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综述

2018-04-03 07:51许天成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经济史探究经济

许天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3)

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清末到建国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和规律,为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材料补充,还能够的借鉴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中的经验教训,为当前经济的发展提供相关的参考。2000年起,关于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开始涌起,广大学者不仅关注近现代经济史发展的特征、思想的变化等大问题,更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步的深入,探寻具体经济行为的特点与发展规律,以期从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发展的历程中充分了解建国前的实际经济运行情况,为当前经济科学的发展提供素材,为经济政策的执行提供建议。本文基于已有的研究,系统梳理2000年以来国内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的成果,以期为进一步加强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参考,为探究促进经济发展的经验规律提供一个理论支持。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广大学者从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发展历程、阶段性经济现象分析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形成了颇为有益的研究成果。

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总体研究现状

从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总体研究的现状来看,已有研究成果较为关注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历程、经济现象与经济规律以及近现代经济史研究方法和传承的探究。

(一)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历程的研究。对于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系统梳理,有利于为当前的研究提供一个完整的参考,使得学者从宏观上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进而明确研究的突破点,开展进一步的探究工作。从已有研究来看,学界在开展研究工作的过程中,普遍认可根据经济发展的特点而开展的近现代经济史阶段性划分工作,代表性研究如陈勇勤(2003)将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840-1911年,即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这一期间,中国处于晚清时期,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对外经济开始开放;第二个阶段是1912-1945年,即民国经济时期,西方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放松了对中国的压迫,但这一时期,由于工业品进口的大量减少,国内工业品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而同时,国内出口有所增加,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发展;第三个阶段是1945-1949年,解放区土地革命开始,新民主主义经济获得发展。[1]

除了对经济发展阶段的探究外,充分总结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为当前经济发展提供经验指导同样也是学界的研究重点。冯涛和李英东(2009)则基于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视角对国家、市场、产权关系重构与经济增长进行了解释,借助历史经验,研究认为,只要通过适当的调整,充分地发挥出国家的职能,将市场和产权量大要素的作用释放出来,就能够获得经济的持续增长。[2]傅得晟和付志宇(2015)的研究视角则更为精确化,其更加关注税收制度在中国经现代经济发展的变化,并基于此,对当前财税制度改革提出相关的建议,使得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在当前经济发展中形成了有效的借鉴。[3]由此,学界已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对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以及总体规律做了明确探究,形成了颇具指导性的研究成果,为下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二)中国近现代经济现象与历史规律总结。关于中国近现代经济现象的探究以及历史规律的总结,能够为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运行状况提供直接参考。已有研究着重对近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商业组织以及社会行为的经济学解释进行了深入探究,朱英(2004)对同业公会的研究指出,同业公会是中国近现代尤其是在民国时期普遍存在的一种工商业组织,其标志着中国商业组织从传统的商会组织向现代商业组织的一种发展。[4]黄敬斌(2008)对奢侈在近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含义做了研究,指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奢侈一次的认知也不断的客观化、科学化。[5]这些基于中国近现代经济现象探究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推动了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三)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方法与传承的讨论。除了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本身的探究,为了能够进一步完善基本的研究工作外,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探究的工程中,不少学者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特点就研究工作的本身做出了论证,主要分为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法的探究以及近现代史研究成果传承的探究。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方法的探究方面,如李根蟠(2001)指出经济史的研究的要特别注意加强理性思维,重视理论的概括。[6]杨祖义(2013)认为,在中国经济史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术语的变化与应用,系统解决中国经济史中术语变化的问题,应当是当前学科发展中努力的方向之一。[7]而除了研究,在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成果传承方面,不少学者也做出了有益的探究,赵德馨(2001)认为要建设“一门新的课程”,并以经济现代化为主线推动中国经济史教学工作。[8]赵学军(2009)则更加关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指出,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一经出现,就因其密切联系现实经济问题的特性而迅速发展壮大。[9]因此在当前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和传承的过程中,广大学者既要注意结合近现代经济史本身的特点,开展广泛的探究,同时也要结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的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使得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研究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晚清经济发展研究概况

