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明,刘姬冰
(绥化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黑龙江绥化 152061)
美育在大学生全面发展及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近年来,各级学校的美育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体系的意见》等系列文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美育在教育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18世纪,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书中首次提到“美育”的概念。我国最早的美育思维雏形是源自于春秋时期孔子的教育主张,他倡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注重品行、人格与美的融合。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将德文“Sthetische Erziehun”意译为“美育”,并于 1917年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论段,倡导以美育改造国民精神,主张“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相融合,并概括美育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情感为目的”。其美育思想对我国近代美育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启迪和推动作用。
美育是主体运用所有美的形式与方法对客体产生内在或外在美化作用的教育形式[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美育维度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艺术形式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在特定的美学场域中,以美的形象感染学生、以有趣的鲜活教育内容引领学生、以高雅的情感陶冶学生,使学生在良好的美学氛围下获得积极的审美体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主动尝试新知,在审美意境下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探索人生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互动过程。
美育是教育的必然之需,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对美的执着与追求的生动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其德育教育属性涵盖了思想教育、意识形态引领、价值导向等多个方面,是鼓励引导大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其中对“美”的追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是引领大学生心灵向善、人格美化的有效途径。美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补充,其教育过程是美学与人性的融合,融情感、趣味、艺术于一体的教育实效是单纯思想政治教育所无法比拟的。此外,美育本身也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价值的追求和人性的崇尚是美育的灵魂与真谛,也是思想政治政治教育的深层内涵所在。美育教育资源诸如自然美、艺术美等在给人们带来视觉美感的同时,还蕴含了传统的忠、诚、礼、信等优秀品质,其美育元素是“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体系的本源,也是塑造与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动力。在思想政治教育美育维度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实现了欣赏美与体验美的双向互动,美育主体的教育内容、根本目标、艺术表现力等能极大促进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引导、激励学生,以提升大学生自我觉知、政治信仰,塑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实践活动。而美育是培养人接受、融入、欣赏、创造美的教育体系,教育目的是提高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辨别、创造力。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虽然在教育方法和途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二者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一定的教育载体实现人的心灵美化、思想顿悟[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根本要求,其终极目标仍然是人的精神素养的全面提升,这与美育的体验美、传播美、创造美的理念有着天然的契合,二者共同作用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过程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道德的感化、核心价值的引领、榜样的激励效应,是多元教育手段相融合的教育过程,是将枯燥的理论融合于生动的实例及美好事物的教化活动[4]。而美育通常的教育内容是塑造美的形象、营造美的氛围,通过社会美、自然美、内在美、形式美等各种美的形式来陶冶人的情操,塑造完美的人格,凝结美好的情感,使人自觉提升精神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内容相容,体现在二者教育实施过程均涵盖了榜样的教化、典型的激励、美的形象的育人功能,教育内容具有统一性。如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领域中爱国主义教育层面可以岳飞、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等英雄榜样形象去影响教化人,让人见贤思齐、效仿其行,从人物形象中汲取人格力量和精神动力,以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的双重育人效果,形成二者的育人合力。
在一部分人看来,思想政治教育象征着枯燥的讲理说教,美育则象征着抽象的艺术格调。其实不然,二者从教育目的、内容、方式方法上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融入美育教育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具有了鲜活、生动的形象和灵魂,使理论教化不那么枯燥,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实效。美育还能提升大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弥补思想政治教育抽象化的不足,从而巩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对美育起导向性作用,确保大学生在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保持正确的价值指引,使美育变得更加多样丰富[5]。二者相辅相成,具有互促性是融合的基础与前提,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抛弃单纯的理论灌输,而将二者的枯燥教化融合在一个美好形象及事物中采取迂回体验感悟式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觉接受教育。
