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权制下的顺从与反抗
——以《摔跤吧!爸爸》为例

2018-04-03 09:33赵倩子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摔跤吧!爸爸父权制父权

◎赵倩子

(四川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成都 610101)

《摔跤吧!爸爸》是由尼特什·提瓦瑞执导,印度明星阿米尔·汉领衔主演的一部真人真事改编而来的励志电影。影片讲述了前印度摔跤冠军马哈维亚·辛格·珀尕打破印度传统,将自己的女儿培养成为摔跤世界级冠军的故事。该片以诙谐幽默、感人至深的笔触深刻地揭露了印度社会的阴暗与落后,让人在欢笑与泪水中反思复杂的社会现象。

法国哲学家波伏娃提出“第二性”这一术语:“女人是由男人决定的……男人是主体,是绝对;女人是他者”[1]。在父权制文化中,男性通常被认为是社会的主宰和核心。影片介绍的正是在父权制森严的印度社会,女性丧失了人的主体性,成为男人的附属品。而主人公却冲破世俗偏见,将女儿们培养成拥有独立人格的女性。这是对父权社会的一种挑战,更是对女性独立人格的一种维护。文章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对该电影剧本进行全面剖析,解读主人公如何从在父权制下挣扎,最终成为女权捍卫者,并剖析他挣扎及转变的原因。

一、男权社会中父亲对父权制的认同与反击

影片主人公马哈维亚曾是全国摔跤冠军,但尊敬与荣耀却不能带给家庭基本的生活保障,于是不得不放弃世界级金牌的梦想,以办公室职员的身份出现。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并告诉妻子,要培养儿子帮助实现自己的梦想,让印度国旗在世界舞台上飘扬。但命运似乎并不眷顾他,妻子为他生下了大女儿吉塔。于是,通过各种方式寻求生儿秘诀,妻子再次临盆,但差强人意,又生下了二女儿巴比塔。影片呈现了一个愚昧、封建的男权社会,父权制下的女性成为了生育工具,其妻子作为典型的印度家庭妇女的形象,相夫教子、洗衣做饭,只是男人的附属品。法国唯物论女性主义者克里特·圭洛敏认为这是典型的性别剥削,“体现在婚姻契约里面没有限定主妇的工作时间,也没有明确其休假日期”[2]。而主人公一开始始终认为只有男孩能够实现他的梦想,所以要求妻子不停地生育,在之后的剧情中,更是将其大男子主义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总之,主人公是父权制的维护者,更是执行者。

让女儿练习摔跤的初衷其实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个人梦想,虽然妻子反对,但他依然坚持让女儿参加训练。诸如此类没有询问女儿的意见就自己决定的行为不胜枚举。更有甚者,不顾女儿的反对,毅然剪掉作为女性明显特征的长发……这些忽略女性的观点,将自己的意图施加到女儿身上的行为,凸显了主人公的言说权利,而这种言说权利就完全掌控了女性的命运。并以这种言说权利为开端,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社会制度,如子女之道、夫妻之道、君臣之道等,形成父权等级制度的格局,这一切均源于对男性在印度社会生活中地位的社会认同。

美国女性主义诗人阿德里安娜·里奇指出:父权就是父亲的权力……男性通过强力和直接的压迫,或通过仪式、传统、法律、语言、习俗、礼仪、教育和劳动分工来决定妇女应起什么作用,同时把妇女处置于男性的统辖之下。大女儿吉塔在进入国家队之后,用新学到的技巧战胜了自己的父亲,这让主人公的父权权威受到了挑战。他没有因女儿独立成长而欣慰,而是黯然神伤。这源于女儿脱离了自己的统辖,更源于自己父权权威不容置疑:男性天然优于女性,不仅在生理机能,也体现在社会性别上[2]。

在父权制社会中,女性接受父权制文化习俗的熏陶,承袭父权制文化的传统,她们会不自觉地以父权制的标准来要求自身的发展。当主人公决定要将女儿培养成专业摔跤手时,妻子的反应就深刻反映了男权社会中女性天然弱于男性,妻子与丈夫之间的奴隶与主人的关系。埃莱娜·西苏认为,女性进入父权制的权力结构,导致女性的独立意识丧失,学着像父权制思想训练下的男性那样去思维。而当妻子生下第二个女儿后,向主人公道歉,而他却给予安慰。不难发现,他对印度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已开始出现松动。随后,被女儿揍得跟猪头一样的邻家男孩的父亲找上门要求道歉时,他才发现女儿也可以摔跤,也可以为印度赢得世界级的金牌,使得传统的女性依附男性的观念出现了松动。由于世俗的眼光,女儿不能进入摔跤场,只好在田间搭建临时摔跤场;为了让女儿得到更好的训练,还找了男孩对练,这是对女儿能力的一种认同,更是对女性突破男性的控制管理的一种支持。他的一系列做法已经颠覆了印度的传统,并用实际行动反抗了父权制,这就体现出他是女性独立尊严的维护者。他要让女儿变得非常优秀,让男孩子们没资格去挑选她们,让她们在将来的生活中有更多自主选择权,这简直是对印度社会女权主义的维护、男权主义致命的一击。尊重妻子,认同女儿,一个敢于打破世俗传统,高瞻远瞩的女权捍卫者形象就出现了。

