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丰鹏
(沈阳工程学院 人事处,辽宁 沈阳 110136)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人才培养是大学最本质、最核心的功能,是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赋予的使命。而教师是学生的塑造者,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1]。邓小平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2]习近平强调指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3]。因此,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必须紧紧抓住“师德、师才、师风、师表”这四个关键环节,不断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所谓师德,是指教师应具备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德者,才之帅也。师德即“师魂”,在教师综合素质中居首位,起着统帅作用。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乃至高校发展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关系着高校办学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因此,必须将师德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一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包括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贯彻“立德树人”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等,这就必然要求将师德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二是教师履行岗位责任的本质要求。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更是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响者、美德的体现者。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三是改善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师德现状的迫切要求。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赢得了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但也有少数高校教师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薄,教学敷衍,学风浮躁,甚至学术不端,言行失范,道德不良,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4]。因此,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不仅是高校教师自我修养提高的需要,也是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亟待抓紧抓好。
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提高高校教师的师德修养,是一个历久弥新、常抓不懈的长期工程。一是从高等学校来说,必须切实把师德建设放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教师头脑,引导教师坚定理想信念,自觉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要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规章制度,把好教师队伍补充在师德方面的“入口”关,对在职教师进行全面考核,实行师德失范的“一票否决制”。要加强舆论引导,创设师德建设的良好环境,激励广大教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二是从高校教师自身来说,必须切实把提升师德素养落到实处。高校教师要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必须要高度重视师德养成的重要地位。师德养成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发展方向,而且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要增强师德培育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觉性。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升政治素质,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要增强政治纪律意识,遵守课堂讲授的政治规矩,自觉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对高校师生的影响。要努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自觉履行教师的神圣使命和职责。
所谓师才,是指教师具备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才干。才者,德之资也。师才,是高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支撑与标志,是高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核心竞争力,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习近平指出:“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3]高校教师能否成为具有扎实学识的学问之师,一是关系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要求、招生规模、办学条件、办学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现有的教师队伍在数量上特别是质量上还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就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也越来越聚焦在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上。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是立校之本。没有教学与科研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不仅难以适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更难以融入和参与国际高等教育的竞争。二是关系到高校教师自身素质的综合发展。习近平指出:“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3]。这不仅是对高校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为高校教师的综合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教师只有在这四个方面做到综合发展,才能胜任和履行本职工作,不愧为师。三是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习近平说:“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3]高校教师只有精通业务,增强能力,才能将科学文化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加强师才建设,不仅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而且是高校教师自身的神圣使命。一是从高等学校来说,要始终抓住“师才”这个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真正树立人才是科技第一生产力、教师是立校之本的观念。要制定并落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着眼于高素质专业化,形成师资队伍合理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学科结构和学缘结构,增强师资队伍的活力和发展后劲。要采取多种举措,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等各层次教师的作用,激发他们搞好教学科研和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二是从高校教师自身来说,要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教学科研水平。为适应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要自觉坚持刻苦学习,积极参加业务培训,不断补充和更新专业知识。