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出路

2018-04-03 10:44尤兴琴郭文斌
山东高等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残疾残疾人职业

尤兴琴,郭文斌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一、引言

残疾人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双重属性,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作为二者交叉领域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因此将会获得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2014年5月,国务院下达《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坚持加强统筹、分类指导,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原则。同年,教育部联合其他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适宜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中国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在特殊教育领域,也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2014年,为了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提升特殊教育水平,教育部联合发改委等6部门制定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根据党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我国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近在咫尺,全国人民都即将进入小康社会。但是一个残疾人背后就是一个贫困的家庭,“因残致贫”在中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如果残疾人不能脱贫,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将无法如期达成。2017年党和政府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其中最主要帮扶的人群就是残疾人。而残疾人职业教育关系到残疾学生之后的生活水平与质量,是残疾学生独立自强、走向社会的重要中间环节。通过2年或3年的职业教育,残疾学生能够获得一技之长,这是他们迈向社会实现自力更生必不可少的生存武器。职业教育的核心和根本出发点是“从学校到工作”,这也是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和实现途径。[1]与此不谋而合的是,特殊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残疾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及经济方面独立,融入社会。[2]由此可见,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政策目的基本相符。我国将近有8800万残疾人,数量庞大。如果这部分残疾人不能自力更生独立生存,对国家来讲,无疑是重大的社会经济负担。因此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其主要目的就是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获得工作,实现自力更生。在新形势下,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是促进残疾学生成才的基本形式和有效途径,也是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和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3]

从办学层次上来看,我国已经初步拥有了完整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体系。从下往上依次是中职、高职(专科)、本科。既有实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职业学校,例如南京特殊教育职业学院、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院校、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又有实施本科教育的高等院校,例如山东滨州医学院、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等。[4]其次,我国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欣欣向荣。据统计,到2013年为止,我国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以及含特教班的普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共有198个。虽然到2015年的时候,中等职业教育院校有所减少,只有100个,但是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高等院校招收残疾考生规模有所扩大。这可能与教育水平与就业率呈明显的正向相关有关系,教育水平每上一个台阶,就业率就明显高出一截。[5]从残疾类型来看,根据《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年鉴》,接受职业教育的残疾人残疾类型主要是传统的盲、聋、肢体残疾三大类。其中,听力障碍的学生人数最多,其次是肢体残疾和盲人,不同残疾类型的残疾学生就读比例不协调。我国职业教育对这三类残疾人群的就业方法相较于智力残疾来说,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从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的分布地区来看,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主要分布在东部,因此东部地区的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的在校残疾学生人数也最多。近几年来,西部大力发展特殊教育,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和在校人数有所增加,中部则无明显变化,而东北地区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和在校生人数都有所减少。从办学条件来看,“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启动,在一系列政策的促使下,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不仅获得了许多政策上的支持,同时各级政府和各级残疾人组织也给予了残疾人职业学校许多资金支持。在这些条件的支持下,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有资金、有能力提高自己的师资力量、办学设备,改善自己的教学环境,也能够提高教师待遇,稳定师资队伍。

二、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困境

(一)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少,“双师型”师资人才匮乏

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这体现在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的分布和师资力量两个方面。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少且分布不均衡,按照我国经济划分区域来讲,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和中部数量较少。根据《残疾人事业统计年鉴》显示,从2008年开始,东部地区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和机构的总量一直呈递增的趋势,到2015年为止,仅东部地区的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就达到了46所,但西部只有19所,东北地区最少,仅有18所。一些省份甚至连一所中等残疾人职业学校都没有,例如青海、宁夏、甘肃等省份,或者某些残疾类型的残疾人职业学校空白。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分布的不均衡与地区经济发展有关,经济发展能够促进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反过来又能为经济服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是西部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的一个很大障碍。师资缺乏是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的另一块绊脚石。国家对残疾人职业教育所投入的资金相对而言不足致使职业教育学校无法引进更多的师资,这是原因之一。其二是国家公职人员的编制紧缩使得各个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无法引进更多教师。再加之拥有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本科毕业生人数较少,很多学校的特殊教育专业都是隔年招生,而具有高学历高层次的毕业生人数就更为稀少,因此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师资缺乏,且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有待提高。残疾人职业学校具有残疾人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特点,因此,需要具有特殊教育专业知识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6]

(二)政府职能部门对残疾人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不足,管理体制不顺

不管是健康学生还是残疾学生,就业难是近几年来所有毕业生都要面临的问题,但残疾学生就业比健康学生就业更加艰难。虽然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国家的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地方一些主管部门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的认识仍旧存在很多误区。有些领导仍然秉持“正常人就业尚成问题,哪顾得上残疾人能否就业”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一些地方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事业很难纳入政府重点支持的范围。在地方教育部门不重视的情况下,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缺乏规章制度和资金的支持,得不到好的发展。另外,政府职能部门对有限的残疾人职业教育资源存在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的现象,例如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割,很难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缺少财政、评估、中介等服务配套系统,省级行政部门在各地主办的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资金来源不同、管理渠道各异,而地方行政部门权利有限,难以将各地的职业教育机构进行重组统筹。[7]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发挥得不好,使得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受阻。

