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惠琳 姜综敏 顾沈兵
摘要:2017年9月,上海市发布的《“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市民健康素养具备率从2016年的22.07%提升到40%。本文通过上海创建健康细胞的实践,分析从健康文化着手,提升健康素养,为健康上海建设助力的路径。
关键词:健康文化;健康素养;健康细胞;健康上海
中图分类号:R195.4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28/j.cnki.sjpm.2018.18569
引用格式:刘惠琳,姜综敏,顾沈兵.打造健康文化 提升健康素养——上海健康细胞创建实践与思考[J].上海预防医学,2018,30(1):15-20.
Develop health culture and improve health literacy: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healthy cells creation in Shanghai LIU Hui-lin1,JIANG Zong-min2,GU Shen-bing1(1.Shanghai Health Promotion Center,Shanghai 200040,China;2.Shanghai Municipal Commission of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Shanghai 200125,China)
Abstract: “Healthy Shanghai 2030” planning was issued in September 2017 in Shanghai,proposing that by 2030,the public health literacy rate should have increased from 22.07% in 2016 to 40%.Through practice in healthy cells creation in Shanghai,this paper analyzes the way to improve health literacy by developing health culture and provide support to the construct of Healthy Shanghai.
Keywords:health culture;health literacy;healthy cells;Health Shanghai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对大到社会的发展变革、小到个人的生产生活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健康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围绕健康为核心概念所开展的各类文化传播的相关形式与具体内容的总称,不仅包括健康知识、技术与方法,还涵盖了健康价值观念、健康行为、健康环境等多种元素[1]。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理解、处理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利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有利于提高和维护自身健康决策的能力。健康素养被国际公认为是维持全民健康的最经济、有效的策略,个体健康素养的水平对个体和社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2]。相关研究表明,个体健康素养除了受教育水平外,很大程度上还受文化、语言和环境的影响。健康知识的获取相对容易,但知识转化为健康行为,却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3-4]。因而,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实现全面健康的目标,不仅需要传播健康知识和技能,更需要通过健康支持性环境的构建、健康管理行为的塑造,不断提高全民的健康意识,营造良好的健康文化氛围,培育人人崇尚、追求健康的社会风尚。2017年9月,上海市发布的《“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市民健康素养具备率从2016年的22.07%提升到40%[5-6]。本文通过上海创建健康细胞的实践,分析从健康文化着手,提升健康素养,为健康上海建设助力的路径。
1 上海健康文化建设历程
健康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实践與付出。上海的健康文化建设同上海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融合起步较早,具有良好的历史传承。早在建国初期就成立了上海市卫生宣传教育馆,面向全市居民开展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并建立了覆盖全市、完整的健康教育网络。经过6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上海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适应新时代全民健康的需要,不断探索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健康文化,提升上海市民的健康素养。
1.1 通过健康教育,培育健康文化
1995年,在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区办事处的指导下,上海开展了“健康促进示范学校”的试点工作。1995—1999年,共建成WHO健康促进金、银奖学校各2所,铜奖学校3所。2000年3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原上海市卫生局联合下发“健康促进学校的实施方案”,使学校健康促进工作从单因素干预向多因素干预发展,并从项目区扩大到非项目区,2003年联合命名48所“上海市健康促进学校”。2003年、2006年、2008年,上海又在全市学校开展创建“健康校园”活动,制定并实施了三轮 “健康校园”行动计划。1996—2004年,随着国家卫生计生委(原卫生部)同世界银行贷款“疾病预防健康促进项目”(简称卫Ⅶ项目)的启动和实施,上海以控烟、合理营养、控制意外伤害和不安全性行为为优先项目,开展不同人群的慢性病防控健康教育,在学校、公共场所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与促进活动。上述活动的实施,在不同人群心中留下健康知识的同时,也在和风细雨中培育出了城市的健康文化,形成了具有海派风格的健康文化内涵,那就是海纳百川、与时俱进、贴近市民。
1.2 通过健康细胞,营造健康文化