男权世界里,女性的存在是为了让男性的主体性得到实现。而他在发现两个女儿盛装打扮偷偷去参加苏妮塔的婚礼之后,并没有对女儿拳脚相加,而是重重打了其堂哥奥马卡一拳。这一拳,不是气愤女儿们参加这种看似喜庆、实则悲剧的婚礼,而是不希望女儿们像苏妮塔一样被逼迫嫁人、生育、照顾家庭而惨淡度过余生。他希望女儿们能成为一个新时代励志印度女性,拥有自己的事业、独立的人格,彻底摆脱传统的性别角色对女性的偏见,这更是对传统男权、父权的一种不满与抗争。

大女儿决赛前夜,他说了这样一段话:“你要以一种能让人们记住你的方式去战斗,因为明天的胜利,不是属于你一个人的,而是属于成千上万女孩的,她们被迫禁锢于家务之中,一生的价值只在于结婚生子。明天是一场重要的比赛,因为你要战胜的不只是你的对手,还有所有轻视女性的人。”这无疑是对女性能力的认可。他身为男性,更是作为父权统治阶级的代表,却能够为女性发声,从受制于父权制,转变成女性同盟者,担负起解救受父权制危害的女性的重任。最后在父亲缺场的情况下,吉塔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和努力战胜了对手,向全世界宣告了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属品,而是拥有独立人格的人。取得这样的成果,是作为女性的她努力的结果,更是父亲承认与支持的结果。

父权制塑造了男性,奠定了父权的统治地位。而主人公作为父权社会的掌控者,随着女儿的成长,从父权制下的挣扎到松动,直至崩塌,无形中展露了自身的男人属性,独裁专制的父亲形象,却又在最终打破父权的桎梏,成为一名反父权制的女性同盟者,做出对抗世俗的巨大努力,争取女性独立,坚决反对父权制对女性的毒害。

二、马哈维亚挣扎、转变的原因

马哈维亚作为父权制下的一员,受到印度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价值观的影响,造就了他的典型印度男性形象。但他又是新型印度社会中的一员,他看到了印度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陋习,看到了在印度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女性作为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正在发挥着巨大作用,所以他与其他男性相比,却又有着不同。他冲破了男性身份的局限、男权的束缚,逐渐成为了女性的盟友,为争取女性独立、男女平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长期以来,印度社会男女地位极其不平等,女性被视作二等公民。“种姓制度”、“嫁妆制度”、“萨提制度(寡妇自焚陪葬)”、“童婚制度”等陋习都深刻地揭露了印度男性对女性身心的践踏以及女性低贱卑微的社会地位。波伏娃曾在《第二性》中提到,在父权制社会,男性被视作基本主体(拥有自由意志的独立自我),而女性则被视为附带性存在(由环境所支配的依附性存在)。男性可以在世界上有所作为,改造世界并赋予其意义,而女性却只有在与男性相关时才显示出其自身意义。马哈维亚生活在一个男性绝对权威的印度社会,自然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无法摆脱父权制对他的侵害,他骨子里面还是认同父权制,认同男性的中心地位和绝对领导权。因此女性和他者就被赋予了相似的内涵,女性是男性世界的一个异类,不像男人那样是发育健全的人[2]。

马哈维亚生活在印度西北部的哈里亚纳邦一个名叫巴拉里的村庄,大部分人都虔诚地信仰印度教。虽然影片没有直接告诉观众他的宗教信仰,但却在细节处表现了他反世俗、反印度教传统的先进思想。

