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水利水电龙子湖校区 河南 郑州 450000)
孔子的治国理政的核心就是为政以德,孔子主要崇尚的是靠道德来治理国家和处理事务,他的为政以德主要是为政之道,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正己正人思想,以德治国的执政理念。选贤用能的做官标准。
(一)为政思想注重道。孔子的为政以德体现在道的方面,孔子一生都在追求道,“朝闻道,夕死可矣①”(《里仁》)中最能体现孔子的这一追求。而作为道的追求者,孔子以“志于道②”道对孔子来说是其一生实现的志业。孔子之所以立志以求道,乃是因为自觉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时代的孔子诚挚地希望通过道德君子的正确行为来引领国家。天下统治者及人民都能够走上正确的道路,以实现“有道之世”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目标。所谓“有道之世”是指这样一种理想而美好的秩序与治理状态,即人们生活在尊礼尚义、好仁崇德,等级和谐的美俗良序之中,人人安其位,各尽其责,过着其乐融融、安定富庶而又富有道德教养的美好生活。
(二)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孔子过泰山,有妇人苦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挺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这段话是说孔子看见此种情况心理非常难过,告诉年轻人要记住这件事,如此说来孔子痛恨那些反动统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可怕。孔子后来激励反对残暴的统治,提倡仁政思想,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以民为本的思想,反对诸侯国以及世袭对老百姓的残酷的剥削和政治压迫,反对残暴的政令。
(三)正人正己思想。孔子认为执政者必须要具备高尚的的品德,孔子认为,君王肩负着社稷之重任,要勤勉于国家、励精图治。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提出了“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著者论断,即执政者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一点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他周围。孔子是希望当政者能主动成为道德的楷模,以身作则,为民众树立榜样,执政者只有靠道德仁政,才能得到全民的拥护爱戴。才能带领人民实现国家富强。
(四)以德治国的执政理念。孔子所处在东周时代,当时中央权威式微,各诸侯国之间忙于富国强兵,争权夺利,称王称霸,为了夺取政权,就是在一个邦国里,可以做到夫妻反目成仇,父子互杀,兄弟之间互相排挤,出现了许多血腥的,阴谋的政治,这时候孔子就希望来力挽狂澜于既倒,他主张仁政,反对暴政,他主张王道,反对霸道,孔子并不否认用武力和刑罚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但反对战争和杀戮,主张通过道德礼教来齐家治国平天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③”(《论语,为政)》孔子说:“用行政命令来治理国家,制定相应的刑法,人们想到了免于刑罪,但还不能从心理上想到犯罪是可耻的,以道德来治理国家,以礼仪来规范来约束百姓,人们就会有了耻辱之心,还能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消除之间的不良习惯和丑恶心理。并且知道如何遵守规矩。”他认为自己若不知耻,如何能影响身边的人呢?自己都不能做到自己该做的事,管好自己的行为,管好自己的心,修养好自己的道德,在他看来,德治礼教比刑罚更能让百姓从心里真正信服为政者的统治。
(五)选贤与能的做官标准。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还在施行德政的过程中,强调人才是为政之本,推崇贤人政治。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鲁哀公问孔子:“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政直的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直的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亲君子,远离小人,这是孔子一贯的主张。在选人用人的问题上仍然如此,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唯亲是举,非亲非故者再有才干,也不会被选用,孔子的这种用人思想可以说在当时是一大进步。“任人唯贤”的思想。即使说,任人唯贤必须以德才兼备为标准,不管是谁,只要符合这个标准,就应当选拔使用,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发挥其聪明才智。
(一)以民为本与民生建设。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不仅在古代有着深远影响,而且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孔子的民本思想传承了古代民本思想,今天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传统,要结合实际,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对当前中国坚定执政为民理念,建设和谐社会有这重要的借鉴意义。他认为民心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兴衰成败。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治理国家要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国家就能长治久安,要能得到民心,就必须心系人民,关注民生。
(二)为政以德与依法治国兼顾。孔子主张“以德治国”,用道德来治理国家。这一思想对当今社会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具有重要启发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理论和实践上做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依法治国的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接受社会的检验和考验。也出现了层出不穷的问题,如高官低德,在这些问题有一个基本的启示就是不能脱离国情而照搬西方的治国模式,必须以我国历史上以德治国的优秀传统为借鉴,实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所以以德治国尤为重要。
(三)选贤用能与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孔子主张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做官标准,这一标准的提出,对我们今天加强领导干部建设具有巨大的启迪作用。选什么样的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现在,在某些地方和单位中出现了与党的选人用人目标和要求是相违背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党风,损害了党的公平正义,腐化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所以,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就要注重领导者各方面能力都能提升,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学习型领导干部,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认真严肃的照镜子,正衣冠,加强学习,提高修养,以天下为公的的宽阔胸襟为官做事,拼弃任何私心杂念,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唯一的追求,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
总之,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对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以及和谐世界的构建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德治国对于我们今天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有着极大的影响,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应当牢固树立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想结合的方针,必须坚持并不断创新。
【注释】
① 摘自《里仁》
② 摘自《述而》
③摘自,《论语,为政》