任何一个生物机体都是由一个个细胞构成,社会也是如此。在上海,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健康教育关注的对象,也都是健康促进实施的阵地。这些构成社会有机体的细胞,用他们的健康意识、健康生活方式构建出上海城市浓厚的健康文化氛围。上海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的成功经验在2016年的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每个自我管理小组有15名20名组员,在小组长的组织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开展活动。评估结果显示,组员参加活动后,在监测血压、身体活动、控盐摄入等方面,表示“明显”和“稍微”增加的在75%以上;血压控制情况良好的达89.2%[7]。更可贵的是,健康自我管理小组还充分发挥由点及面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少组员以亲身体验指导家人、邻居、朋友掌握健康自我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截至2015年底,全市已成立健康自我管理小组2.6万个,参与人数44万人[8]。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是社会的有机构成,更是健康细胞创建的重要载体。上海的健康单位建设始于2003年,每个街镇每年有10家单位参与;从2006年起,市级健康单位先进以每年200家的数量递增。同时,结合推进健康生活方式,倡导广大社区因地制宜开展健康主题公园、健康知识一条街和健康步道等硬件环境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30多个健康主题公园、100多条健康一条街、1900多条各具特色的健康步道。每年开办3000余场“健康大讲堂”,受益人群近40余万人。
1.3 通过道德规范,引领健康文化
健康文化氛围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道德与法律法规的支持。先进的道德规范可以引领健康文化,只有得到强有力的道德支撑、规范遵守,才能有健康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在推进全民健康进程中,如何保证大多数人的健康不受损害,是开展健康促进工作时刻思考的问题。为了保障社会大众免受二手烟的危害,199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上海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暂行规定》的通知。这也是全国首个省级的公共场所控烟的政府性的规章。规章中涉及立法目的和范围、主管部门、自身管理等,包括被动吸烟者和法律法规的规定,为推动我国公共场所控烟立法提供了较好的经验。2009年12月10日,上海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从2010年3月1日起,在中小学、商场、超市、电梯等十三类场所“完全禁烟”;《条例》的实施让上海世博会成功实现了无烟世博目标,无烟与健康也扎根在市民及社会公众的心中。至2017年3月1日,新修订的《条例》正式颁布实施,规定“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内禁止吸烟,中小学校、儿童医院等公共场所室外区域禁止吸烟”。上海全市控烟的良好氛围、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认可。
2 上海健康文化建设的机遇
2.1 “宣言”与“共识”
“创新发展,共享健康,建设我们能力所及的最健康城市”——健康促进工作从未面对如此巨大的机遇和挑战。2016年11月,堪称“健康奥林匹克盛会”的第9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在上海召开,健康促进的“中国方案”和“上海故事”获得国际高度评价。大会发布《上海宣言》与“市长共识”,呼吁在所有可持续发展目标中促进健康。明确“优先选择良好治理、以城市和社区为平台的地方行动和通过提高健康素养的人民赋权。”是健康促进的三个关键要素,而健康素养的提升是健康促进的基础。呼吁世界上所有城市,不论大小、贫富,积极参与健康城市建设,为健康做出积极的政治决策,实现良好的健康治理,并评估所有政策对健康的影响[9]。“宣言”与“共识”向全世界宣告:健康作为一项普遍权利,是日常生活的基本资源,是所有国家共享的社会目标和政治优先策略。为建设健康文化,为提高全民健康素养,统一国际社会共识发出了声音,指出了路径。
2.2 “海派”与“创新”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将“健康”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健康素养、健康文化,都是健康促进的基础。那么,上海自身文化内涵是否有助于创新健康文化?答案是肯定的。上海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吴越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开埠后传入源于欧美的近现代工业文明而逐步形成特有的文化现象,具有开放性、创造性、多元性等特点[10-11]。“开明睿智,大气谦和,海纳百川,追求卓越”,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城市精神的高度概括,也正是海派文化的精髓所在。海派文化崇尚个性、自由,注重契约精神,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兼顾考虑,统筹谋划。海派文化既尊崇理性,也包容感性。在遵守社会规则、恪守社会道德的基础上,尊崇多元、创新、突破。上述特点均有助于健康文化创新:以开放姿态与国际接轨,接受最先进的健康促进理念;以创新精神找准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健康促进模式;以契约精神強化健康促进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道德规范;以不断完善自我的个性化追求,实现每个人都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终极诉求。
2.3 “卓越”与“优先”