在印度,对男女性别的看法是与宗教教义紧密相连的。“阳物崇拜、公牛崇敬”,印度教对男性生殖力的崇拜,可以说集中体现了这种法则。在对男性生殖力崇拜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对女性能力的相对贬低。印度婆罗门教的古代经典《吠陀经》中,将狗、乌鸦和女人归入同一等级。《摩奴法典》则将女人视作终身处于次要地位的人,“小姑娘、青年妇女、老年妇女,虽在自己家内,绝不应随己意处理事情”,“妇女少年时应该从父;青年时从夫;夫死从子;子死从丈夫的近亲属。没有这些近亲族,从国王,妇女始终不应该随意自主”[3],印度女性的一生都没有资格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且作为女性,其任务“应该总是高高兴兴地,善于料理家务,收拾好日常用具,在花费上不松手。”[4]这些印度教传统都体现了对女性的束缚,但马哈维亚并不认同这些教义。他颠覆传统,从让女儿吉塔和芭比塔练习摔跤开始,就注定他踏上了反男权、反世俗的道路。他让女儿脱去纱丽换上男子服装,剪去她们的头发;为增强她们的体魄,让她们喝牛奶、吃鸡肉……而在印度,牛作为印度教的圣物,印度教徒必须是严格的素食主义者。不仅如此,他让女儿进入摔跤场和男性比赛摔跤,这几乎掀起了反男权的高潮。影片呈现了一个拥有独立思想、不受大众文化影响、敢于同世俗作斗争、反对传统的女权主义者形象。正是马哈维亚的这种敢于打破世俗传统、敢于为真理辩白的坚强不屈性格才促使他自身的转变。当然他的转变不只是因为他自身的品性,也跟近年来印度女性地位的提升有一定的联系。

随着19世纪以来,两次世界女权主义运动的开展,印度妇女的地位也随之得到了明显提高。现今印度,性别平等成了基本国策,大多数印度妇女已不再头纱遮面,足不出户,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们接受教育、进入社会,成为独立的人,向世界展现着她们的才华。印度政府2001年颁布《国家妇女政策2001》来鼓励妇女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同时,为帮助妇女摆脱边缘地位,政府根据国家法律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计划,如设立“自助小组”,学习自我生产和生存的技能,实现自我帮助、自我教育;设立就业妇女招待所,使妇女能够参加工作或参加学习培训;设立临时庇护站,为家庭原因、社会排斥等原因面临危机的女性提供临时住所;设立国家妇女基金;得到联合国人口基金的支持等。尽管印度妇女整体上还处于弱势群体,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涌现了一大批女性人才。印度首位驻华女大使拉奥琪2006年上任;15岁的国家象棋大师科内鲁2002年打破世界纪录;印度裔女性努伊女士出任2016年百事可乐女掌门人等。随着印度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妇女成为职业女性,在经济上越来越独立。印度妇女不但参加国内生产建设,并且开始走向国际社会。2007年世界上首支全部由妇女组成的维和部队从印度首都新德里出发,前往利比里亚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印度妇女不再是被凝视的对象,不再作为男性的附属,开始逐渐从经济、社会地位的边缘走向中心区域。正是因为现今印度女性拥有了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才成为了印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不容忽视的队伍。马哈维亚意识到了女性的成长、女性参与社会的重要作用。于是,具有反叛精神的他也注意到了印度女性由边缘逐步迈向中心的趋势,所以影片才会巧妙地安排他发生这样的转变。

综上所述,马哈维亚是一个反世俗、反传统的人,但同时也是一个高瞻远瞩、具有时代慧眼的人。对于马哈维亚的挣扎,笔者认为是受根深蒂固的宗教思想的影响,让他在坚持男权、父权和女权主义、女性地位提升的冲突中形成的;而促使马哈维亚最终发生转变则是由其自身开明、进步的品性和社会的进步共同作用实现的。

三、结语

《摔跤吧!爸爸》塑造了一个反世俗传统、女权捍卫者的父亲形象,弘扬了女性主义,宣扬女性不再是被凝视的对象,这是女权主义的发声。但主人公因其男性、父亲身份的局限,无法完全摆脱父权的桎梏,曾在两性身份中苦苦挣扎,但影片最终还是竖起了女权主义的大旗,安排父亲的缺场,使得女性独立成长。通过对父亲马哈维亚形象的详细解读,探索了其矛盾挣扎以及发生转变的原因,更深刻地展现了印度的父权文化和社会现实。

猜你喜欢
摔跤吧!爸爸父权制父权
论利维坦的父权路径
“金牌大国”为何没拍出《摔跤吧!爸爸》(聊天室)
陈染小说父女情感探析
压迫、疯癫和“胜利”
解析高中语文课文《宝玉挨打》中的“孝”文化
李安家庭三部曲下的现代父亲形象
浅析《梦回藻海》中的生态女性主义
试析《愤怒的葡萄》中的母亲形象
《华盛顿广场》中话语权背后的父权统治与女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