(三)残疾人职业教育课程设置陈旧,结构单一

大部分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所设置的课程主要是根据残疾学生的残疾类型所做的分类,例如视觉障碍学生主要学习按摩和推拿,听觉障碍学生学习美术工艺等。社会不断在向前,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的工作岗位,但是同时也会淘汰掉已经不合时宜的工作。有些学校“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于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充耳不闻,依旧教授陈旧的课程,导致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需求脱轨。虽然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让残疾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但不能随着社会的进步及时更新课程的设置也会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学无所用,无法顺利走向就业。另一方面,学校在制定课程计划的过程中,缺乏对残疾学生的残疾程度和兴趣的考虑,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在对残疾学生进行职业培训的时候,课程的开设不是根据残疾学生的兴趣爱好,反而是根据老师的专业特长进行开课,因此课程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有关调查发现,22.8%的学生认为高职课程与自己的兴趣相关性非常小,44.4%的学生认为与自己的兴趣相关性一般。进一步交流发现,这两部分学生认为高职课程与他们的职业兴趣、职业性向严重脱节。[8]这样的课程设置,忽视了市场用人需求和学生的个人意愿,缺乏针对性,不利于残疾学生发挥自己的爱好特长,也不利于残疾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残疾人职业教育课程的结构单一,学生无法进行选择,局限于为数不多的课程,只能服从老师的课程安排,不利于发挥残疾学生的潜能和学习主动性。

(四)残疾人职业教育入学率低

虽然我国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进入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接受职业培训的残疾人只占全国残疾人总数很小的比例。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口抽样数据调查显示,我国就业年龄阶段尚未实现就业的残疾人比例达到31.69%,根据《2013年度中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显示,2007年至2013年七年间,我国每年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残疾青少年比例均不超过3%。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虽然残疾人就业率较低,但是较多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却缺乏接受职业培训的意识。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残疾人自己没有端正自己的就业心态,国家和政府既给了残疾人就业、创业政策上的倾斜,又给了他们很多金钱福利,这使得很大一部分残疾人形成了“等、靠、要”的思想。即使不参加职业培训,不去社会上就业,政府也不会坐视不理,所以残疾人自己便依靠政府发放各种救济金或者各种补贴,这种现象在农村层出不穷。2017年是脱贫攻坚之年,党和政府提出了“精准扶贫”政策,农村弱势群体是“精准扶贫”的主要对象,[9]使得大部分残疾人家庭被评为了“贫困户”。这就出现了大家争当贫困户的怪现象,大家争当贫困户,以便得到国家诸多好处。虽然国家出台政策的初衷是帮扶残疾人贫困家庭,但是却也使得一部分残疾人坐等政府发放救助金,企图不劳而获,滋生了懒惰心里,在这一点上与国家出台政策的初衷相悖。另外,残疾程度重,离学校远,上学不方便等因素是造成残疾人职业学校入学率低的又一个原因。我国的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数量少,并且主要分布在城市里,因此对于许多乡镇适龄入学残疾青少年来讲,上学难度大。残疾家庭对残疾青少年入学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支持力度低,许多家长宁愿残疾孩子居家抚养,也不愿意花费精力和财力把他们送到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接受职业培训。

三、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出路

(一)以就业为导向,关注市场用人需求

就业是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残疾学生在接受了职业培训之后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依旧无法在社会上立足,那么残疾人职业培训就做了一场无用功。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提高残疾学生的就业率,最重要的应该是对残疾学生的供给侧进行改革,即残疾人职业学校的培养模式应该从准备式职业教育转向支持型职业教育。[10]准备式职业教育是指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以提供给残疾学生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工作个性与工作能力为主。这是目前大多数残疾人职业学校主要采取的职业教育模式。而支持式职业教育模式则是从市场需求出发,根据残疾学生自身的发展条件,将市场上的就业机会与残疾学生个人相匹配,根据市场用人需求对残疾学生进行针对性、密集性、反复性地训练。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职业教育学校无论采取何种教育模式,都不可避免地要完成学生与社会衔接这一模块。支持性职业教育模式以职业教育的目的为出发点,首先就从就业市场入手,解决就业机会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提高职业教育培训效果,提高残疾学生的就业率。

(二)推进校企合作,强化社会实践

残疾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想要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不仅要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储备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能有机会进行实践。校企合作,是检验职业培训效果的重要途径。充分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残疾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和职业技能的形成尤为重要。学生在校期间,虽然都会经过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但是他们所学习的相关职业技能往往并不能马上熟悉行业内的生产要求,仍然需要一段时间的实习。研究发现,实习残疾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更强。[11]实习不仅提高了残疾学生的就业能力,而且,还增加了他们获得工作的机会。具有实习经历的残疾大学生有更多的全职机会,即使处于平均绩效水平的残疾实习生,也比没有实习经历的健全学生更有可能获得全职工作。[12]总而言之,实习既能够帮助残疾毕业生获得工作技能,又能够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帮助他们社会化。实习能够帮助残疾学生认清自己的职业目标、细化自己的就业行动,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对毕业生来说,实习是为职业生涯规划所做的一项基本准备。在实习的过程中,残疾学生可以与用人单位充分接触,了解用人单位对相关工作岗位职责的具体要求,获得用人单位的反馈,以此来调整自己就业方向和准备。学校与企业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定向式”培养,既解决了残疾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解决了企业的用人问题。