“追求卓越”,不仅是海派文化特点,更是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方向。2016年8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公布,确立上海至2040年的发展新目标: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以及三个重点领域的子目标,即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上海要建成全球卓越的“创新、人文、生态之城”,首先必须打好基础——建设“健康之城”。《“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明确到2030年,上海将形成比较完善的促进全民健康的服务体系、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健康产业成为城市支柱产业,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健康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健康城市的典范。战略主题是“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从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等五方面明确主要举措,更加重视“全面”,关注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更加重视“参与”,鼓励市民共建共享;更加重视“公平”,关注“全人群、全周期”健康管理。追求卓越的上海,借鉴国际经验,着眼全民健康,提出具有上海特色的健康指标:到2030年,上海市民健康素养水平将达到40%,同时首次提出“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不仅重视全民的生命长度,更重视全民的生命质量。
3 上海健康文化建设的思考
3.1 “文化”与“素养”的潜移默化
健康文化与健康素养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涵之一,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对健康的需要提出更高要求,越来越多人关注健康、崇尚健康、追求健康,健康观念和健康意识与日俱增,这是全面推进健康文化建设、提升健康素养的最佳时机。
实现纲要规划目标,首先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平台,最大限度调动社会资源和公众为维护健康而行动,注重潜移默化的培养方式,不断强化市民对个人健康的责任。同时,普及健康文化理念,完善生命教育体系,做好健康科普宣传工作,普及关爱健康、敬畏生命的理念,增进全社会对健康和生命的理解与尊重。其次,大力弘扬海派健康文化,形成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通过逐渐改变人们的意识、倡导和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与氛围,让越来越多人都能关注、重视,并形成共识,从而推动相关政策出台,从制度上来保障更多人的健康。
3.2 “个人”与“群体”的大势所趋
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营造健康文化,是为大力倡导市民共建共享健康生活方式,强化个人健康责任,形成“个人是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社会共识。增强公众对个人健康负责的意识——《“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引导居民加强自我健康管理,到2030年参与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人数达到120万人,形成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和行为方式,减少危害健康的生活和行为因素。
首先,继续将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从慢病防控拓展为面向公众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在街道镇和村、居委会动员民众、推进社区管理和自治的创新手段与模式,让每个成员在健康技能与健康知识的获取中,提升个人乃至群体的健康素养。进而使健康素养以包容、公平享有优质教育和终身学习为基础,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不断发展自我管理的健康技能和能力。政府要从政策、投入着手推动健康素养的提升。如制订、实施和监测提高所有人健康素养、贯穿整个教育体系的国家和地方跨部门策略;通过发挥数字技术的潜力,增强公民对自身健康及健康决定因素的控制。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无论是公众还是政府,都应该应对和适应不断提升健康素养的全球健康治理大势所趋。
3.3 “共建”与“共享”的正本清源
健康文化建设、健康素养提升,不仅需要政府主导,也需要我们每个公民行动起来——积极履行各自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真正实现“人民群众是健康发展成果的创造者,也是健康发展成果的享有者”的美好蓝图——全民共建共享健康生活。
首先,良好治理至关重要。健康和社会公平政策将使整个社会受益,政府要充分应用可获得的有效机制保护健康,将财政政策作为强有力的工具,增加对健康和福祉的投资,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系统。同时,确保政策的透明度和社会问责制,提高社会参与度。其次,城市和社区是实现健康的关键场所。通过完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实现城市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在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宏观视野下,优先考虑健康问题,优先实施促进健康的相关政策,通过加强社区参与,提高不同人群的知识和技能,以市民健康和社区和谐为核心,重新调整医疗卫生和社会服务方向。最后,健康素养促进赋权和公平。健康素养能赋权于公民个体,并使他们参与集体的健康促进行动;决策者和投资者具有较高的健康素养水平,有利于采取影响力更大、协同效果更好、更有效应对健康决定因素的行动。完善健康文化的共建共享机制,将健康文化建设融入城市文化建设体系,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健康文化建设。“健康是一项政治选择,我们将遏制损害健康的行为,清除赋权的障碍。”全民健康,共建共享,正本清源,才能不忘初心。
3.4 “网络”与“资本”的互惠互利
健康文化建设、健康素养提升是综合性的社会工程,社会网络、社会动员、社会资本都有重要影响。社会网络代表各种社会关系,经由社会关系,把各种人或组织串连起来,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联系,而一切互动和联系,都会深切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12]。小至个人、社区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大至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市长共识”,无不体现社会网络对健康促进的影响:通过提供社会支持、组织社会动员、给予社会信息,为追求健康而拓展视野、规划布局、校正航线,让政策导向变成民心所向。处于社会网络中的我们,在开放和互动中保持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除给我们带来各种资源,也可形成社会资本。使小至一个家庭,大至一个国家,都可为一个共同的目标、一种共同的利益而采取一致行动,通过合作而提高社会效率和社会整合度。
