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全程育人”路径探析

2018-04-03 07:44:15周而凤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立德育人政治

周而凤

(福建江夏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明确了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要实现立德树人,关键在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程育人”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一、“立德树人”是高校在新时代肩负的神圣使命

(一)立德树人:所谓何意

“立德树人”,是指通过自觉修炼和努力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引领和实现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如果我们深入钻研,细细品味,就会发现“立德树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久远的文化传承,以及深刻的时代内涵和丰富的具体要求。中国先贤早就在探索并试图解决这个基本问题。《左传》中记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说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做有德性的人,做受人尊敬的人,能够实现道德理想的人;其次是追求事业上的成功,能够做到有所成就,建功立业;再其次就是能够做到有学识、有思想,能够著书立说,对后代有影响。这是一个人人生不朽的具体体现。而在这三者中,“立德”是居于首位的。由此可见,中国古代人们对“立德”之于人生的重要性,是放在首要的位置。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时期,其基本任务就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塑造人格。尤其是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养成什么样的道德品质,至关重要。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传统美德,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创新,并把这些优秀的文化因素运用到教育方针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毛泽东强调,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旗帜鲜明地扶持正气,克服邪气,在全社会造成浓郁的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风尚。”胡锦涛同志强调:“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1]这些论述,进一步强调了道德品质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属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继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2]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立德树人的底蕴,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国教育的根本立足点,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尊崇的现实体现。因此,立德树人是中国各级各类教育的终极目标,高校也不例外。

(二)立德树人:何以必要

之所以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立身之本,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外在的要求和内在的需要所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怎样“扎实办好中国特色高校”这一命题,明确强调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必须同中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密切结合,指出高校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从根本上来说,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在办学过程中要始终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把人格的养成、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训练有机统一起来,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相连,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立德树人:何以践行

在当今的现实环境中,要使“立德树人”能够为我们深刻领悟并自觉践行,从而产生使育人与育己融合互动的成果和长远价值,就需要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使命的实践中完成一系列的内在转化。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要解决“怎样立德,树什么人、怎样树人”的问题。这一根本任务与高校的使命和责任是分不开的。回顾我国高校发展的历史,尽管对高校的使命、职责认识以及定位有过不同的看法,有过不同的争论,但绝大多数人认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是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教育强国无疑是社会主义强国应有之义。因而,高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担负着重要而特殊的使命。高校的四大功能中,人才培养是核心,科学研究是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条件,人才培养是服务社会、创新和传承文化的直接表现。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确立了高校的核心工作是:通过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从根本上来讲,立德树人不仅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性质,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社会主义大学要体现特色,就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3]为此,高校必须面向新时代,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类合格的专门人才,实现自身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四大功能。

二、“全程育人”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

(一)高校在“全程育人”方面存在的缺失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是指符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宗旨,贯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适应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全方面需要,具有理论内核和实践范式的育人样式。具体而言,就是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实现立德树人,怎样做到“全程育人”,既存在着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也存在着措施不力、方法方式不正确等问题。主要表现在:

1.在思想政治工作认识提高上。一些高校教育工作者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的对象是大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刚进入大学校园,面对新环境、新生活,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因此,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高年级的大学生,他们已经适应了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心智也日趋成熟,独立性强,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显然没有必要。

2.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上。一部分包括思政工作者在内高校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成长背景的学生,有区别、有针对性地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内容千篇一律,方法一成不变,手段简单。这样,就使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没有针对性,也无亲和力,更谈不上有成效。

3.在思想政治工作的体制和机制上。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分别由两部分组成,即思政课教学和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前者主要负责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一般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部承担。后者主要负责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一般由管理学生的学工部门承担。两个部门分属不同的主管部门和分管领导,有时无法形成工作合力,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到教育教学全过程。[4]

4.在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结构上。在传统的模式中,在人们习惯的观念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由思政课教师、党务工作者、学生工作部门人员、团委、辅导员等承担。在实践工作中,往往由于缺乏沟通和衔接,不同部门的人员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和长处,不仅造成思想政治工作内容重复和资源浪费,也影响了工作的实际效果。[4]

5.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资源运用上。一些高校只重视依托课堂教学资源和管理人员的具体工作,对校园内外的其它资源没有充分加以重视,发挥其作用,如校园文化、学校精神、宣传文化载体、新媒体等;有的高校只重视教学育人,忽视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作用;有的高校更多的依托学校教育,没有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未能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格局。”[4]

