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劲松
(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运用新技术和新媒体丰富和改进教学方式一直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思政课实效性和感染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微型叙事在网络世界的兴起,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型传播媒介推动着一个“微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政课教学一方面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手段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另一方面开始引入微电影教学方式来丰富和补充课堂教学体系。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福州大学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课程教学中探索和推行微电影教学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和补充形式。经过几轮教学的实践积累,目前已经形成固定的组织流程、制作主题、评选机制和评价标准,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微电影作品。本文拟以福州大学开设的“原理”课程教学为例,总结微电影在思政课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实施过程和存在问题,以期为国内同行进一步推广和运用微电影教学方式提供启示和借鉴,并为思政课教学与新媒介的结合提供一条可行之路。
微电影是伴随新型网络媒介而兴起的一种电影形式,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时间短,即一般时长在15分钟左右;二是周期短,即通常在一个月左右就能完成制作;三是投资少,即从编剧到拍摄完成耗用资金比较少;四是传播广,能够借用互联网视频、手机软件等平台迅速下载观看。微电影比影院电影有更高程度的自由化,打破了审查、发行、评论等多种形式的限制[2]。这些特征使它成为高校思政课进行教学方式改革的优先选择。时间短使它能够成为信息时代青年学生的接受对象;周期短使它能够让学生在课程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投资少甚至零投资使大学生能够在校园生活中完成;传播广使它能够在学生群体中迅速传播开来。高校思政课以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和传播媒介,必须把握几个规范性的要求,亦即思政课微电影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思想性。如果说微电影教学是一种新的形式和手段,那么其所要表达的内容一定是思政课所要传播的原理、方法、路线和政策等。微电影教学以轻松活泼的方式让大学生在最直观、最强烈的感官刺激中得到教育和启发,然而娱乐性和趣味性只是教育过程的辅助性手段,教学的主体内容是思政课堂的核心观点和话语体系,“在文本的意义上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确保了教材内容的准确性和思想性”[3]。在福州大学“原理”课程的微电影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和立场是微电影作品的主线索和立足点,也是学生进行编剧的预设主题,整部电影必须阐释和展现“原理”课程的某一理论和观点。例如,许多学生在剖析现代社会新技术(如手机)现象时,会自觉地运用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在讲述校园生活现象时,更多地涉及“实践出真知”、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意识的能动性、从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等规律;在思考社会现象时,微电影作品更多展现改革的社会作用、商品的价值规律、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作用等等知识点。思想性是思政课微电影区别于一般娱乐性、纪实型微电影的重要特征,它表明这一教学形式仍然是国家和执政党进行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渠道。只有坚持微电影教学的思想性,才能使它在提高思政课的创新性和实效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现实性。如果说思想性是微电影教学的根本内容,那么现实性则是它的外在形式。思政课的原则和方法只有扎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才能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在福州大学“原理”课程的微电影教学中,这种现实性首先体现在学生将原理运用于对重大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中。例如,学生在分析“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改革的社会作用”等主题时,纷纷关注当下的官员腐败现象;在讨论“意识的能动作用”时,创作出研究人工知识与人类意识之间关系的作品。这种现实性还表现为微电影的主题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既有学生热议的话语,又充满着青春励志、爱情、亲情和草根等情结。这些“接地气”的热点题材和身边的生活场景,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积极反响,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使思政课更容易打开学生的心窗并走进其心灵。
第三,体验式。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主要以讲解和灌输为主,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地调动。美国教育家大卫·库伯描述了体验学习的循环过程:“具体的体验—对体验的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行动实验—具体的体验。”[4]微电影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载体,让学生自主对抽象的理论进行个性化解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现实的生活场景和自身的亲身经历将它演绎出来,从而使书本知识以一种生动的、真实的方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在福州大学“原理”课程的微电影教学中,学生以自己的点滴积累进而达到成绩蜕变的经历来诠释“质量互变规律”,学生以“弱小—强大—再突破”的成长过程来呈现“否定之否定规律”。微电影教学的体验式特征摆脱了过去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翻转了师生之间的单向灌输的课堂教学,确立了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有助于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全面地激活学生的创造性。
