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

2018-04-03 17:32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重庆

刘 静

(重庆工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7)

红色文化资源以其特有的内涵和功能,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优质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是指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能够为我们今天所开发并具有重要价值意义的各种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和。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与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继承革命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由于“纲要”课的课程内容与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重复性,加之所针对的学生对象专业广泛,如何更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实效成为思政课教师必须思考解决的问题。

一直以来,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提倡历史与生活紧密相连,鼓励学生善于从身边发现历史、解读历史,让身心都能参与体验,从而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重庆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将其有机融入教学过程,无疑是增强“纲要”课程实效性,提高“纲要”课的吸引力,使之贴近学生,使学生做到真懂、真信、真用的行之有效的举措。

重庆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利于充实历史课程的内容,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为学生提供学习和理解历史的生动素材、典型事例、优秀人物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一直以来,由于诸多原因,在历史、思想政治等教学中,地方历史文化尤其是地方红色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可以说被忽视,以至于有的学生对自己身边历史、对家乡历史都不甚了解,这确实是我们现在教育教学的疏忽之处。将重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历史,充分发挥并结合地方文化特色,更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亲和力,更有助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态度。本文将结合重庆工商大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如何充分利用重庆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增强课堂实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等方面的举措及效果加以阐述。

一、红色文化资源在“纲要”课教学中运用的基础

(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基础

重庆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包含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个层次,就物质形态资源而言,主要包括革命遗迹、人物故居、烈士陵园、博物馆等。重庆红色文化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包括三大区域,分别是主城及其周边区域、渝东北地区、渝东南地区,呈现出数量丰富,分布集中的特点。具体而言,名人故居、名人归葬地和历史纪念建筑设施等主要分布在主城,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遗址遗迹主要集中在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

重庆是抗战时的陪都,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承担起了中坚作用,有着丰富的抗战物质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抗战精神。以抗战遗址为例,截止2009年12月,重庆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调查阶段结束,该市抗战遗址共有403处,分布在23个区县。其中,万州区13处、渝中区105处、沙坪坝区89处、南岸区80余处、江津区29处、北碚区27处、巴南区15处、合川区15处、江北区14处、渝北区7处、綦江县6处、潼南县6处、长寿区5处、九龙坡区4处、万盛区2处、酉阳县2处、永川区1处、南川区1处、大渡口区1处、铜梁县1处、丰都县1处、奉节县1处、秀山县1处,国家级22处、市级163处、区县级42处、文物点176处。可以看出重庆所拥有的抗战文化遗址数量众多,级别较高。

重庆工商大学位于重庆市南岸区,而南岸区又是抗战遗址集中分布的区域。据调查,全区抗战遗址共80余处,除长生桥、迎龙两镇目前尚未发现有价值的抗战资源外,其他各镇及街道办事处都有分布,尤以沿江及沿山地区最为集中,约占全区总数的95%以上。其中官邸、公馆、使馆、领事馆、别墅居多,约占总数的80%。在“纲要”课教学中这些文化遗址都是来自我们身边的教学资源。由于学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这种优势不仅有利于学校师生节约经济成本,提供时间保障,而且对学生而言也具有可操作性。

从精神层面上来看,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南方局老一辈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培育出的“红岩精神”,涵育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着人们自强不息,不懈奋斗。重庆的红色革命精神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和理论价值,如小说《红岩》、歌剧《江姐》等可以说是深入人心。

(二)扎实的地方史史学研究成果

对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重庆地区的中共党史研究,学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就重庆本地的研究发展而言,重庆地区有包括西南大学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红岩连线”等专门的研究文化机构,在各大高校和社会科学研究相关单位有一大批优秀的专家团队,形成了诸多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角度,全面、深入地剖析和复原了当时中共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状况,展现了中国人民大无畏的坚韧精神、爱国精神、互助团结精神等。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研究视角的不断深化和细化给“纲要”课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典型素材。

(三)地方政府积极建设重庆红色文化高地

重庆政府狠抓重庆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尤其是以红岩文化为代表的重庆红色文化资源得到较好的挖掘。这都为将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如2003年在歌乐山革命纪念馆和红岩革命纪念馆基础上成立的“红岩连线”,整合重庆市红色文化资源,发挥联动作用,将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的陈独秀故居、刘伯承纪念馆、赵世炎故居等资源整合,使得这些资源更好地互相辐射,产生叠加效应。

