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宿县教育近代化之浅析

2018-04-03 19:19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学堂学校教育

张 祎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西宁 810007)

一、安徽宿县教育的近代化产生的历史缘由

在封建社会里,官学、私学、书院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主体。清代,官学遍及各府、州、县、乡。据旧志载,宿县有官学学田12顷41亩,设学正、训导各一人。与官学相对的私学分为义学和私塾。书院有五所。以上三种传统教育在宿县各地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的沿江和沿海开办了许多通商口岸。中国社会由此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列强侵略势力的进一步加深,1876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烟台条约》,开放了长江边上的芜湖等港口,侵略势力渐入安徽各地。其它各国纷纷而至,对安徽各地进行疯狂地掠夺,皖北的宿县也深遭其害。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破坏。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这亡国灭种情况下,国内各界人士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为首的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兴办新式教育,学习西方的军事、科学技术,富国强兵;达到有“以夷治夷”的目的,然以”甲午战争”失败而告终。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首的维新派认为普及民众教育是实现救亡图存的最佳途径。大力提倡“倡西学”、“废科举”“开民智”、“做新民”。此后,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进行了“公车上书”;与并无实权的光绪帝发起了“戊戌变法”企图革新自强,遭到以慈禧为首封建顽固派的血腥镇压。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现既合五大民族为一国,应使五族人民均受同等教育“[1]。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清政府为了挽救即将灭亡的命运,下诏实行“新政”:停科举,办学堂、奖励游学;办实业、裁减冗吏、训练新军等措施。1904年清廷颁布癸卯学制,1905年废除科举制,书院改为学堂。在这种情形下新式近代教育正式取代了传统教育。根据清廷的命令,省会的大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府郡的书院改为中等堂。

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

二、安徽宿县教育近代化的主要形式

安徽为了响应清政府的号召,在省内大办学堂,“各地学堂先后就书院、考棚及部分庙宇改办起来”[2]。1905年宿县正谊书院改为正谊高等小学堂,这是宿县的第一所小学。1906年,正谊高等小学堂被改为正谊中学堂,这是宿县的第一所中学。解放前夕,宿县有职业学校三所,师范学校一所,学生三百多人。

(一)改革中、初等教育,使其近代化。

清末民初的学堂是由书院改办而来的。小学堂分为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两种,两者均有的为两等小学堂。根据经费来源可分为官立、公立、私立三种。新式初等小学堂学习年限为五年,必修科目为: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选修科目为手工、图画。高等小学堂招收初等小学堂毕业生,学习年限为四年,开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图画为必修科目,手工、商业、农业为选修科目。辛亥革命爆发后,学堂改称学校。宿县教育领域出现了新的气象——女子学校的诞生。1914年英国传教士在今宿州市第九小学处创办了宿县私立启秀小学,学生124人,教职员9人。学生除学习文化课外,还要读经听经、做礼拜。1920年,宿县有十四所小学(其中私立小学三所),90多个班,4000多名学生,200多名教职工;校舍多位于庙宇祠堂、仓、院、公所等公共场地。1929年,宿县有公私立小学80所。1933年,宿县有137所小学,学生达7721人,教职员451人。

宿县最早的中学是正谊中学堂,1906年由正谊高等小学堂改办的。民国建立后,国家对教育更加重视,从1921年至1931年宿县有五所初级中学。1938年宿县沦陷后,仅剩两所。抗日战争期间,1941年宿县县政府在阜阳沈家寨开办了县立初级中学。在革命游击区,宿县革命政权分别在1942年、1945年创办了肖宿铜县中学和宿西中学。抗日战争胜利后至解放前夕,宿县有完全中学一所,初中7所,共40多个班,2300多名学生。除美国教会创办的私立含光初中实行四年制外,其余的中学都实行“三、三”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开设的课程为修身、英语、国文、数学、历史、地理、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体操、手工、图画、乐歌。女子中学增加家事、园艺、缝纫。1929年,依据国民政府教育部的规定:添加党义、生理卫生、自然、工艺、职业为必修课,博物、物理、化学改为自然;童子军为选修课。抗日期间,日语被汪伪政权列为必修课。新式中小学堂开始推行近代化的新式教育,抛弃以往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采用了日、美欧的“五段教学方法”(预备、提示、比较、总结、应用)、“三段教学法”(预备、提示、应用)、“实验教学法”、“自我辅导法”、“自动教学法”、“分团教学法”等。1922 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来华讲学,提倡以儿童兴趣为中心,以事物为中心的“设计教育教学法”。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学说,并推广“小先生”制。这些学说对教师的实际教学产生一定的有益影响。近代的新式中小教育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使一部分农家子弟和女子可以上学读书,掌握文化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改善了社会观念;促进了当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兴办师范教育,促其近代化

