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探析*

2018-04-03 17:32冯志宇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红色大学生文化

冯志宇

(太原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红色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五千年文化沃土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长,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在改革开放时期壮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绽放光芒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文化一般来讲包含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形态。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从始至终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概括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体现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英勇奋战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勤劳自强、无私奉献的励志精神;改革开放时期的小岗村精神、深圳精神以及当代的航天精神、黄大年同志精神体现了新时期人民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红色文化所呈现的物质形态,如纪念碑、战斗遗址、革命历史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分布于红色老区等则是汲取红色精神滋养的丰富资源。

在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就是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物质意蕴作为宝贵资源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培养和塑造的重要方式,是教导大学生“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重要实践。当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但从整体和长远的角度来看,存在的问题应当系统地去解决,从而使红色文化发挥出更强的育人作用。

一、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成效与不足

(一)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成效

高校一贯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注重构建全员育人的队伍体系。高校以思政课教师和团学骨干为中心,组建政治立场坚定、思想品德高尚、专业素质精深的师资队伍以构建全员育人的教育体系。多数高校每年都组织一定规模的青年教师和骨干参与高水平的会议和培训学习,提升理论水平、开阔工作思路。一些高校实施的大学生导师制、专任教师班主任制等措施也进一步优化了全员育人的队伍结构。

2.注重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媒介作用。除了传统课堂教学之外,校园文化活动成为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成熟途径。各类活动丰富多彩,覆盖面广泛,大学生参与度较高。一些高校还组织学生党员、学生骨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成立校园红色文化宣讲团,运用朋辈的影响力对身边的同学进行言传身教。

3.注重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外交流。大多数高校都强调红色文化教育中的校园与社会的互通交流,鼓励大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服务社会,以社会实践提升综合素质。一些高校组织的寻访抗战老兵、重走长征路等教育活动体现出极强的感染力,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4.注重构建红色文化教育的保障体系。高校通过设立大学生红色文化实践教育的专项经费;依托周边红色资源,达成实践教育合作意向,建立稳定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方式为红色文化教育工作构建了一定的保障体系。

(二)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不足

红色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育人的整体性、持续性的角度看,在这项系统工程的主要构成因素即教育主体、客体、载体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色文化教育的育人效果。

1.教育主体单一化和行为短期化。高校无疑是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核心主体,从现状来看,高校在努力地唱独角戏,而应当与高校建立共识与合作、辅助高校共同完成教育任务的社会与家庭却未能有效地投入其中。同时,一些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形式主义严重,红色文化教育在各类虎头蛇尾的活动形式中演变成了短期化、阶段性的任务。

2.部分教育客体参与被动化和态度功利化。对于各类教育活动,一些学生是盲目遵从老师的指令而机械地参与,一些学生是为了提高个人在校资历而参加,特别是这些参与动机不端正的学生看似积极,但内心只是为了实现个人功利化的目标,出发点的歪曲必然带来教育效果的异化。

3.教育载体的供需脱节化。高校组织的各类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比如重大纪念日集会活动、读书笔记、红色影片观后感等等,看似丰富多彩但几乎常年不变,缺乏新鲜感和时代感,与当前大学生所处的智慧化环境无法接轨,也很难适应青年大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

二、高校红色文化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

对于导致当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针对性地入手考察。

(一)教育主体的结构要素发掘不到位

高校作为一贯被大众认可的教育主体,其在红色文化教育中显而易见地肩负着核心重任。而社会与家庭的教育责任尽管一直被提倡和关注,但在整个红色文化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却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社会环境影响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贡献,以及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补充都存在较大的缺位。同时,高校在完成自我的红色文化教育职责过程中并未深入、有效地与社会和家庭建立共识与合作,这就造成在实际工作中未能构建起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高校教育之间相辅相成的教育体系,以致于影响了红色文化教育的整体效果。

(二)教育客体的中心地位被忽视

一些高校在红色文化教育实践中并没有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工作。比如,没有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而未能发现当代大学生在文化需求上的真正的兴趣点和关注目标;没有遵循大学生对文化认同的心理规律,进而未能科学地调动起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也未能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发挥其自我教育的主体功能;没有深入掌握大学生的文化消费习惯,进而未能发掘有效的渠道平台以建立起与大学生在情感和心理上的深入沟通机制等等。高校脱离“大学生”这个中心点,一味地进行理论灌输或组织一些并不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需求也无法引起其情感共鸣的教育活动,使得红色文化教育的形式大过内容,学生们对这种教育工作产生“高、大、空”的认识,从而出现潜在的排斥和不配合的状况。