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社会网络的活力,多层次社会动员,持续强化社会资本:医疗保障获得、疾病防控水平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健康工作环境营造等,都是社会资本的题中之意。另一方面,通过社会资本形成强有力的规范、认知、观念、准则等,以约定俗成的健康文化来促进健康行为[13]。由此可见,与健康相关的社会动员,应放宽视野,广泛覆盖。各方都应义不容辞地重视健康促进:政府在政策制定引导、顶层设计方面发力;相关部门在工作中贯彻健康理念,前置健康概念;民间社会组织应探索机会和创新措施,倡导、参与更多健康议题,促进健康相关工作推进和监督;媒体应肩负更多健康促进责任,充分、客观传递健康理念及信息……社会动员的形式越丰富、群体更庞大,社会资本的影响就会越长远、重大,影響更多人、更多角落、更多领域,真正成为全社会高度自觉、自发的行动,这是健康促进的终极目标。
3.5 “细胞”与“环境”的发光发热
人人参与,健康共治——已成为上海建设“健康城市”的新潮流。从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的全面覆盖到“无烟上海”的社会共治,从“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到“健康企业”,以及社会每个“健康细胞”正被充分激活。
首先,我们应当进一步建设“健康社区”,以社区为基础,以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普及健康知识,增强居民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拓宽民众参与健康之道,促进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其次,深入建设“健康学校”,不仅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纳入中小学行为规范教育,完善学校健康教育内容。还要将引导儿童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作为幼教机构教学内容之一,从小抓起。再次,加强 “健康企业”建设,将健康指标与工作效率结合,指导企业单位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管理体系,采取形式多样的健康知识宣传与行为干预,提高企业员工健康知识知晓率,提升企业员工健康素养,加强企业健康文化建设,打造健康单位。第四,营造全方位的健康支持性环境,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体系,推进全社会“健康共治”。《“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覆盖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健康环境、健康产业五大领域,内容涉及城乡环境卫生,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和道路交通安全等方方面面,要真正落实这份规划,必然离不开政府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以及全社会的积极动员与广泛参与。
推进健康治理,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让健康促进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抓手,有效促进社会和谐与民生幸福——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挑战,让我们以全民健康为目标,让每一个与健康相关的因子都能发光发热,为建设宜居、和谐、幸福的“健康上海”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杨劼,卢祖洵.健康的文化视角与健康文化的基本内涵[J].医学与社会,2005,18(1):19-20,23.
[2]MANCUSO J M.Assessment and measurement of health literacy: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Nurs Health Sci,2009,11(1):77-89.
[3]姚宏文,石琦,李英华.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及对策[J].人口研究,2016,40(2):88-97.
[4]《健康文化理论研究》课题组.健康文化论[J].河北大學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0(1):63-67.
[5]宋琼芳.上海市民健康素养9年提两倍[N].健康报,2017-01-03(4).
[6]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发布[EB/OL].(2017-09-28).http://shzw.eastday.com/shzw/G/20170928/u1a13307052.html.
[7]李忠阳,李光耀,陈玮.建立社区居民高血压健康自我管理小组 提高市民健康水平[C]//第二届长三角社区医生高血压防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海:中国健康教育协会,2010.
[8]袁程,魏晓敏,武晓宇,等.上海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J].上海预防医学,2016,28(10):735-738.
[9]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2030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上海宣言[EB/OL].(2016-11-01).http://www.who. int/healthpromotion/conferences/9gchp/shanghai-declaration /zh/.
[10]陈尧明,苏迅.长三角文化的累积与裂变:吴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J].江南论坛,2006(5):15-19.
[11]徐清泉.海派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及时代向度[J].上海文化,2017(6):29-38,125.
[12]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3]赵延东,胡乔宪.社会网络对健康行为的影响:以西部地区新生儿母乳喂养为例[J].社会,2013,33(5):14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