在精神层面上还推出了一系列精品,包括常规的如红岩革命纪念馆大型艺术景观《红岩启示录》,充分利用现代声光手段,生动再现了中共南方局在重庆艰苦奋斗的岁月。歌乐山革命纪念馆推出的《红岩魂形象报告》等一系列高水平文艺展演,为更好地再现并弘扬抗战、红岩精神,扩大影响力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二、红色文化资源在“纲要”课教学运用中的意义

红色文化充分体现了久经考验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和源泉。重庆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纲要”课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从教学的内容要求、目标任务看,“纲要”课与红色文化资源间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和契合性。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纲要”课教学,有助于增强大学生“两个了解”,有助于加深大学生认识“三个选择”,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坚定其理想信念。

从教育原理的角度来看,“纲要”课所讲的都是曾经的人和事,时间和空间上与学生有着极大的距离,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加之,有些老师固守传统教学模式,常以自己为主角,站在三尺讲台,滔滔不绝地讲解,把学生作为被动、消极接受知识的对象,常使学生感到历史的枯燥无味,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而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的“活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都是活动和发生在这片热土上的,与学生脚站的大地、头顶的监天息息相关的,加之地方历史文化知识是大多数学生已有所闻,但又不甚清楚的,却也是学生有兴趣去了解的知识。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利用地方历史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当地老年人的回忆、历史文物、历史实迹、历史影像资料等。这些与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资料,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兴趣。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对学生具有现实感与亲和力,具有易接近性,从而能搭建起大学生从象牙塔到社会的桥梁。此外,在“纲要”课的教学中运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培养青年大学生立足家乡、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的信念,陶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高尚情操。

三、红色文化资源在“纲要”课教学中运用的方法

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应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多样化的方法,以期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有以下这些方法可以利用。

1.将重庆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引入“纲要”课堂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选择性地将重庆红色历史文化穿插到教材的相关内容的讲授中,即穿插式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把相关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不同的专题,系统地向学生讲授。

2.在专题教学逐渐成熟的基础上,可以开发并开设具有地方文化教育特色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程。如“重庆抗战文化与抗战精神”“重庆红岩精神”等作为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设,也可以作为全校的选修课让学生选修学习。通过组织人员编写相应的乡土文化教材、思想政治理论课辅助教材,图文并茂地展示重庆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此类教材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现地方历史文化,而且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比较切合。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对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补充与丰富。当然,这样的辅助教材更多的是起到丰富、补充的作用,现行的思政课教材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教材。

3.“请入”式教学。为了丰富“纲要”课教学形式,扩大学生视野,我们可以聘请当地有关专家、学者、英雄模范人物或其亲属到学校甚至进课堂开设讲座。通过讲解,学生更觉这些先进事迹的感人肺腑,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这种方式方法尤其是对较好利用红色文化精神层面的资源非常可行。

4.开展课外实践性教学。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或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历史调查等实践活动,如选择主题“我家乡的红色文化”,组织学生进行假期实践调研。参观、考察结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撰写并提交小论文、观后感、考察报告等形式的作业,以强化参观学习的效果。通过亲眼目睹、亲手触摸能够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让抽象的内容变成具体的实物、实景,带给学生强烈的现实冲击感。事实表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取中国近现代史的原始信息,积累历史知识,还能深化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增强“纲要”课的吸引力、说服力。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是一种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方式,有利于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将“纲要”课与学生的素质课外活动、班会主题活动等结合起来。可以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为时间契机,开展以重庆红色历史文化为主题背景的知识竞答、演讲比赛、辩论赛、歌咏比赛等活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纲要”课的兴趣与积极性。

通过充分利用这些“活着”的历史,实行教学的开拓性、创新性教学模式转化。运用重庆地方史文化资源加强“纲要”课的教学,能使学生们感觉历史就在身边,增加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效果。从身边“活着”的历史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史、国情,进一步领会“四个选择”。

四、红色文化资源在实践教学中运用的效果举隅

教育学生“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纲要”课教学的具体要求。为了更高地实现上述教学目标,重庆工商大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积极探索进行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同样,在教学实践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包括传统教育在红色文化资源利用方面的不足;部分地方政府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的工作仍需加强。这些存在的问题能够通过从实践教学中不断地总结积累经验,改正完善,而加以解决。

(一)家乡情结与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承、弘扬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纲要”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点,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中期考核的内容之一就是安排一次课堂PPT演讲。在演讲主题安排之后,学生自主组队选择演讲题目,通过制作PPT的方式进行课堂演讲。在2016年第一学期的“纲要”课理论教学中期进行的PPT演讲环节,家乡历史与文化成为选题之一。意图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挖掘了解讲述家乡的历史与文化特色,尤其是加强乡土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与调查。