(三)教育载体的选用缺乏双向思维

所谓双向思维就是教育主体在选用赖以影响教育客体的有效载体时,既要考虑到教育主体的适用性,又要考虑到与教育客体需求的匹配性。在双向思维指导下开发选用的载体能够满足主体与客体的双重需求,从而使二者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深入、有效。然而,当前一些高校在选用载体时更多地倾向教育主体单方面的适用性而没有设身处地从大学生的需求考虑的做法就是缺乏双向思维的体现。这就使得一些高校在现实的红色文化教育工作中未能主动去发现大学生在新时代下所处的智能化消费环境,忽视了大学生真正的文化消费需求,从而难以发掘适应时代发展以及适应大学生内在需求的文化教育手段。

三、破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问题的路径探索

(一)构建以高校为核心的立体化红色文化教育体系

红色文化教育应为大学生提供立体化、整体性、持续性的教育环境,需要高校、家庭、社会三者密切联系,互相协作,共同构建立体化教育体系。

1.高校作为教育核心发挥主导作用。在红色文化教育中,高校借助红色文化的传播来培养信仰坚定、志存高远的优秀人才,同时优秀人才在汲取红色文化精髓并践行红色文化精神的过程中又开拓性地创造出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这充分体现了高校在文化育人上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高校的核心主导作用不可动摇。因此,高校要自觉肩负起红色文化教育的核心责任。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全员育人的队伍建设。全体校园人,无论是教师、辅导员还是图书馆、后勤的职工,都应当成为红色文化教育队伍的成员,对大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在校园中形成人人倡导与践行红色文化精神的浓厚氛围。另一方面,高校要注重对红色文化教育的顶层设计。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比如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教育的学分制、红色文化全员育人工作的考核机制、红色文化教育实践育人制度等来保障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2.社会作为教育辅助发挥环境影响作用。当今的大学不是封闭的象牙塔,大学生成长成才不仅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因此,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社会环境对红色文化的肯定和支持是红色文化教育深入人心的重要助推力。社会环境要大力赞扬宣传好人好事,对社会上存在的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口诛笔伐,要在与“黑色、白色、黄色、金色”等消极文化斗争的过程中确立“红色”文化的主导地位。当然,也要通过健全具体的法律法规以保护社会环境中的道德勇气和道德行为,弘扬正能量,打击假恶丑。高校要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感受社会上的真善美,锻炼和提升自身的明辨好恶和践行红色文化精髓的实践能力。

3.家庭作为教育补充发挥亲情感化作用。家庭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家庭成员在日常的情感沟通、家庭活动中润物无声地将红色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比如勤俭节约、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等等传递给子女,与子女在情感上建立共鸣并在实际行动上给予指引,这就逐渐形成了优良的家风,这是红色文化教育深入人心的催化剂和稳定剂。高校应当注重与大学生的家庭建立联系和沟通。“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孩子在学校暴露出的问题往往都有其家庭的背景和根源,要有效解决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问题以及价值取向等问题,一方面要取得家庭的理解和配合,另一方面还要调整和改进家长的价值观念和方式方法,提升家长的素质和水平。”[1]高校可以利用家长接待日、校园开放日、给家长的一封信等活动帮助家长深入认识红色文化教育与孩子成才培养的一致性和协同性,鼓励家长以身作则,在认识和言行上为子女做到优良的示范,运用亲情的力量在细微之处对子女实现感化。

(二)以“大学生为中心”,激发其红色文化自我教育的主体功能

大学生是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中的客体。高校应以“大学生为中心”,激发其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发挥自我教育的主体功能。

1.要了解大学生现有的文化认知和个性特征。当今的大学生是伴随着多元文化的碰撞与博弈而出生、成长的一代。无论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还是缔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革命文化,甚至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而来的西方文化,都在无形中影响和塑造着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同时,他们也是在应试教育尚未完全退出,素质教育尚未成熟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有限的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决定了他们个性单纯,在面对新鲜事物时好奇热情有余而理性思考不足,在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面前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在文化认同上也同样胸怀一腔独立自主的欲望,但并不具备成熟的鉴别判断能力,反而容易受到虚假和错误的引导而不自知。因此,红色文化教育要正确面对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尊重他们的文化认知,运用符合大学生现实需求的方法和手段对其进行适时的文化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避免在复杂的文化环境下迷茫失措甚至在错误的引导下随波逐流。

