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敏(内江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内江 641000)
“服务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发展、每个人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1]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基本方位。构建一个“‘满足需求、产教融合、中高本衔接、职普教育融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新要求[2]。然而,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支持不够,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同不够,社会各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尚未形成,迫切需要职业院校“自塑形象”“自我鼓劲”。高职校园新闻作为学校办学成果的形象台,作为一个“窗口”,承载了让更多的人、更多的企业理解并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任。高职校园新闻工作者应精心策划新闻选题、精选新闻素材、精心提炼新闻主题,提高校园新闻传播力。
好的校园新闻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精心策划,应从“瞄上”(聚焦党的政策和国家(区域)需求)“盯下”(展现师生风貌、服务人才培养)“取特”(营造合作办学氛围、反映职业教育特性)三个角度精心选题。
职业教育是一种服务于行业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跨界”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作用。高职校园新闻也要“顶天”,即应将党的政策和国家(区域)需求转化为学校的工作方向。
实例1: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前,学院策划了“献礼十九大”系列宣传报道,营造了隆重的节日气氛。在十九大召开后,学院面向全体师生员工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的学习宣传贯彻活动,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学院各部门对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行了全方位的新闻报道。通过系列宣传报道,把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把党的十九大对教育的一系列具体要求落实在学院争创“省内一流、国内知名”优质高职院校的新征程上来。
实例2: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召开以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学院师生引发广泛共鸣。学院党委宣传部以“坚定不移走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之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在我院引发师生共鸣”为题,详细报道了全院师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积极探索“双核并重、贯通结合、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坚定不移地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情况,引起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实例3:精准扶贫是当前党和政府的重大政治任务,亦是职业院校发挥职业教育优势服务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对内江市东兴区三烈镇对坡村、东兴区小河口镇三合村、跃进村、市中区永安镇下元村、宜宾珙县珙泉镇林茶村、凉山州越西县的精准扶贫工作,通过落实帮扶资金、修建基础设施、实施产业规划、技术指导、对口帮扶职业学校等多种方式探索出了一条“职业教育的扶贫之路”,得到省委常委王铭晖同志的高度肯定。学院各部门通过不同角度对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在市本级主流媒体进行发布,塑造了学院良好的社会形象。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高职校园新闻“顶天”须聚焦党和国家最新精神,聚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最新动向,聚焦地方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将党的政策和国家(区域)需求与学校改革发展实际结合起来。通过新闻报道,不断地显现和强化学院中心工作,营造“目标一致、步调统一、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校园新闻主要来源于师生、展现师生生活、服务于人才培养。高职校园新闻“立地”,应根据“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各项工作的成果、特色和亮点进行全面、系列、集中、深度的宣传,把新闻做成展现师生生活的主要窗口”。[3]
实例4:为传递身边正能量,树立师生典型,学院党委宣传部以“耄耋老人余盛钧:多年耕耘多部专著被誉为会计史大家”为题宣传报道了“历经磨难、不忘初心、勤勉育人、严谨治学、甘守清贫、乐于助人”的96岁退休教师余盛钧老人在退休后潜心研究会计资料,最终出版《中国注册会计师简史》等优秀著作的感人事迹,鼓励学院教师严谨治学、勤勉育人;以“不忘初心传递爱心——走近大学生志愿者吉克木沙”宣传报道了大学生志愿者典型,倡导了“互相帮助、助人自助、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志愿者精神。这两则新闻一经发表,就在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师生们纷纷点赞,弘扬了正能量。
实例5:各类学生活动历来是校园新闻的“重头戏”,也是学生们最关心的校园新闻信息。2015年9月10日,正值学院2015级全体参加军训的新生原地休息的间隙,突然,操场上响起一段轻盈而舒缓的当红音乐伴奏——《南山南》,几名身着休闲装的学长学姐“空降”场内,温柔微笑相视,执手浅吟轻唱着。这是学院首次快闪活动,适逢教师节当日亮相,更具别样意义。学院党委宣传部以“学生‘快闪’亮相军训歌舞混搭致敬青春”为题进行了报道,省市媒体相应进行了报道、转载,成为了当月点击量最大的校园新闻。
以上实例表明,高职校园新闻“立地”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原则,关注师生关心的新闻事实,为师生提供想看爱看、健康向上的信息。即便是对类似主题活动,也要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宣传报道,推出“可亲、可信、有深度、有温度、有份量”的新闻。
职业教育涉及产业、行业、企业多个形态,具有“跨界”特性。随着国家相继出台《产教融合意见》《校企合作办法》,职业教育的合作办学氛围进一步浓厚,合作形式不断丰富、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深度不断加强,校园新闻应体现出这些“特”性。
