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晶
军民融合从根本上决定了绵阳经济发展格局和方向,整体上提升了绵阳的战略地位和影响力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专门就绵阳科技城建设和军民融合发展作出重要指示。绵阳如何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开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全国两会期间,专访全国人大代表、绵阳市市长刘超,详解绵阳市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方面的探索。
“绵阳是一座独特的城市,军民融合已经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底色。”刘超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的确,在绵阳的城市介绍里除了“李白出生地、中国科技城,四川第二大城市”外,“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的标识格外醒目。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等18家国家级科研院所、西南科技大学等14所高等院校都坐落在绵阳。仅是两院院士就有28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3万余名,军民融合发展潜力巨大。
“绵阳在共和国69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肩负着光荣的国家使命,经历了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全过程。”刘超说。
刘超将党的十八大以来绵阳的发展定位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速期”。具体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启了统筹富国与强军的崭新征程。
2015年8月,中央把四川確定为全国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8个地区之一,赋予绵阳开展以军民融合为主攻方向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重要使命。
2017年4月,国务院批复《绵阳科技城“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把绵阳科技城打造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试验田、军民融合创新的排头兵和西部地区发展的增长极。
“军民融合从根本上决定了绵阳经济发展格局和方向,整体上提升了绵阳的战略地位和影响力。”刘超说,“总书记来川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特别是对绵阳科技城建设和军民融合发展作出的重要指示,为我们推动新时代绵阳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一定牢记总书记嘱托,砥砺前行,全力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
绵阳一直致力于整合军地两种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打通“军转民”“民参军”双向互动通道。长期以来,军民融合的一大难点在于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
刘超表示,“军民融合不能停留在表面,要深入下去的关键就在于破解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以此为导向,绵阳率先在全国开展军民融合企业认定等数十项重大改革措施,其中,中国兵器装备集团58所成为全国唯一同时开展混合所有制和院所转制的军工单位。
2017年,国务院向全国首批推广的13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经验,绵阳占了两条。
目前,绵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达7%,位居全国前列;专利申请量中军民融合专利占比超过六成;军民融合累计交易项目748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19.2亿元,交易总量、成交总额“量质齐升”。
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强劲带动下,2017年绵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74.75亿元、增长9.1%,经济增速时隔20年重返全省第一位。
“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初步走出了一条在服务国防建设中振兴区域经济的军民融合‘绵阳路径。”刘超说。
“未来希望在全国范围内,一提到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就会首先想到绵阳。”刘超说。
刘超表示,下一步除了继续争取更多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布局绵阳外,将着力推进军地资源共建共享。具体来说,实施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军民融合大型仪器资源共享平台市场化改造,支持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军工试验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等向市场主体开放,打造共通共用、共建共享的军民融合示范平台。
与此同时,定期征集在绵军工单位对民口的技术需求,在绵阳市科技计划体系内,整合设立军民融合专项,推进民口先进技术服务于国防科技并实现产业化。
“要落实好总书记关于‘加快技术、资本、信息、人才、设备设施等资源要素的军民互动,实现互相支撑、有效转化的重要指示,政府要多做服务、多搭平台,打造一个军民融合的好生态,按照市场化的机制去运营,发展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努力趟出一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路子。”刘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