甲午战争败之后,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使中国社会各阶层矛盾激化,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传统的封建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近代化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开通民智、普及教育”的新式学校的社会需求。【3】有些学士提出了兴办师范教育,把封建教育的 “艺徒制”教育方式放在专门的教育机构中进行培养。中国最早的师范学校是盛怀宣于1897年在上海南洋公学中创设的“师范院”。1903年清廷通过了“奏定学堂章程”,师范教育制度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民国建立后,对清末的师范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革。1912年9月28日教育部颁布了《师范教育令》。此后,公布了《师范学校规程》等,建立了新的师范教育制度。”1905年,宿州志成师范学堂成立,这是宿县的第一所师范学校”[4]。1919年,知名人士李卓云在宿城内开办两届师资讲习所,招收高小毕业生,培养师资,学制一至二年。同年,宿县劝学所所长邵瑞卿在安徽省立第四中等职业学校附设一个师范班——宿县师资养成所,招收塾师,培养小学教师,每期招收五十人,半年毕业。1928年国内军阀混战,直鲁联军南下,因军队驻扎于学校而被迫停课。1929年联军败退,学校复课。抗日战争爆发后,宿县沦陷,学校停办。此年,宿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内开办师资养成所,招收50名高等小学毕业生,修业期为半年。韩锺声任教学主任,聘请王子炎、何子山等人为教员。开设的课程有国文、算术、党义、民众学校组织法、管理法、教学法等,教材多数是由教员自己编写的。但因宿县社会经济文化落后,学生毕业后很难在社会上找到工作而停办。1933年,宿县濉溪镇临涣乡陈海仙在临涣文昌宫创办临涣乡村师范学校,办了一个班,招收60名初中毕业学生。学制三年,培养农村小学教员。聘请陈粹吾、王运德、王建东、张灿五等人士为教员。后因经费来源枯竭于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停办。1942年,宿县县立初级中学招收一个简易师范班,学生70名,学制四年,凡宿县籍学生享受公费待遇。1943年,改其名为师范部;1944年,又改名为宿县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校长由县长朱大同兼任,教务主任由教育科长张丽春兼任,校址迁到宿县小间集。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迁到宿县伪符离中学,更名为宿县符离简易师范学校,杨子厚任校长;补录取伪符离中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各一个班,学生300多名。开设的必修科目为:“教育心理学入门、教育心理、普通教学法、各科教学法、小学各科教材研究、教育测验与统计、小学行政、教育原理、实习”【5】。选修科分为文、理、艺术三组,三组不必全设,视各地情形而定。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残酷掠夺物质,经济崩溃,人民生活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1947年春,学校粮源濒临断绝,1948年学校停办。经费困难是宿县教育近代化发展中的一大障碍,但近代宿县师范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教师,为普及广大民众的文化教育,启迪民众的智慧具有重要意义;为宿县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创办职业教育,顺应近代化。

鸦片战争使清政府认识到西方列强之所以能够取胜,靠的不仅是坚船利炮,还有发达的农工商实业及其先进的教育。创办实业学堂受到清廷的重视。1902年,清廷第一次确定了实业教育的体制。1903年实业教育第一次作为独立的教育体系被写进《奏定学堂章程》。民国建立后,实业学堂改为实业学校;后又改为职业学校。政府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振兴经济。