通过学生中期的PPT课堂演讲,了解到学生普遍对家乡的红色文化资源关注较少,注意力更多的是集中于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如来自丰都的学生只知有“丰都鬼城”,奉节的学生只知有“奉节白帝城”。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由于这些旅游景点的宣传与广告力度大,在旅游业的推动下,民众包括学生了解得相对较多。其二,家乡的红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以及文物保护的级别不高,大多处于默默无名状态。其三,在学生的中等教育阶段,由于基础教育的引导及介绍相对缺乏,学生更是极少有机会通过学校教育的层面来了解红色文化。所以学生对家乡的红色文化资源了解、重视度不够。

针对这种情况,以学生完成实践课课程任务为契机,引导学生选择家乡的历史文化,尤其是红色文化资源进行考察。在考察实践报告中,学生纷纷表示通过对家乡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参访与调查,增强了对家乡地方历史文化的了解。针对第一学期红色文化资源参访实践中所显现出来的问题与不足,在第二学期的实践课中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将重庆地区所具有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初步的梳理与介绍,使学生有了一个在演讲准备环节,即包括搜集资料,实地调查的环节可以参考的线索。

(二)红色文化遗址考察报告与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纲要”的实践教学是重庆工商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感悟使命”,即红色文化参访实践。主题内容为“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具体学生参与的实践形式包括以下三种:一是参观红色博物馆、纪念馆、红色旅游地等等;二是结合主题进行三种以上不同职业群体的采访;三是结合主题进行艺术创作(舞蹈、话剧、记录片),学生任选其一完成即可。

在这一实践环节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重庆市红色文化资源分布、路线等方面的情况。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对重庆红色文化资源的概况、分布等情况有比较充分的掌握,为学生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工作。同时还需教师为学生的采访主题、采访提纲,艺术创作的内容等进行把关指导。

根据完成形式的不同,需要学生提供的材料与作业形式亦不完全相同。具体而言,作了如下要求:选择参观的学生提供参观照片并要写500字的参观体会;选择访问的学生提供被访者的电话并要提交500字的访问记录;选择艺术创造的同学提供视频。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加以选择,方式灵活多样,如对于音乐、美术专长的学生可以发挥个人的特长,以艺术表达的方式讲述自身对红色文化及发展传承的理解。多样的表达方式有助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弘扬与传播,甚至可以产生一定的社会反响与效应。

重庆工商大学在利用重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纲要”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学生纷纷表示通过这样的融入加深了对重庆红色文化的了解,增加了对革命先辈们的敬佩,对自己的心灵产生了较强的震撼力和冲击力,从而使得他们更好地理解、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三)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实践教学需解决的问题

从“纲要”课实践教学中所收集的近四百份文化遗址考察报告中可以看出:学生所选择的红色文化遗址主要包括渣滓洞、白公馆、解放碑、重庆大轰炸遗址等,重庆地区的其它红色文化资源基本无人谈及。这既反映出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较为集中分布于主城周边的特点,同时也可看出当前对区县尤其是乡土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考察与重视利用则显得十分薄弱。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总体趋势是从农村向城市、边远贫穷地区向富裕的内地推进,革命早期留下的许多红色旅游资源位于边远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这说明重庆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视与开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在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功效还需更好的发挥与利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纲要”课的实践教学中,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阐述与运用会涉及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些基本理论、基本经验和重大历史问题,对这些基本理论、基本经验和重大历史问题的阐述,教师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不能掺杂个人的“乡情”。在教学中,作为思政课教师应当怀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来从事这门课的教学工作。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问题的论述,应当严格遵循党的历史问题决议,遵循党代会和中央全会的精神,在政治上同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旗帜鲜明地帮助学生划清历史上重大是非的界限。

重庆红色文化资源内容的丰富性、深刻性、生动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真实性,以及价值上的导向性、传承性和教化功能,使得其在“纲要”课教学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重庆红色文化资源是“纲要”课程独具的优势资源,作为思政课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地域文化资源,将这一文化资源变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实践资源,尤其是将内涵极为丰富的抗战精神、红岩精神等融入“纲要”课教学的全过程,以此达到强化对相关知识的认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涵养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其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而奋发图强。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重庆
重庆客APP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在这里看重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