高校在立德树人教育实践活动中,应明晰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内在联系,充分认识美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强化“以美育人”教育理念,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树立美育意识,融入教学过程。高校应将美育思想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融入课程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美育育人格局,推进二者的深度有机融合[6]。例如教学中引入先进人物的事迹使学生领会其精神品质,在实习实践中通过典型案例情景教学引导学生争当先进等。其次,明确美育地位,给与相应支持。高校应加大对美育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给予包括校园人文景观设施、校园文化建设、美育课程的开发与教学改革、美育研究课题资助等相应的支持,积极探索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硬软件设施的配套建设,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生动美育素材、人文资源和教育载体,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向着趣味性、美育性方面发展。第三,推进二者有机融合,提升教育实效。高校应注重美育的教育实效,努力寻求二者的切入点,探索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加大投入对美育师资的引进和培训力度,全体教师积极发掘各自学科门类的美育资源以期应用于教学实践,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主张美育与真、善的统一,严格遵循实践和规律的尺度,力求通过发现美、欣赏美、提升美、创造美来促进个人的自由与全面的发展,这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植入“以美育人”教育内容,内容可涵盖“真、善、美”的美学意蕴,深化教育内容美,切实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求“真”。“真”是教育与实践的规律性,是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的准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真务实,植入“真”的情感教育内容,用真情实感去教化人,以真实的美育场域去影响人,说真话、讲真理,将枯燥的理论容进美好事件里,从宏观到微观逐级渗透,以求真知入脑入心。第二,向善。善是美育层面道德追求的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源泉。思想政治教育要教会学生向善而为、讲奉献,抛除说教的大道理,以发生在我们身边向善的真人真事让学生汲取善的力量,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动力,实现以美的形象去约束自身的行为与动机的教育目的。第三,尚美。教育是以主客体情感互动为基础的,而美是最容易唤起人情感共鸣的东西,给人以激励和鼓舞。如在思政课堂教学内容上以优美又富有哲理的语句去感染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开展诸如发掘身边最美党员、最美教师等体验美的实践内容,以此触发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潜移默化的达到育人效果,真正实现润物无声。
美育通过美化的言语去鼓舞学生、通过美好的事物去教化学生,适当的教育方式方法是美育实效的关键。要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融合,高校需拓展“以美育人”的教育方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第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性的特点,每一次社会的变迁、科学技术的更迭都会带来不同的教育要求,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才能满足符合时代的审美需求。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去丰富教育形式,如通过新媒体共享模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时代优势使传统的美育素材焕发新时代生机,交互式的审美体验让思政教育更加新鲜多彩,推陈出新,力求鲜活、生动、感人、有效[8]。比如通过网络评选身边的好人、各类年度人物评选等。第二,激发共鸣,怡情益志。美育的本质是美的情感熏陶,而情感是由美的事物唤起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情感的互动过程,二者都有共同的情感互动属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美的形象和事情说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情感升华,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第三,寓教于美,润物无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取之于美,用之于美,将高雅艺术、影视作品、图书文字、先进事迹、优秀传统文化等美学元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例如组织礼敬中华传统文化、爱国主义影视赏析、民乐鉴赏融入课堂和实践教学等,使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实现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升华。
教育环境是大学生长长成才的关键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9]。家庭、学校、社会的美育氛围好坏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成效。首先,搭建家校联动美育平台。积极探索家校互动的美育教育,构建学校和家庭通过网络与实体平台相结合的沟通交流平台,开展学生家长的美育辅导,实现家庭价值观的转变、审美意识的提升,使家庭成为美育的微观组织,让家长自觉对子女进行美的教育,传播美的知识,弘扬美的文化,以期达到家校联动的美育教育效果。第二,加强高校校园文化软硬件建设。学校的教学楼、运动场、图书馆、食堂、公寓楼等硬件设施在规划设计时应注重和谐美观,体现学校独特的文化内涵,使置身其中的大学生在愉悦的文化氛围中去学习生活,潜移默化的接受美的熏陶与感染。此外,高校除了校园硬件设施的美化之外,还应着力打造美的软件环境。第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美育氛围。政府与社会在大学生美育方面应给与更多的政策支持与投入,积极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例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弘扬传统文化的氛围等建设,注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加强网络完全建设,协助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净化网络空间,美化网页内容,利用声音图像等美化信息弘扬美、传递美,实现大学生美育及自身道德品质的内化及重构,使美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交互运动中得到和谐与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主客体情感交流的互动过程,教育主体的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融合,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10]。第一,加大美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高校应从美育教师的引入、岗位培训、后续培养等环节入手,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倾向于审美能力提升的培训,优化存量,强化增量,配强配齐美育师资,着力打造一支具备较高专业水准和审美水平的师资队伍,以高水平的学识水平和良好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更好地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天职,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和全而成长。第二,塑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灵美与行为美。教师的心灵美可以通过情感沟通的互动过程得以完美体现,教师心灵的净化、向上的心态、坚韧的毅力、对学生的热爱等优秀品质是大学生的精神动力之源,潜移默化中大学生受到良好师德的熏陶,得以心灵的升华。教师的行为美是通过“言传与身教”实现的,例如课上穿教师职业装对职业的尊重、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诚实守信等,教师用美的行为举止去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春风化雨般的气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深度融合,将学生的内化品格、精神观念、价值取向、行为风范得到有效的内化,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