1918年,皖北宿县的留日秀才王雪渔受到“明治维新”的影响,期望发展职业教育,振兴中国实业。回国后,他把正谊中学堂改为蚕桑学校,自任校长,向宿县政府申要了四十亩田地,耕地植桑;修建房屋,作为教室和养蚕室。购置图书、仪器、器材,添置了养蚕架、箩筐、寒暑表、干湿计、显微镜、烘茧灶、缫丝机等用具。聘请桑蚕专业人士及地方名流杨梦九、李隽生、梅雪峰、赵凯臣、王东潘、张丛吾、周盘溪任教,还聘请留学生、大学生:刘雨青、李一庄、邵石如、杨继华(北京农大)、龙学潮(浙江农学院)、杨任侠(湖北农学院)、马景常(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陈长源(在美获农业经济硕士学位)、马西龄、施括乾、朱大龙(留学日本)任教。教员们边教学,边养蚕、烘蚕、抽丝、制种实验,因种桑养蚕成绩突出,得到地方人士的称赞。此后,学校又购置十余亩地作为农场,添置牲畜、农具,良种、化肥,栽培蔬菜,种植小麦,进行农作物研究。学校因设置桑、蚕两科,改名为“宿县农业学校”。1927年,学制改为三年,农、桑两科各增一个班,共六个班。1928年,学校被省政府命名为安徽省立第四中等职业学校,这是宿县第一所职业学校。1929年,在蚌埠设立分校,设染织一个班、制革两个班;学制四年。学校的宗旨为“现在学什么将来就做什么,将来做什么现在就学什么”。1931年,宿城本校六个班,186名学生;蚌埠分校三个班,105名学生,全校九个班,291名学生。安徽省立第四中等职业学校不仅为培养了农、桑等实用技术人才,而且它也是宿县党组织的发源地,当时共产党员有李一庄、孔子寿、王东潘、王晓峰、王乃铭、黄光白等人。1926年前后,学校有两个共青团支部,一个由邱利民负责,一个由张文富负责;团员有二十多人。受“五四”运动影响下,学生在地下党团组织的领导下,不断掀起学潮;组织了“符离剧社”,上街义演,宣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思想,号召人民群众团结起来,拯救祖国;提出了妇女解放、婚姻自由等民主口号。学生还参加了查禁英、美、日货的爱国活动,并于1929年参加了反对国家主义派盖廷俊的学潮。此外,学校党组织还创办了《血潮》作为团的刊物;《火星报》为学校地下党的早期刊物。1935年中华民族处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严重关头,学校建立了抗敌司令部。这些刊物和组织有力的推动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1938年,宿县沦陷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之下,学校停办。但安徽省立第四中等职业学校创办二十多年,培养了大批人才。在解放前夕,他们分赴在皖北各县的农业、文化、教育、科技、行政等各条战线上,为皖北各县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除了安徽省立第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外,1925年,美国基督教会在宿城南关创办了林墅职业学校,招收一个班的初小毕业生。教授农林专业课、宗教、高小课程;学制三年。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至宿县而停办。此年,宿县商会在城内关岳庙创办了第一所初级职业学校——宿县公立乙种商业学校,招收初小毕业生,专办商科教育,学习商业要项、商业簿记、商业地理、普通高小课程。校长孔广喧,教职员11人,学生107人,设一、二、三年级各一个班;办学经费来自商会的各种杂税盈余款(计1420元)。1930年上半学期,学校有学生105人,分三个班,校内设一个商店,供三年级学生实习。下半学期,因经费紧张,暑期没有招收生,仅剩58名学生。不久,中原大战爆发,因“国民革命军沈克的1个师”【6】驻扎校内而停办。宿县公立第一职业学校的教师多半是共产党员,如董畏民、杨子宜、吴崇礼、王昊山、冯品三、肖超环(江西人,回家乡后参加反围剿牺牲);并培养了许多思想进步的学生,如:赵一鸣、王烽舞、陈凤阳、陈凤三、王慎思、邵恩元等人,这些人后来成了我党、政、军界的重要领导干部。

三、安徽宿县教育近代化的意义与启示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教育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革。教育近代化的发展促使宿县各地开办了新式中小学堂,培养实用人才。创办农工商等实业学校。发展以“实业救国”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同时,重视师范教育“师范为群学之基”[7]发展师范教育,培养师资;力办女学。传播了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培养了大批知识分子,顺应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潮流。宿县教育近代化不仅更新了教育面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近代化人才和革命力量。此外,传统的士绅阶层中分化出的新型知识分子参与其中,为宿县教育近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因社会的战乱、落后的经济等因素影响,宿县教育近代化发展仍显示出滞后性、被动性。成人教育、社会教育等还没有发展起来,”远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8]。宿县教育近代化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清末开始的安徽宿县教育的近代化,已经采用资本主义教育内容和方法,增加了物理、化学等实用性知识,开始重视学业年限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教育近代化推动宿县社会近代化的历史进程,培养了大批的近代化人才和革命力量。职业教育的创办为宿县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皖北各县的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宿县教育近代化虽然有待完善,但宿县教育近代化之路昭示我们,学习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会更快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1]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16.

[2]宿县教育志编写组.宿县教育志[M].宿县:宿县教育局,1986:23.

[3]王劲军,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及其积极意义,《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5(1).

[4]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教育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375.

[5]教育部教育年鉴编撰委员会.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M].开明书店,1934:308.

[6]宿州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主编.宿州市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367.

[7]董宝良,周洪宇.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72.

[8]汪林茂.浙江通史(第 10卷·清代卷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232.

猜你喜欢
学堂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