第四,协作性。微电影教学是大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的一种有益尝试,与个体或小组完成作业不同,它要求学生组成学习团队共同协作完成。“在采取微电影实践教学模式过程中,从创设情境到自主学习都需要协作交互学习,需要小组成员在创设情境过程中征求大家意见,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实现协作学习。”[5]在微电影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对课程的知识和原理进行深入解读,并将其运用于现实生活场景,最后通过视频生动地呈现出来。学习团队由编剧、导演、演员、拍摄、剪辑、配乐、字幕等许多职能组成,创作和制作过程需要团队多次地集体研讨、共同拍摄和分工配合才能完成。在福州大学“原理”课程的微电影教学实践中,能够在团队的配合中发现个别同学所具有的领袖气质和组织能力,并且在制作中使这些能力进一步得到锻炼和提升。“原理”课微电影的制作生动说明,团队协作既是微电影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组织形式,又有助于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发展,实现理论宣传与能力培养的双重教学目标。
第五,传播广。传统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传播范围通常以课堂为圆心,扩散到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当中。首先,而该校“原理”课程微电影教学的传播通过拍摄、展示和评选吸引本年级上课学生积极参与。目前大部分老师的课堂已经开始普及这种教学方式,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参与其中。同时,“原理”课程微电影教学也开始设想建立学校或学院的微电影网站和APP平台,进而与学校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相互协作,建立起具有学校特色的思政课网络传播平台,把微电影作品提供给全校师生甚至社会公众浏览和观看。例如,一部将“实践出真知”命题与校园生活结合起来的微电影《道士下山(福大版)》在2016年上传到“腾讯视频”上,目前的点击量达到了1.8万次。微电影教学所具有的传播广这一特征使思政课不仅深刻地改变着学生的观点和方法,而且也会对社会整体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产生影响。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积累,该校的“原理”课程在大部分课堂中运用微电影教学手段。通过前期的实践摸索,该校“原理”课程的微电影教学操作体系包括选题、制作、评选和推广等四个环节,形成一整套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和管理模式。
在组织形式上,微电影教学以小组团队为单位来完成教学,由学生自发组成一个10—15人的学习小组,通过团队协作共同完成一部作品。
第一,选题环节是微电影制作的起点,也决定着微电影作品的方向和效果。在实践中,“原理”课程微电影的选题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思政课程中的原理和知识,这是微电影具备思政课特色的重要前提。在“原理”课程的选题中,学生比较热衷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的理论知识,尤其是唯物辩证法的三个规律、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真理和价值的关系、改革和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主题被学生频繁选用。二是重大社会热点问题,这方面选题能够使思政课理论知识与当下社会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近两年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包括反腐败、社会重大改革、医患关系、环境治理等等,这些话题被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论角度进行剖析和呈现。三是校园学习和生活中学生热议现象等,这方面选题使微电影教学能够植根于学生的校园生活。运用思政课原理分析和解释校园文化,并以微电影的方式记录下来,增强这一教学方式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第二,制作环节是微电影教学的重心和主体,它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制作环节具体还可以分为四个步骤。首先,在课程之初,由教师介绍微电影制作的基本技巧,展示一些经典的思政课微电影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主题选取、时间长度、材料搜集等相关规定。其次,引导学生研究微电影的主题,选题一定要体现思政课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原理,最好能够结合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和理论宣传,并充分地展现本地区和本校学生的现实生活。再次,学生搜集材料和实际拍摄。材料既可以通过网络上获取的图片、视频等素材,特别是借助历史记录片、政治宣传片、重大历史事件题材的电影等等,当然,主要的素材应该来自由学生自己动手拍摄而形成的图片和视频等。最后,后期制作。学生对所获取的材料进行整合,通过绘声绘影、爱剪辑、Photoshop、Premiere等软件对声音、画面进行美化处理,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微电影作品。
第三,评选环节是微电影教学的总结,也是对学生作品进行成绩评定的依据。在该校“原理”课程微电影实践中,这一环节的时间节点在课程结束前的一两周,参与主体是课程的主讲教师,未来还要探索通过网络或手机等让学生参与评选。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微电影作品的评选标准可以总结为四个层面。一是思想性,即作品是否较好地体现课程的知识点和原理,这应该成为评选的首要标准。二是生动性,即作品应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使这一教学形式符合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特征,让学生更乐于接受并自觉传播。三是创新性,即作品是否具有原创性,它表现为作品对理论知识的创新性应用,尤其是对现实的理论问题和校园生活的解释,它能够避免对现成的影视作品的简单抄袭和机械复制。四是现实性,作品能够反映社会和校园的现实生活,最好体现学生所在地区的区域特色、所在学校的独特文化和学生所学专业的特质,从而使微电影真正来源于学生生活。