2.要遵循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的规律。一般来说,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要经历认识、兴趣、接纳、吸收四个阶段。帮助大学生认识红色文化,在内心建立基本认知,不仅要让大学生看到革命事迹、战斗英烈、红色圣地是传统的红色文化表征;而且要认识到抗洪抢险、研发飞船、新农村建设等奋斗开拓也是红色文化的时代体现。要在众多文化体验中,激发起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特别兴趣。在文化传播中,从离大学生生活较远的革命年代投射到大学生身处的当今时代,用奥运健儿敢打敢拼的体育精神、黄大年同志甘于奉献的实干精神以及青年榜样努力学习的拼搏精神来突出红色文化与众不同的魅力,以感召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特别兴趣。当代大学生非常重视自我发展的规划和实践,并且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与人格完善在个人成才中的重要性。因此,红色文化教育与励志成才教育相结合,突出红色文化精神中的勇敢、坚韧、拼搏等与大学生成长发展诉求相适应的价值内涵,激发起他们主动学习接纳红色文化的动力。要鼓励大学生躬身实践和大胆创新,以完成对红色文化精髓的真正吸收。思想要落实到行动上,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精神的践行在践行中对红色文化内涵的新思考、对红色文化精神的新体现的探索也正是对红色文化真正吸收的体现。

(三)适应大学生文化消费需求,搭建课堂内外全方位的红色文化教育平台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所面对的是数字化、智能化的消费环境,也养成了随时随地进行网络活动的习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因此,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工作无论是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还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都应当适应大学生文化消费特点,运用新媒体技术,搭建课堂内外全方位的教育平台。

1.提升教师的新媒体素养,创新红色文化课堂教学的新方式。课堂教学仍然是红色文化教育的主阵地,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帮助学生掌握红色文化的基本知识,带领学生认识国内外各类思潮,启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碰撞的理解和思考,树立红色文化为主流文化的思想意识。教师需主动学习新媒体技术,参与智能化设备使用的培训,尝试在实践中将教学内容与微信、微博、微视频等新媒体手段相结合,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让红色文化教学教案中遥远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枯燥的说理布道更加生动,沉闷的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从而激发起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感,由过去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提升学习成效。

2.推进校园的新媒体基础建设,构建红色文化教育的网络环境。“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日益增强,由传统的单向式影响开始向双向交互性影响转变。”[3]这就要求高校要积极重视校园新媒体基础建设,主动占领新媒体阵地。学校、学院、班级各级组织相互配合,构建晴朗、和谐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网络环境。比如,由学校的党团宣传部门牵头建设红色文化网站,各学院、班级依次建立二级、三级门户平台,将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影响力辐射到全校学生。同时,针对大学生手机使用频率更高的现状,研发相应的手机APP或者开发红色文化主题的公众号,围绕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定期推送能反映红色文化精髓的文章。而新媒体手段最大的优势就是大学生能参与其中,通过参与红色文化网站建设、经营红色文化公众号来进行双向交流,这样大学生既是红色文化教育的接收者,同时也是红色文化宣传的推送者。当然,也要通过校园广播电台、校园电视转播、校园多媒体展示屏等渠道宣传各类好人好事、励志典型等等。通过综合运用各类新媒体手段,为大学生营造时时处处感受红色文化濡染的良好环境。

3.加强校园新型红色文化社团建设,推动校园内外的交流体验。所谓新型的红色文化社团,主要体现在理念上更加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活动方式上更贴近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手段上更接纳新媒体技术支撑,实践中更广泛地与社会进行接触和沟通。比如,新型的红色文化社团应当围绕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不同兴趣点进行分层、分类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组织知识普及性的学习、探讨研究性的会议、反思体验性的活动等等。同时,新型的红色文化社团以更加开放的视野进行校园内外的文化交流,与社会上专业的文化社团建立“大手拉小手”的伙伴关系,与学校所在地周边的红色资源建立联合教育基地,定期交流学习,开阔眼界又增进认识。当然,新型红色文化社团所组织的各类学习、交流和活动同样以新媒体手段为支撑,辅助完成宣传、总结、远程沟通等工作。

总之,高校应当始终将红色文化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系统化、整体性、持续性地开展工作,以培养情怀深厚、信念坚定、理想远大、真正能够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红色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追忆红色浪漫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