(二)“全程育人”是学生成长规律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论述,突出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过程性。“全程”彰显高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在时间维度上的延续性。一方面,育人工作覆盖学生从入校到离校全过程;另一方面,育人的全方位性,展现高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在空间维度上的延展性,体现在:一是育人目标立足学生全方位发展,二是育人氛围的全方位营造。

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修养”,深刻揭示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全程育人”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高校的所有组织机构和全体成员,都要结合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面向学生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日常生活的全过程。[5]因此,高校工作者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针对青年学生在高校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通过高考迈进大学校门,对于突然间学业上相对放松和生活的环境变化,必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面对大学校园更广阔、更多样的生活环境,没有从心理上做好多方面的充分准备,导致对自己放松了要求,出现了迷惘、失落等不良情绪;有些大学新生在高考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成绩不佳,与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学校或者理想专业失之交臂,出现了精神颓废、行为不振的现象;等等。因此,为了使大学新生能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必须根据大学新生的上述心理和存在的现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现角色转变,积极适应大学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6],使大学新生对自己有一个思想上的再认识,能够积极调整心态,尽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度过了适应期,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他们还是不知道该怎样安排学习。针对这种情况,对大二的学生加强“以有关学科专业教育,增强对专业了解和认同”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专业建设的目标和自身的努力方向。这无疑有益于青年学生渡过大学二年级的困惑期,为走好今后的人生道路打好基础。

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比较全面地接触和了解了本专业的各门学科,对大学的学习生活也已经非常熟悉和适应,心智已经成熟,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已经养成,着手准备就业或考研。这期间,高校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以“掌握专业技能,提升就业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他们的职业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促进他们提高综合素质和走向社会的能力。

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即将离开校园,走向社会,成为一名社会的建设者。对他们进行加强以“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主旨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实现个人理想,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和奉献社会意识。[6]

总之,在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作为高校和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不懈地向青年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坚持不懈地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要坚持不懈地营造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为学生健康发展、顺利成才创造优良的育人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建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程育人”模式的主要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高校工作者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要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分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各种新情况;要客观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实效性。高校要真正做到“全程育人”,应该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政工作理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对象,是做人的工作,是解决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真正实现“全程育人”,首先应该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工作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思想上真正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真正地了解大学生的利益需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才能使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取得实效。[7]

二是构建大思政的工作格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包括了对学生理想信念、政治立场、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健康心理、健康体格等的养成,涵盖了高校的教育教学、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后勤保障等方方面面。高校要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制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期目标和发展规划,通过领导体制树立目标导向机制,使育人理念成为全体师生员工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自觉意识。[8]高校党委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有效整合学校的资源和力量,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大思政”协同育人格局。

三是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明确而系统的答案:“要因时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解。”并特别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一方面,高校的每一门课程都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的智慧结晶,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势政策教育课程,还是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的因素。[9]另一方面,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手段尽管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方式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接受教育,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注重发挥课堂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

四是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高校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可以塑造师生的道德情操,提升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如体育竞技比赛等,不仅可以增强体质,更是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拼搏精神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式。通过文艺演出、学术报告、理论学习等各种活动,营造校园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学生置身于这种环境当中,精神上受到熏陶,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对他们的知识、教养和进取精神就会极大的影响。

五是坚持发挥服务育人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把“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明确“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10]。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虽然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师课堂的教学来接受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和品德修养,但他们在校期间,也离不开学校提供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等各种保障,他们遇到困难和问题也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帮助解决。而这些工作都与高校的管理工作、服务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讲,高校教师的教书是服务,管理也是服务,保障更是服务。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只有更新服务育人理念、改革服务育人内容、改进服务育人方式、改善服务育人环境、拓展服务育人渠道,才能有效实现“全程育人”,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11]

六是重视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大学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可以说,能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以及他们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实现“全程育人”,也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成效。这需要高校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教育的潜能,使他们能够在积极参与中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约束。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他们普遍都能踊跃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和集体活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也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否做到了“全程育人”。因此,在实践中,要努力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锻炼自己,提升努力,增强素质,锤炼意志和品德。[12]

猜你喜欢
立德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18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
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03:3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