要真正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与手段,苦练教学基本功,并把最新的学术成果贯穿到教学过程当中,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要在搞好教学的同时加强科学研究,发挥高校教师在科学研究当中的重要方面军的作用,做到科研与教学的相辅相成,并努力做好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师风即教师的工作作风,也称作教风。良好的师风,不仅是教师人格力量的体现,而且是高校教师队伍整体质量和风貌的反映。师风是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与校风、学风建设互为影响,与校风、学风一起构成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系列任务。因此,师风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良好的师风,包括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热爱学生等内容。长期以来,师风建设得到高等学校的高度重视,广大教师也能够努力养成和体现良好的师风。但高校并不是“世外桃源”,当前师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在教师职业操守上,有的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不强,工作精力投入不足。二是在教学活动中,有的“只教书,不育人”,重视书本知识,轻视学生素质培养。个别教师甚至在课堂上过分渲染社会负面现象,对学生产生误导。三是有的对学生缺乏爱心,冷漠歧视,作风生硬。四是有的在教学手段上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墨守成规,思想认识和教学技能落伍。五是个别教师甚至出现学术不端、弄虚作假、学术腐败等问题。为此,加强师风建设是高校教师的必修课,也是新形势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5]。
加强师风建设,培育优良的校风、师风和学风,要抓好以下五个环节:一是规范施教。要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学行为规范》《学术道德规范》等规章制度,具体规范教师教学与科研的行为方式。在教学方面,明确授课教师在教学秩序中的责任,规范各教学环节对教师的要求,加强对违反教学规范行为的责任追究。在学术管理方面,要加强对学术失范的监控和惩处,着重致力于学术失范的预防机制建设,避免潜在的学术失范现象的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交往方面,要明确什么必须要做,什么可以不做,什么坚决不能做,使教师清楚地把握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和努力方向,并严格遵守。二是爱岗敬业。要敬畏和热爱教师这一崇高职业,增强产生干好本职工作、教书育人的动力和责任感,并以自身良好的师风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学风。三是严谨治学。高校教师要端正学风,对待学术要怀敬畏之心,以严谨态度做学问,认认真真搞科研,实事求是,追求真理,说真话,做老实人,不虚假,不剽窃,这是一个高校教师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品格。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四是廉洁从教。高校教师要杜绝收礼,吃拿卡要等不端行为,清清白白为师,干干净净从教。五是关爱学生。习近平指出:“好教师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教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3]教育的原点就是爱,教师秉承着立德树人的任务,有爱才有责任。爱教育、爱学生,是每一个教师应尽的义务,因此对学生要做到“爱心、耐心、细心”。
师表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言行作为榜样,成为学生学习和效法的楷模与表率,即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到“为人师表”,既是高校教师自身的神圣使命与职业要求,又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宗旨、目标和成果的“体现”。“师者,人之模范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以身立教”,成为学生的表率,成为为人师表的品行之师,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学习的楷模、敬仰和遵循的导师。教师只有真正成为学生愿意倾吐心声的对象,学生最想接近的良师益友,才能切实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也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师表”二字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到的确不易。做到“为人师表”,一是要恪尽职守,依法从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觉遵守《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学校有关规章制度。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己任,全面履行教师职责。自觉维护科学尊严,养成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力戒弄虚作假等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二是要爱岗敬业,锐意创新。要爱祖国,爱教育,克己奉公,淡泊名利,在教学、科研等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以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来报效祖国。要严谨笃学,精益求精,躬行实践,与时俱进,力戒故步自封、得过且过。三是要诚信做人,以身示教。要诚信执教,诚信做人,言传身教,文明育人。四是要遵纪守法,团结协作。教师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模范地遵纪守法,弘扬集体主义精神,热爱集体,尊重同事,团结协作,追求学校、团队和个人事业的共同发展,做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模范。五是严以律己,以身作则。日常言行要展现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的教师职业特点,为人处事要体现高尚的人格和积极进取的阳光心态,以“正能量”影响和带动学生。身教胜于言教。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真正做到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以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6]。在广大教师努力做到“为人师表”的同时,高等学校要将“为人师表”真正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落脚点,纳入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加强对教师“为人师表”状况的考核,完善监督机制;要充分利用校刊、网站等宣传阵地,营造良好氛围,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为人师表”先进典型,以榜样的力量去促进和带动广大教师发挥表率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紧紧抓住“师德、师才、师风、师表”这四个关键环节,着力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要以师德作为“灵魂”,以师才作为“关键”,以“师风”作为“基础”和“着力点”,以师表为“宗旨”和成果“体现”。要突出师德这个“灵魂”,抓住师才这个“关键”,夯实师风这个“基础”和“着力点”,落实师表这个“宗旨”和“体现”。高校只有制定统筹兼顾的长期规划和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采取扎扎实实、行之有效的多种举措,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提升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1]李文江,程玉华.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42-144.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8.
[3]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9-10(2).
[4]许爱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引领的师德建设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5]谷宇.浅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途径与方法[J].大江周刊:论坛,2012(7):220-221.
[6]郑全新.为人师表师德规范的认识与探讨[J].荆楚学刊,2010(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