晚清经济的研究的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其涉及的研究内容往往不仅关注的政府(皇族)的行为,更对小农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探究。虽然,由于社会制度的差异,晚清经济运行态势与当前经济情况完全不同,但结合历史背景,具体分析当时经济的发展情况,不仅能够充分补充当时历史发展的资料,更能够为当前某一特定环境下经济政策的执行提供直接的参考。

在对政府经济政策的探究方面,何旭艳(2000)对清末政府经济政策的负面影响作出探究,指出清政府的经济政策加大了开销,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加重了农村的负担,同时其政策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因此经济政策很难执行下去,最终走向失败。[10]财政政策方面,尧秋根(2002)则研究了清末公债,指出清末的三次公债“息借商款”“昭信股票”及“爱国公债”对当时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在近代赋税和债券融资并不等价,认购债券的商人仅仅改变的是其资产的配置结构,而不是消费决策。[11]土地政策也是学者关注的重点,如张秀华(2007)分析了清末末放垦蒙地对蒙古经济发展的影响,指出清末放垦蒙地使得农牧冲突升级,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并造成了生态环境破坏,因此对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基本是负面的。[12]

除了对政府行为的研究以外,在对整个地主阶级的研究方面,学者最为关注得是清末家族的兴衰,传统家族制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是中国古代至近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表征,清末家族制度的兴衰直接反映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变革。如李永芳(2012)对清末家族衰落的主要表征进行了梳理,并具体探究了其衰落的主要原因,指出西方经济的入侵,近代工商业城镇的兴起、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以及族田的兼并买卖等因素是清末家族衰落的主要原因。[13]

其他学者关注清末的经济现象,比如张亚光和钱尧(2015)就大众舆论对清末货币制度影响的研究,指出在当时的背景下,虽然大众舆论基本认同金本位制的主体,但是也认为货币制度的改革应当结合本国国情,不能简单的实行金本位制度。[14]这些成果一定程度上补充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工作,推动了研究工作从整体到阶段性探究的深化。

三、民国经济史的研究概述

对民国时期的经济史的研究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的研究关注清末民初社会转变阶段的经济现象,另一部分的研究则更加关注民国中后期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结合两部分的研究,民国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得到了有益的探索。

清末民初社会转变阶段的经济现象研究方面,孟祥义等(2001)首先探究了清末民初商品经济的发展,指出以物易物推动了经济想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货币流通则进一步加快了经济朝向商品经济转变的步伐。[15]苏全有和李金霞(2001)关注了袁世凯在清末民初的对山东的经济举措,指出当时背景下,袁世凯举措的主要特征为对外理性抗争、开通商口岸以及推动农商业、税收金融的发展。[16]郝平(2014)则是对晚清民国地方经济生活进行了探究,其着重关注晋中地区,指出水利开发与运用以及晋商的出现是当时晋中地区经济生活的显著特点。[17]另外,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清末民初经济研究的重点,高爽(2016)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当时铁路的影响受制于沿线各地的经济关系、各部门的经济属性等,复杂的环境使得影响变得更加难以定论。[18]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共存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如温锐(2016)的研究指出,在清末民初的江西,家庭小农经济与当时的商品经济已经融为一体。[19]邹继伟(2017)指出采金业促进了当时黑龙江沿岸贸易、农业的发展。[20]这些对清末民初经济形态、经济政策与经济活动的研究,厘清了近现代经济过渡阶段的相关问题,提升了近现代经济史研究工作的完整性,也为民国中后期经济史的研究打下了前提基础。

在对民国中后期经济发展的研究过程中,学者仍然广泛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但是研究内容更加注重民国特色。例如万江红和涂上飙(2000)分析了民国会馆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指出会馆的存在既是当时社会的政治革命场所,又是国民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21]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民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黄正林(2006)研究指出,民国宁夏地区,政府通过水利整修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品种增多,但租佃关系仍然是当时农村经济的主要关系。[22]张秀丽(2013)的研究则指出,民国时期农村经济本身不发达,加之天灾人祸,在生死垂危之际,人民迫于饥寒开始被迫卖儿篙女。[23]基于此,农村水利工程的开展等有着显著的必要性。除此之外,金融问题在民国经济研究的过程中也逐步的显现,如王永成和王妍(2015)指出民国时期孙中山的金融思想不仅体现在政府主导的特点方面,更反映出当时其超前的经济思想。[24]杜恂诚(2016)借助德索托学术观点对民国金融发展进行考察,指出当时的华资银行过分扩张信贷会引发产业的过度投资和随后的经济波动。[25]独具民国特点的研究主题充分揭示了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也为整个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工作提供了最后阶段的补充。