实例6:在传统的校企合作外,学院拓展了校行(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合作。如学院成为四川第一所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职工继续教育基地,借助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协会这一平台,通过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推动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由于学院是四川首家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职工继续教育基地,在校行合作方面具有典型性,学院予以重点报道,系列新闻在省市媒体广泛转载。
实例7:集团化办学是校企(校行)的一种延伸,是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和办学模式的一种很好探索,在此背景下丝路·内江职业教育集团孕育而生。学院作为丝路·内江职业教育集团的理事长单位,有将丝路·内江职业教育集团打造成“产教融合的共同体,区域性职教集团的样板”的愿景。集团的每次大型活动均有相应报道,凝聚了内江职教界的人心,提升了内江职教界的形象,扩大了内江职业教育在川南乃至全省的影响力。
实例8:近年来,学院加强了与国外(境外)的交流合作,促进了学院的内涵式发展。如德国F+U萨克森职教集团、德国Compassio养老投资管理集团、加拿大蒙特利尔公立英语教育局、比利时非盈利教育机构Go2learn、英国威尔士教育局、德国科尔平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等来校访问、交流、合作等均进行了相应报道,加快了学院国际合作办学的进程。
以上校园新闻体现出独特的职业教育特性,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办学及人才培养理念。通过新闻报道,不断宣传学院的办学理念,营造了合作办学氛围,吸引了地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优质院校、国际(境外)组织包括校友参与合作办学,汇聚了办学力量,提升了发展水平。
新闻主题是指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也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好的校园新闻需要精心提炼新闻主题,凸显或提升新闻价值。高职校园新闻应从讲政治的角度、教育的角度、读者的角度、传播的角度去提炼新闻主题。
高校应扎根中国大地办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校园新闻姓“党”。高职校园新闻应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切实做到“高、准、深”。“高”就是站位要高,要站到全党、全国的高度去策划新闻报道、思考提炼新闻主题;“准”就是要准确领会上级精神,找准精神实质,理解无偏差,与各级党委政府精神保持一致;“深”就是要全面系统地理解精神,做到阐述无遗漏、执行有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因此,高职校园新闻亦具有“育人”功能,具体应做到“亲、实、快”。“亲”就是要用抓住师生的习语、流行语、关注点,用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学校发展的故事;“实”就是要报道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实际,赞扬真、善、美,摒弃假、丑、恶,端正人生态度;“快”就是要迅速地跟踪热点、深入难点,以指导性和权威性的观点,引导师生对各种问题进行讨论,克服消极因素,弘扬积极因素。
读者是校园新闻的最终消费者,没有读者,校园新闻就没有任何价值,校园新闻应坚定读者意识。一是要尊重读者的知情权。新闻工作者要摒弃“重人不重事”“重领导轻师生”的观念,应关注读者关心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把学校党委的重大决策与师生的新闻需求结合起来,把重要的校园信息与师生的工作、生活、思想、情感联系起来,准确、鲜明、生动地进行宣传报道,及时、如实、充分地反映师生心声,满足师生的知情权与表达权。二是要满足读者的好奇心。高职院校是思想的汇集地,优秀教师形象、独特学术风采、典型学生事迹等在校园里层出不穷,围绕这些典型人物和事件开展新闻报道策划,充分挖掘典型人物背后的故事,做出有品质、有态度、有深度的报道。三是要站在受众的立场。“适时转换新闻视角、挖掘真情实感、以小见大、拓展报道深度,触动师生心灵,弘扬正向价值观,让广大师生在宣传报道中找到归属感与认同感。”[4]四是尊重读者的阅读习惯。应加强新闻网站、广播台、校园电视台、校报、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校园媒体的融合,为师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选择,扩大校园新闻传播途径。
新闻只有传播才有价值,较好新闻质量和良好的传播途径是凸显新闻价值或实现增值的有效途径。高职校园新闻提高传播效果需要做到“新、特、融”。“新”就是题材新颖、角度新颖、手法新颖,即便是一些年年发生的校园新闻,换个角度也能看到老树发新芽的一面。“特”就是要用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报道手法去报道校园新闻,亦要反映职业教育独特的办学属性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融”就是要将校内发生的事件与社会上的大事件结合,将校园新闻放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大层面上来提炼主题,在大事件、社会大背景下述说校内的人、物、事,找到校园新闻与社会的“融”合点,把校园新闻变成社会新闻;同时应善于运用媒介,注重传统媒介和现代媒介、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并保持实时联动,塑造学校良好形象,传递学校好声音。
校园新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反映了校园的精神面貌,发挥着“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校园新闻根据其办学规律,在校园新闻选题时从“瞄上”(聚焦政策精神)“盯下”(展现师生风貌)“取特”(反映职业教育独特办学属性)三个方面选材;从讲政治的角度、教育的角度、读者的角度、传播的角度去创作,提炼新闻主题,达到“内聚人心,外塑形象”的目的,最终实现为学校改革发展服务,为“人才培养”这一中心服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高等职业教育被赋予“服务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发展、每个人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历史重任,迫切需要“外塑形象、内提素质”“外争支持,内部改革”,这都离不开院校对自身办学育人成果的宣传。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新闻应根据办学规律,在选题时从“瞄上”(聚焦政策精神)“盯下”(展现师生风貌)“取特”(反映职业教育独特办学属性)三个方面选材;在创作时从讲政治、教育、读者、传播四个角度去提炼新闻主题,传播高等职业教育的“好声音”,展现“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态势,最终实现为院校改革发展服务,为“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