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型微课之妙用

2018-04-03 07:26郑义秀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4期

郑义秀

(连江黄如论中学,福建 福州 350500)

微课是信息化教育的产物,它不等同于说课,也不同于常规上课,它以视频为载体,将一个教学要点或教学内容,简短而又完整地呈现出来。[1]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时,把微课资源适时嵌入课堂,利用微课5-7分钟的时长,直观再现《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专题知识;同时师生利用课堂生成的重难点知识,通过课后反思并开发微课资源,从教学、学习、教研等层面加以“二次生成”,提高语文专题复习效率。复习型微课资源的开发使用,或许会在教师、学生、文本与信息技术之间架起更为宽阔的互动之桥。笔者现以杜甫的《白帝城最高楼》诗歌讲评课为例,从“教”“学”“研”三个层面进行探究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型微课之妙用。

一、化“模块教学”的零散细碎为“专题复习”的系统规整,呈教学内容的“二次教学”

必修、选修模块最直接的教学呈现,是教师根据选文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强调主干知识的过关性;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强调知识规律的综合运用,确定能力目标、思维目标,强调考点知识的系统性。因此,教师借助微课资源对高考语文专题知识进行“反思”,重新整合课堂教学中零散碎化的知识,建构系统知识框架,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白帝城最高楼》是一首诗人杜甫由云安到夔州时创作的格律诗,体式典范,章法循例。诗歌首联“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状写楼高,颔联“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描绘近景,颈联“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渲染远景,尾联“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感慨当世,结构层进,诗脉清晰。评讲该习题时,教师可把格律诗的“起承转合”章法特点作为知识目标予以落实,抓住承联与转联间“由近及远”“由实入虚”的技巧变化,扣住文本,注重诗歌思想内容与表达手法的知识传授。

笔者通过教学反思,认为学生对格律诗的“起承转合”章法特点体会不深,无法根本上抓住古诗复习的要脉。因此,笔者开发了格律诗章法之“起承转合”微课,选择课堂教学中“转联(句)”的知识重难点“二次整合”,对师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能力重建。依据师生课堂互动的教学实录,笔者指导学生掌握格律诗“起承转合”章法特点,围绕“转联(句)”,归纳出“表达方式的转变”“景物描写的变化”“情感抒发的转移”等多个专题,供学生无限次地体悟,以此培养学自主建构知识系统。微课资源的有效开发,把课堂活动生成的重难点知识加以二次整合,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化“学习互动”的课堂局限为“深度反馈”的研究性学习,呈学习方式的“二次学习”

“学习互动”是指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文本、技术媒体等多维度展开的探究活动。囿于课堂教学的互动话题单一与学生思考的多元倾向间的矛盾,学生课堂瞬时的反应无法表达完整的观点,只是更多的知识低层次、应和性判断。因此,借助微课资源进行“反思”,学生能自主对课堂教学中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对教师预设性的探究题进行反思,加强互动深度的能力延展。

在《白帝城最高楼》教学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对必修模块中《己亥杂诗》(清·龚自珍)、《登高》(唐·杜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锦瑟》(唐·李商隐)等格律诗重新学习,对教材中出现的格律诗第三句或颈联进行体悟性的学习。待学生对格律诗“起承转合”联章法特点有了独特的阅读体验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开发微课资源,让学生在自主、探究、鉴赏为主要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对课堂“习得”的知识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二次学习”。

在研究性学习的报告会上,有的同学开发了《己亥杂诗》微课资源,探究出了承句“吟鞭东指即天涯”到转句“落红不是无情物”之间,表达方式由抒情到写景的突转;有的同学开发了《登高》微课资源,探究出了承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到转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之间情感表达由豁达到离愁的突转;有的同学开发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微课资源,探究出了承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到转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间情感抒发由别离到宽慰的突转……学生们在课堂之外,自主探究,找寻到了学习中的“驱动点”,加深了与文本的互动。

教师适时在班级QQ群里,开了一场特殊的“微课成果”报告会,让学生把学习成果——微课资源在空间里展示,质疑交流。“深度反馈”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知识话语权,从主体学习的层面上掌握了知识专题的本质。报告会取得“理论”成果:转联(句)是品读诗人思路的关键所在,或由写实入虚,或情感由淡到浓……无论怎样“转”,古诗词都呈现诗人由外到内、由具体到抽象的情感轨迹。

三、化“备课资源”的无序散乱为“教研反思”的有序共享,呈研训方式的“二次教研”

“专题复习教学”的教研集备是备课组根据考点内容进行专题性、应试性的研思,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以往教研中,集备会流于“各说各话”形式,缺乏“互动对话”生成。教师忙于知识的浅层次传授,对知识体系的认知泛于表层化,教学思考不足,乃至对考点模糊处理。因此,借助微课资源进行“反思”,备课组能对专题知识的复习有序分工,有序共享,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

《白帝城最高楼》习题讲评课作为研讨课,备课组成员开展观课议课活动。格律诗“起承转合”的章法特点作为常识性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极易被教师忽略,多了“考点呈现”的急功近利,少了“诗词文体”的追本溯源。备课组感触很深,就课堂互动中有价值的环节进行实例交流、研讨提升,认为“起承转合”中的“转”联(句)对提升学生鉴赏能力有重要意义。

备课组对古诗鉴赏中“转”联(句)专题复习进行了“二次教研”,回归课本,开发微课。如集备组有的组员开发出了《书愤》(南宋·陆游)微课资源,对起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中的“气”是“豪壮气”还是“悲愤气”进行探讨,得出了承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是起联的延续与深化;有的组员开发出了《白帝城最高楼》微课资源,对转联进行鉴赏,明确了景物描写中“由实入虚”的变化,得出了转联是承联的发散与拓展;有的组员开发出了《锦瑟》微课资源,对转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进行体悟,领略到了转联是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铺垫与深化……

大家对借助微课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教研方式认同度高,就“起承转合”章法特点的“微课备课”加以总结,认为这种教研方式既可让学生学以致用,又在微课开发中促进了教师的团队合作与专业成长。“教研组成员组成学习共同体,互联网的介入,自媒体的便捷易行,使个性化的内容被更多同行所见。”[2]

教无定法,贵在实践。“微课是借助网络的视频形式在线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学习,其跨时空的学习方式觉得微课情境的多元化。”[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型微课的开发,应避免微课情境的泛化,如教师简单地克隆知识提纲的预设,渗入“一言堂”说教的教学风格,无视学生主体的情境存在;过分地臆测学生求知的知识区域,搬用大学课程来指导中学,导致内容主体的情境缺失;开发的微课资源冗杂散乱,归纳总结性不强,造成技术主体的情境缺失……因此,教师课堂教学理念能顺应“智慧教学”的要求,进行“由内到外”的转变,注重微课资源开发的情境创设,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成果延伸。

学习型的教师应站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高度,适时在高中语文专题复习中嵌入微课资源,融合信息技术,充分加强微课视域下的问题教学研究,进行“教学”“学习”“教研”层面的“二次生成”到“多次生成”,以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翠松.高中语文微课教学高质生成探微[J].中学语文,2014(27).

[2]王世彦.造微入妙,翻转教研——基于微课视域下的教师校本研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11).

[3]李旭东.微课倒逼着语文的深度变革[J].语文知识,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