(三)立足残疾学生的优势,培养高技能人才

社会大众看待残疾人的时候,往往聚焦于其残疾点,忽视或者无视残疾人的可取之处。根据数据显示,接受职业教育的残疾学生其类型主要是聋、盲和肢体残疾这三大类。残疾学生的残疾类型主要为肢体残疾、视力残疾和听力残疾。肢体残疾的学生可以安装假肢、使用拐杖等辅助工具进行工作,发达的科技能够对其残疾进行功能补偿,也可以对其外形进行恢复和改造,能够降低残疾给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所带来的影响。视力残疾的学生,虽然无法依靠视觉获取信息,但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也可以不受视觉信息的干扰,从而可以做出更加具有逻辑性的决定。并且,视力残疾的学生其听觉比常人更加灵敏,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应选择那些主要依靠听觉的工种。对于具有听力障碍的残疾学生,情况则恰好相反,眼睛成了获取外界信息的唯一来源,因此他们对于视觉所传递的信息比常人更加敏感。像淘宝美工、陶瓷艺术、服装设计、噪音环境这些依靠视觉感受不依靠听力的工种是听力障碍的残疾学生可以选择的。残疾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另一方面要多了解利用自己功能补偿可以做的职业。

(四)寻求中间机构合作,搭建残障人士与商业机构间的桥梁

为了帮助残疾人就业,我国明令规定企业必须安置一定比例的残疾人就业,否则就要交纳相应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虽然许多具有责任心的企业愿意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雇佣一定的残疾人,但是常常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公司所提供的适合残疾人工作的岗位找不到合适的残疾人士就业,即企业与残疾人之间的信息沟通不通畅,沟通渠道少,阻碍较多;二是对于雇佣残疾人入职,企业存在很多困扰和顾虑。例如残疾人入职以后公司要如何保障他们的安全,他们发生意外事故时公司要怎么处理?如果要聘用残疾人,公司在哪些方面需要做以及怎么做相应的改动?公司员工应该怎么和他们相处?诸如此类的问题,是有意向雇佣残疾人的企业所顾虑的。很多企业都没有雇佣残疾人的经验,面对着这些问题他们需要有一定的引导者和咨询者。因此,在残疾人和企业之间应该出现一个第三方机构,由这个机构作为残疾人与商业机构间的桥梁。由第三方机构对企业进行短时间的培训,并引导企业制定适合自己的残疾人引入战略。这样不仅能够向残疾人传达相应的就业信息,同时又能够帮助企业化解雇佣残疾人的顾虑。

(五)课程设置要兼顾市场需求和残疾者个人兴趣

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应采用顶层设计的思维,从市场需求侧来调整残疾学生的供给侧。注重课程的开设与市场用人岗位的要求相挂钩,将专业课程的建设标准与劳动岗位的设置标准相一致,将教材的学习内容与岗位的工作内容相匹配。[13]了解市场用人要求和岗位的工作内容后再对学生进行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对于不符合用人要求的残疾学生,还要采取回炉措施,反复地查漏补缺。其次,课程的开设还要考虑到残疾学生的残疾程度、残疾类型、能力水平、兴趣爱好,在培训的过程中避免“一刀切”的培训模式。最后,还应该将市场需求与残疾学生个人情况结合起来,既不能只考虑市场上的用人需求而忽略残疾学生的个人情况,这样只能导致用而不学,也不能一味地强调残疾学生自身情况而忽视市场用人需求,导致学而无用。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让残疾学生学有所用。

(六)开展“互联网+”职业培训模式和就业指导模式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给残疾人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还为职业教育培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在就业方面,对于残疾人而言,虽然其身体条件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但是在“互联网+”的条件下,发达的科技让残疾人能够突破种种障碍,甚至可能拥有超越健全人的“特异功能”。[14]对于那些残疾程度较重无法入学的残疾学生来说,互联网的培训模式可以说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送教上门。此外,通过互联网培训和就业指导,还能够满足重度残疾的学生实现“居家就业”的理想状态。对于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来说,可以对这些残疾学生提供定向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从而实现这些残疾学生在相应领域的就业。从更高的层面来讲,将“互联网+”融入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核心过程中,可以构建以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创新的智慧应用为核心的“互联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15]

总而言之,残疾人职业教育牵扯到千千万万个残疾人家庭,事关民生福祉,需要国家、社会和残疾人个体的共同努力才能办好职业教育。应抓住国家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时机,充分利用现有的政府和社会资源,构建一批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

猜你喜欢
残疾残疾人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我骄傲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