四、研究展望

已有的研究从整体上对中国近代经济史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讨论了近代经济发展的状态,并结合研究成果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传承进行了探究。同时,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学者对近代经济史进行了详细的探究,着重表现在对晚清、民国经济发展的研究。已有研究成果从整体到细节、从时代经济特点到经济事件发展研究,详细梳理了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史,深度展现了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为近现代史材料的补充以及当前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结合已有研究,为了更好地挖掘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带来的经验教训,在后期的研究中,学者应当更加关注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总体变迁以及时代经验的对比,一方面从总体上梳理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根据时代变化和经济的兴衰总结不同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的差异化规律以及差异产生的内在原因,继而进一步丰富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研究,也为当前经济发展提供更为直接有效的参考。

[1]陈勇勤.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主要线索[J].甘肃社会科学,2003(1):136-139.

[2]冯涛,李英东.国家、市场、产权关系重构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新解释[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86-97.

[3]傅得晟,付志宇.过分利得税的历史变迁及对当前财税改革的启示[J].税务研究,2015(2):124-128.

[4]朱英.同业公会——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领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5.

[5]黄敬斌.奢侈:经济学诠释与中国传统观念[J].经济评论,2008(5):127-133.

[6]李根蟠.中国经济史学百年历程与走向[J].经济学动态,2001(5):28-32.

[7]杨祖义.中国经济史学术语变迁之历史趋势[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3(2):97-102.

[8]赵德馨.对中国经济史教学改革的两点建议[J].经济学动态,2001(5):33-35.

[9]赵学军.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4):163-165.

[10]何旭艳.论清末新政对经济政策的负面影响[J].宁夏社会科学,2000(3):115-119.

[11]尧秋根.清末公债的经济分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4):145-151.

[12]张秀华.清末放垦蒙地的实质及其对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3):81-86.

[13]李永芳.清末家族制度衰落的征象及其经济动因[J].贵州社会科学,2012(11):42-45.

[14]张亚光,钱尧.大众舆论与清末货币制度改革——基于经济思想史的视角[J].财经研究,2015(7):110-120.

[15]孟祥义,王建平,牛清臣.试述清末民初赫哲族从以物易物到商品经济的演变[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0(1):81-84.

[16]苏全有,李金霞.袁世凯与清末民初的山东经济[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63-66.

[17]郝平.晚清民国晋中地区社会经济生活初探——基于晋中地区契约文书的考察[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6-22.

[18]高爽.清末民初铁路建设与经济发展之关系:基于河南的定量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6(3):176-190.

[19]温锐,邹雄飞,陈涛.家庭小农户与商品经济的互动——以清末民初江西寻乌农村为个案[J].江西社会科学,2016(5):123-131.

[20]邹继伟.清末民初黑龙江沿岸俄罗斯采金业对民生经济辐射的状况与影响[J].甘肃社会科学,2017(1):124-129.

[21]万江红,涂上飙.民国时期的会馆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75-78.

[22]黄正林.民国时期宁夏农村经济研究[J].中国农史,2006(2):78-89.

[23]张秀丽.民国时期农村经济与农村妇女买卖——以禁止婢奴买卖为中心[J].农业考古,2013(6):94-98.

[24]王永成,王妍.民国时期孙中山金融建设思想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兰台世界,2015(4):34-35.

[25]杜恂诚.民国时期的信用扩张与经济周期——对奥地利学派德索托学术观点的讨论[J].财经研究,2016(2):63-72.

猜你喜欢
经济史探究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经济史本科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方向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制造认知冲突,优化经济史教学——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课为例
补足中国经济史教材短板,有效备考全国卷——以人民版必修Ⅱ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