指。弧度吻合是指鞋膛中央弧度与足弓的弧度一致,踝骨与脚尖触不到鞋,松紧以脚无压迫感,鞋能紧跟脚为佳。
有双好鞋还得有一个正确走路姿势。在行走时做到挺胸抬头,两眼目视前方,向前运动时,前脚跟先着地尔后由脚跟向前脚掌过渡用力,身体重心跟随向前移动,两脚内侧沿一条直线行进。穿对鞋子是基础,养成正确走路姿势是根本,还要改掉一些坏习惯,现在有许多“低头族”,在行走时一直玩着游戏,眼不离手机,头低得很低,这种习惯不但不安全,对头部、颈椎、脊椎等部位更是一种伤害。研究表明,当头部前倾15°时,颈椎相当于负重12 kg。当头部前倾30°时,颈椎相当于负重18 kg。当头部前倾30°时,颈椎相当于负重22 kg,长期下去会给身体带来很大的危害。
随着高新技术发展,新材料应用到鞋上面后,智能鞋保健鞋应用到鞋业之中,能对部分疾病进行早预防和早干预治疗。
纳米技术的应用。运用纳米键结的特点,将防霉抗菌剂键结到鞋膛内,破坏鞋内细菌的生长环境,使其不能繁殖,从而达到减少脚部细菌感染,脚部疾病能得到有效控制。利用纳米干燥特点,在鞋材料内添加相应纳米技术成分,鞋子能轻便透气,鞋子更加美观牢固不变形,能避免脚部异味和感染其他病菌。利用纳米轻便特点,可以有效减少鞋子的重量,当鞋子减轻1 g重量时,腰椎能减少几十克的负担,对腰椎有问题的患者是一大福音,更能有效减少脊椎方面的发病概率。
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智能技术运用到造鞋技术中,运用红外高速运动捕捉功能,根据脚跟、足弓、脚前掌、脚趾的受力情况,鞋子自动调节脚部的受力,能有效防止脚部多种疾病的产生。“脚是人的第二心脏”,人的脏腑器官与足底穴位是一一对应的[3],将高分子磁性物质添加到鞋中与脚部穴位的对应位置,确保在穿鞋和走路过程中,不间隔地对脚部穴位进行按摩,促进脚部血液循环,达到保健强体作用。将带有个人资料和GPS定位系统等信息的芯片植入到鞋中,能有效防止婴幼儿和痴呆患者的丢失。就医时,医生可根据芯片信息直接查阅患者的病历情况,为抢救急诊患者赢得时间。
大数据技术应用。对人体扫描,采集数十万组脚型样本,然后进行数据分析,运用到做鞋过程中,生产出符合扁平足、高弓足、瘸脚等疾病的鞋。鞋膛内侧弧度与足部病灶部位保持良好的吻合,这样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康复训练,有效减轻对足底筋膜的刺激,可以使塌陷的足弓重新恢复,对骨盆倾斜、缓解慢性椎体病痛,具有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