第四,推广和传播环节是微电影教学的延伸,它将思政课内容从课堂扩展到整个校园甚至全社会。该校“原理”课程微电影实践中对于推广和传播还在统一规划和设计中,未来的传播途径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作为课程的典型案例加以总结,可以提炼成为课件、教材、学术论文和编著教材的案例材料,从而扩大优秀微电影作品的传播渠道。二是建立学院或学校的微电影网站和APP平台,与本校宣传部、学生处相互协作,建立起具有本校特色的思政课网络传播平台,把微电影作品提供给全校师生甚至校外的群众浏览和观看。三是将优秀作品上传到各大门户网站的视频平台,供所有网民点击观看。目前部分优秀作品由学生自行上传到开放式的视频平台,受到许多网民的欢迎和肯定。
虽然微电影在最近几年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中被广泛运用,并且产生了一些受到普遍欢迎的作品,但在教学主体、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传播渠道等方面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从教学主体看,微电影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备传统课堂讲授的教学能力,还必须开始接触并掌握一些图片处理、视频制作和剪辑、网络平台操作等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升信息素养,适应多媒体和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教学形态。对于学生来说,参与这一教学活动可以锻炼多方面的能力,但微电影制作需要一些专业知识和人员,学生的专业背景各不相同,缺少专业训练和指导,再加上设备、场地、时间等因素的局限。
其次,从教学内容看,目前已形成的微电影作品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的特点,即理论性不够而趣味性十足。从目前已经完成的思政课微电影作品看,大部分的作品更多地强调校园生活场景、学生个人的表演、故事的讲述等,而忽视这些场景和故事所要体现的内在原理和价值观,缺少对观点的阐述和演绎。这表明学生缺乏理论运用能力,不能将书本知识点熟练地运用于现实生活,从而造成故事情节雷同、对知识点生搬硬套现象。
再次,从教学组织形式看,微电影教学需要整合的资源超出了课堂教学的范围。电影制作所用的资源超过了课堂和师生的承受范围,需要相关学院、职能部门的全力协作才能共同完成。在福州大学的教学实践中,微电影的教学时间需要与教务部协调保证教学所需学时,拍摄场地需要与后勤部门沟通,作品的评选需要整个课程组乃至学院层面上进行统一操作,资金和推广渠道等目前仍然需要进一步解决。
最后,从微电影传播渠道看,目前的思政课微电影作品大多只通过课堂展示和评选被学生观看,部分高校通过校园网视频版块进行展示,却都没能广泛地借助互联网来拓展思政课微电影的社会影响力。一方面,思政课微电影要进入本校校园网络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通过更多渠道传播到本校所有学生,需要学校统一整合规划,再由思政课教学学院与学工部门、宣传部门紧密协作才能完成;另一方面,由于思政课的主题较为抽象和宏观,一旦把握不当就会弄巧成拙,使基本观点和主流价值观碎片化、庸俗化。因此,通过互联网传播思政课微电影需要慎之又慎。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思政课微电影教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才能不断完善这一教学体系,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并不断提升思政课的宣传效果。
首先,要不断提升教学主体的微电影制作能力。思政课主管部门可以定期地举办一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和新媒体制作能力的培训班,使教师能够不断适应新型传播技术给思政课带来的革新。就学生而言,学校管理部门可以设置一些有关视频制作的公共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微电影制作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同时可以组建学生微电影社团,为思政课微电影教学提供一个更加有利的校园环境。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微电影作品要实现理论与现实的生动结合,就必须有一个合理、贴切的主题,因此选题决定着微电影教学的成败。从福州大学的“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中,微电影的选题一方面可以结合前期思政课的“问题式”教学。在该校“一主多辅”的思政课教学体系中,“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是主导,其中的问题体系就可以成为微电影教学的选题方向。如果说“问题式—专题化教学”侧重于从问题出发展开思政课的理论教学过程,那么微电影则可以将这一问题用于分析现实生活并以视频形式展现出来。另外选题可以充分挖掘本地区、本学校的文化资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自身办学特色的相互结合,从而更有效地提升思政课教学的现实性和生动性。
再次,在微电影教学组织上,要改变部分教师单兵作战或学院自主推动的局面,加强思政课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顶层设计,多部门地进行资源协调和整合,使思政课微电影能够深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举办全校性的思政课微电影比赛、定期举行微电影展播活动、在校园网上建立思政课微电影展播平台、制作微电影APP等方式,利用校园网络和微信公众平台等渠道进行广泛传播,使思政课微电影成为校园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载体。高校要充分利用学校中心网站、论坛、微信、微博等平台对主流微电影产品和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进行推广、传播和评论[6]。从思政课教学改革来看,只有植根于本校的校园文化和办学特点,才能更好地使思政课与学生生活现实相结合,才能整合更多有效资源打造学生的精神家园。
最后,拓宽思政课微电影的传播渠道,增加思政课的宣传效果和社会影响力,而这方面的努力有赖于思政课的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内各高校前期实践的基础上,微电影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应该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重视和推广。例如,建立起各层次的思政课微电影交流和互动平台,举办全国性或地方性的思政课微电影评选活动,再由专家筛选出优秀作品通过互联网或主流媒体向社会公众展示,运用新媒体发挥思政课对于社会公众话语权的塑造和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